文/中共仙桃市委仙桃市人民政府
湖北仙洪試驗區:新農村建設樣本
文/中共仙桃市委仙桃市人民政府

這里曾經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四處野鴨和菱藕,秋收滿畈稻谷香”的傳世經典,演繹了古往今來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的榮耀;這里也曾是令人矚目的“三農”矛盾凸顯地,“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的醒世名言從這里傳向全國……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圍繞全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洪湖,設立仙洪新農村試驗區(范圍包括洪湖周邊的仙桃市、洪湖市、監利縣所屬14個鄉鎮、407個村),著力破解新農村建設面臨的“舊賬”與“新憂”。三年來,試驗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實現跨越式發展,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區。下面僅以仙桃市試驗區中的鄉鎮和村為例進行報道。
農業一鎮一品、板塊推進的規模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目前,試驗區基本形成21萬畝優質水稻板塊、18萬畝優質油菜基地、120萬口網箱養鱔,500萬只養雞小區的發展規模,“七鎮一園”都有自己的特色產業,張溝的鱔、郭河的雞、沔城的菜、陳場的鴨、沙湖的蓮、楊林尾的鱉等一鎮一品發展格局,成為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張溝鎮著力打造百里養鱔經濟圈,成為全國養鱔第一鎮。楊林尾鎮發展魚鱉套養3萬畝,成為全國養鱉第一鎮。
農民抱團競爭、合作共贏的組織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目前,試驗區共發展各類專合組織47個,形成了“建一個組織,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群眾”的局面。楊林尾富喻水產經濟合作社大力發展蝦稻連作,已擁有合作社成員820人。郭河強龍水產專業合作社網絡名特水產養殖戶700多家,日銷黃鱔20噸以上。沙湖鎮永昌漁業專業合作社為漁民提供一條龍服務,群眾稱之為“漁民的貼心社、致富的聯合體”。
農業龍頭牽引、加工增值的產業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目前,試驗區共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基本形成每個主導產業都有一個或幾個龍頭企業帶動的格局。糧食產業有天糧集團、恒泰米業、楚鳳米業等,水產業有通威集團、外婆家等,畜禽業有綠康公司和博泰公司等,油料加工有健仙公司、博勝公司、同發公司等。食品產業園集聚了臺灣旺旺、福建親親、香港真巧、福建海新等13個中國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企業,帶動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155億元。
農業體系完善、全程監控的標準化生產格局正在形成。目前,試驗區共建成水稻和油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5.3萬畝、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基地14.4萬畝,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13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0個、綠色食品認證12個。依托標準化生產和綠色食品優勢,試驗區培育了“外婆家”醉魚、“仙桃”香米、“綠源”蛋品等10多個農產品知名品牌。
基本實現城鄉設施整體對接、互聯互通。三年來,試驗區共改造省市道路120多公里,新建通村公路636公里,修建產業通道195公里;疏挖溝渠717公里,完成土地整理項目16萬畝;新增解決168個村2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對農村低壓線路和電力設施進行全面改造升級,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大幅改善,群眾由衷地說:“試驗區建設讓我們的發展加快了10年”。
基本實現城鄉社會事業資源共享、均衡發展。目前,試驗區80%的村擁有甲級衛生室、商業農家店和健身休閑場所,有線電視通村率達100%、入戶率超過90%,所有集鎮衛生院和農村學校危房得到及時改造,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正式啟動,試驗區農村群眾基本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閑有所樂。試驗區還新建鄉鎮便民服務中心7個,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近200個,極大方便了群眾在家門口辦事。
基本實現城鄉市場雙向對流、共同繁榮。富迪公司經營網點覆蓋試驗區所有鄉鎮和中心村,并且與試驗區10多個農業產業化基地合作,成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豐聯公司發展農資農家店450多家,營業網點覆蓋試驗區所有集鎮和中心村,成為農民發展生產的“及時雨”和“好幫手”。

楊林尾鎮興隆村一角
人居環境煥然一新。“三改一建”(改廁、改廚、改圈、建沼氣池)、“三清一綠”(清潔家園、清潔村莊、清潔河道、綠化美化)、“兩集中”(垃圾集中、墓地集中)的“后院革命”,使人居環境煥然一新。楊林尾鎮白沙公路沿線11個村實現“灰瓦、白墻、黑脊、灰角線、鋁合金窗戶、防盜門”,郭河鎮仙監公路沿線村莊實現“白墻、紅柱、青瓦、雕花窗、垛屋脊、仿磚提腳、葫蘆欄桿、穿透枋”,整體形象大幅提升。一些返鄉農民感慨:“新家難辨愣路口,村道換顏不識莊。”
文明新風蔚然成風。近年來,試驗區共修復改造鎮影劇院6個,建設農家書屋149家,發展農村文化中心戶115戶,農村文化陣地3年的建設量超過過去10年建設總量。在先進文化的熏陶下,農村“生病求神靈,建房看風水,喝酒惹事非,打牌到天亮”的現象銷聲匿跡,崇尚科學、抵制迷信、讀書看報、娛樂健身的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推進。
新型農民日益增多。目前試驗區共建成先鋒、印灣等10多個農業科技培訓基地,每年開展農技培訓6萬多人次,基本形成“一村一批帶頭人,一戶一個明白人”的農業人才新格局。同時,大力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不斷提高群眾法律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試驗區信訪總量每年以40%的比例大幅下降。
三年來,仙桃市堅持先行先試,大膽改革,努力創新體制機制,突破發展瓶頸,形成了農村科學發展、農民長期受益的新機制。
項目資金聚合機制。堅持以試驗區內重點建設項目為平臺,整合各部門、各渠道的涉農專項資金,按照“性質不變、渠道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統籌使用,集中投入,實現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三年來,共整合各類資金13億元投入仙洪試驗區建設,集中辦成了一些多年想辦而辦不成的大事。
社會資本投入機制。采取市場運作、招商引資、對口幫扶、社會捐助等多種方式,引導各類工商資本和社會資金投入“三農”領域,有效破解了新農村建設融資難題。據初步統計,近年來試驗區共吸引各類社會資金2億多元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重要的助推力量。張溝鎮在試驗區率先搭建小城鎮建設融資平臺,以鎮政府資產注冊資本,向國家開發銀行貸款2000萬元,成立鎮城投公司,有效增強了城鎮建設“造血”功能。
集約節約用地機制。大力實施遷村騰地、引農上樓,最大限度集約節約利用土地,騰出未來發展空間。目前,張溝、彭場、楊林尾以及南城新區等地建成34棟13.5萬平方米農民公寓并交付村民使用,搬遷居民2000多戶,節約用地5000畝,集約成片開發土地3萬畝。
鄉村民主治理機制。目前,試驗區274個村全部成立了村務理事會、監事會和民主理財小組,實現了民主管財、民主管事、民主管人的有機結合。

郭河鎮古河廣場

功能齊全的社區污水處理站
強有力的領導落實機制和工作推進機制,為試驗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一月一調度,一月一次全會,一個階段一個主題,工作落實的力度前所未有。在工作推進上,從規劃到建設、從生產發展到村莊整治、從試點到推廣,由易到難、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使整個試驗區的建設有條不紊地展開,這為下一階段的工作樹立了樣板。
堅持把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作為關鍵舉措,抓住了新農村建設的牛鼻子。建設新農村,產業是支撐。目前仙桃市試驗區“七鎮一園”都依托各自特色產業支撐,使試驗區群眾邁上致富道路。張溝鎮先鋒村依托網箱養鱔產業,全村樓房率超過96%,近兩年新增小轎車40多輛。
始終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突破口來抓,有效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在試驗區建設中,始終從群眾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抓起,從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問題抓起,通過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讓廣大群眾實實在在看到試驗區建設的變化,實實在在感受到試驗區建設帶來的實惠,從而贏得群眾廣泛贊譽和擁護,有效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加強項目整合、資金捆綁使用,有效放大了資金的使用效益。試驗區建設改變過去“九龍治水、分散投入”的做法,整合各部門、各渠道的涉農專項資金,按照“性質不變、渠道不亂、各負其責、各計其功”的原則,捆綁使用,集中投入,實現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注重建立長效機制,為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和管理探索了一條新路子。實行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市場融資、企業經營、依規定價、計量收費,形成良性循環。農村公路管理,每個鎮都成立養護站,采取省里拿一點、市級配套一點、鎮村出一點的辦法,使每條路有人管、有人養。農村垃圾、墓園實行“兩集中”,成為一種制度模式在全市推廣。
注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管理工作,為試驗區發展夯實了堅實的基礎。目前,試驗區處處形成“黨員身份亮出來、新農村建設出來,黨的先進性發揮出來”和“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響應”的局面。民議、民決、民籌、民建、民管的“五民工作法”,在試驗區通組連戶公路建設中,因其“講實際、辦實事、求實效”,特色鮮明,深受群眾歡迎。
三年來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使試驗區建設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下一階段,將按照“5~7年有大變化”的目標要求,高點謀劃,不斷擴大試驗區建設成果,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集中資金、集中項目,重點抓好張溝鎮百里養鱔經濟圈、楊林尾鎮“零農殘”蔬菜基地、沔城鎮大棚蔬菜基地、陳場鎮百萬只肉鴨養殖小區等特色農業板塊建設。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和運行機制,推動農業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積極扶持培育一批規模大、效益好、運作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力爭形成每個特色產業都有1個或多個較大規模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撐和帶動的格局。
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項目的爭取力度,整合土地、環保、農業、電力、血防等部門項目資金,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抓好澤口灌區續建配套、中小河流整治、水利血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農村交通網絡體系建設,重點抓好仙張公路改道升級工程和彭楊二級公路改造工程建設,形成大路網、大循環、大物流的格局。
以工業小區建設為平臺,加快推進鎮域經濟跨越發展。堅持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工業化與城鎮化協調推進,以工業小區擴張帶動城鎮擴張,以工業小區設施完善帶動城鎮功能完善,以工業小區實力提升帶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加快陳場化工產業園、彭場無紡布產業園、沙湖農產品加工園等特色工業小區建設,力爭今年工業產值達到340億元以上,工商稅收達到4.5億元以上。繼續加強仙桃食品產業園建設,努力把食品產業園建設成全省產業集聚示范園和中部地區品牌食品企業聚集區,形成百億元產業板塊。

張溝鎮慶豐村新貌
以農村新型社區為抓手,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按照“13665”城鄉整體空間規劃布局,著力強化城區的龍頭帶動功能、城鎮的集聚輻射功能和農村社區的基礎支撐功能,加快形成城鄉互動互促、一體發展的格局。加快南城新區開發建設,力爭“一年全面啟動,三年大見成效”。加快推進漢宜鐵路仙桃客運站、長荊鐵路仙桃貨運專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功能和發展承載能力。重點建設3個鎮級市(彭場、張溝、毛嘴)、6個重點鎮、6個特色鎮。加快18個社區建設,力爭年底見形象、出成果。
以改善民生為目的,加快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大力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文化中心戶、農村電影放映等五大工程建設,繼續做好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大力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全面推進鎮級農民體育項目基地、村級綜合運動場建設。加快建設和改造鎮衛生院、防保站和村衛生室,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規范農村低保工作,努力實現應保盡保。
以黨的建設為保障,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以“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為載體,著力構建改善黨群、干群關系的長效機制。以市鎮村集中換屆為契機,切實把農村黨組織書記選好配強。特別是要從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退休老干部、致富帶頭人當中選任村干部,充實基層組織力量。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層民主治理機制。建立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督的基層民主治理機制。進一步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采取盤活閑置資產、興辦經濟實體、部門結對幫扶等多種途徑,扶持農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提高村級運轉保障和公共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