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更殊,江義杰,石彥彬,陽志明
(1.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北京 100140;2.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合肥 230001;3.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 廣州 510630)
中國電信光進銅退IT支撐方案及技術架構的研究與探索
蘇更殊1,江義杰2,石彥彬3,陽志明3
(1.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北京 100140;2.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合肥 230001;3.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 廣州 510630)
重點闡述光進銅退給IT支撐帶來的挑戰,提出IT支撐相關業務模式建議、IT總體方案設計原則及IT重點及配套系統改造方案,并就IT支撐中的要點、關鍵難點問題進行探討。
光進銅退;接入方式;終端;元數據建模;資源數據融合;客戶訂單分解后移;流程+數據混合驅動;松耦合建模
當前,運營商固話收入不斷下滑,移動業務也面臨市場趨于飽和以及資費不斷下調的挑戰,3G運營又帶來巨額的成本投入,因此運營商亟需通過提速寬帶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隨著國內各大運營商3G網絡的規模商用以及光纖到樓宇的網絡建設,中國電信固定寬帶亦受到較大沖擊。為在全業務環境下保持競爭優勢,促進品牌經營和高帶寬業務的發展,中國電信提出了光進銅退戰略,將原來以銅纜為主的接入模式改變為光纖接入,適應寬帶提速的需求。
中國電信寬帶提速的戰略能否順利推進,取決于很多因素。運營商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能否快速開通,及時為用戶帶來寬帶提速后的綜合業務體驗;能否采用自動化的手段,提供零接觸配置能力,減少用戶綜合業務體驗的復雜性;能否及時準確地尋找寬帶盲區,快速有效地制定寬帶提速的推進策略等。
另外,寬帶市場成為目前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之一,其競爭的關鍵并不在于低成本切入的價格競爭,大打低價牌、沒有質量和速度保障的寬帶市場策略不符合用戶的根本利益;競爭關鍵在于高質量、高速度的寬帶給用戶帶來豐富的綜合業務體驗,滿足用戶多元化通信需求,符合用戶的最根本利益。因此,運營商爭相提速寬帶的競爭焦點在服務質量。
光進銅退標志著中國電信的基礎接入網從銅纜時代進入光纖時代,所涉及的網絡、產品、運營維護等方面均發生重大變革,對IT系統提出重大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的產品與接入方式緊耦合的設計模式,已無法適應基礎產品與接入方式一對一到多對多的變化,直接影響業務受理、服務開通的質量及效率。由一對一到多對多的變化如圖1所示。
挑戰1:產品間互斥依賴關系復雜,受理方式、套餐配置呈倍數增長,嚴重影響臨柜效率和業務受理質量。

圖1 產品與接入方式由一對一變成多對多
(1)FTTx引入后業務間互斥依賴關系變得復雜,僅依靠描述已不再有效(如電話和ADSL可不依賴),還需要考慮接入方式的維度,現有模型無法適應多接入方式并存的變化。
(2)CRM受理規則變得異常復雜(互斥依賴分析),與網絡相關的互斥依賴關系靠營業人員人工選擇接入方式后CRM后臺處理,或者靠資源與CRM間復雜且緊耦合的多產品多接入方式資源確認接口實現,涉及到的接入方式問題也需要營業員配合處理,嚴重影響臨柜處理效率和業務受理質量。
(3)在前端關心接入方式的產品設計模式下,產品與接入方式相互組合,使得套餐配置和分攤規則翻倍,對計費策略、經營分析等均產生影響。
挑戰2:CRM和OSS耦合度過大,開通過程中異常增多,網絡的變化傳遞到前端,影響客戶感知。
(1)CRM與服務開通之間由原有單一產品的接口變為“產品+接入方式”接口,且需關心同一接入方式下的多產品協同關系,接口復雜且耦合度增大,業務異常增多。接入資源配置、局向地址錯誤、終端領取適配等業務異常都會導致開通過程異常,且需要前后端協同處理。
(2)網絡接入方式的變化會直接傳遞到前端,影響產品/套餐設計、營業受理、客戶服務等。網絡割接需要資源和CRM交互進行產品變更,容易引發客戶服務問題。
挑戰3:服務開通流程依賴接入方式,裝、拆、移、改流程復雜,影響開通質量和效率。
(1)服務開通裝、拆流程呈倍數增長,且需進行復雜的流程協調控制;改、移流程呈幾何級數增長,幾乎無法清晰刻畫所有改、移流程;在FTTH條件下,有業務需求時才進行工程建設,使開通流程更加復雜。
(2)既要解決服務開通一次上門問題,又需支撐共纖、共終端情況的多次原址業務變更需求。傳統的流程工單關聯協同的方案及產品、資源和終端三者間默認關聯的建模方式均已無法支撐。
光進銅退后,接入網的主要特點是有源無源一體化、網絡專業融合化、組網模式復雜化,帶來流程與數據融合、政企和公眾業務融合、客戶接入安全和網絡接入安全融合等變化,給服務開通和資源管理的融合能力提出了極大挑戰。光進銅退后的接入網如圖2所示。
挑戰1:接入網專業趨于融合,分專業建設的資源系統已無法支撐。
(1)光進銅退后,接入網專業趨于融合,并且具備設備綜合化、大容量少局所向小容量多局所方向演變等特點,已無法按專業將資源劃分至相應資源系統管理,按傳統的管線、設備分離模式管理,邊界數據維護量激增。
(2)現有分專業建設的資源系統,在光進銅退條件下會使資源數據維護效率低、業務開通速度慢、故障處理能力差、網絡割接實現困難、前臺資源確認效果差、資源數據價值難以體現等問題更加凸顯。
挑戰2:流程和數據融合、只能正裝機,對資源數據準確性要求高。
(1)傳統網絡把碼號、端口之類的邏輯資源管理好就可以開通業務,線路資源可通過“倒裝機”彌補。
(2)光進銅退條件下線路資源決定接入方式、接入方式決定終端,從而決定了如何自動激活和外線施工,只能正裝機。

圖2 光進銅退后的接入網
(3)正裝機對資源數據的準確性要求非常高,同時流程依賴資源數據,二者密不可分,傳統的流程驅動模式已無法適應。
挑戰3:政企和公眾業務融合,客戶接入安全和網絡自身安全融合,隱患分析凸顯重要性。
(1)傳統網絡下,公眾業務接入以電纜網為主,政企業務接入以光纜網為主、電纜網為輔;光進銅退下,光接入網既可以接入公眾業務,又可以接入政企業務。
(2)接入網的復雜和脆弱性使得政企業務的隱患分析凸顯其重要性,而光接入網本身亦需要進行隱患分析,為后續網絡優化、針對性建設、重點防障奠定基礎,客戶接入安全和網絡自身安全相互融合。
挑戰4:光進銅退與光進銅不退并存、薄覆蓋與后覆蓋并存,組網模式極其復雜,對資源模型提出挑戰。
(1)光進銅退與光進銅不退并存,組網模式多種多樣,如多級分光、交接設備級聯、有源和無源混合、有源和無源一體、光纜和電纜混合、環/樹/鏈、直連/匯聚、單邊緣/多邊緣等,需要資源管理系統靈活建模。
(2)傳統網絡下全部是厚覆蓋(戶線到位),可用“局向/局站-MDF-交接箱-分線盒”的逐級覆蓋關系代替客戶覆蓋關系本身;光進銅退下,有厚、中、薄覆蓋,需通過多級地址關聯覆蓋描述客戶覆蓋關系。
光進銅退后,引入綜合的客戶接入終端,統一承載客戶的業務。終端的零接觸配置、維護更換、數據的管理與維護,IT、網絡、終端數據一致性的維護不但使運維難度和復雜度大大增加,亦給IT支撐系統及模型帶來挑戰。
挑戰1:非標準化終端IT系統需管理終端實例,終端維護更換難,影響客戶感知和裝維效率。
(1)目前多種制式終端并存,終端標準化程度不夠,部分終端業務能力需要關聯具體的終端及端口實例 (如ONU),不能通過簡單的終端規格進行管理。
(2)終端決定裝維流程及網絡、終端的施工參數。IT管理終端及其端口實例數據維護量大,終端更換需要重新走開通流程,更換慢、復雜且容易出現異常,嚴重影響客戶感知,并極大地降低了裝維效率。
挑戰2:非智能終端業務參數不能自動下發,對施工人員技能要求高,影響客戶感知和裝維效率。
(1)智能終端可通過TR-069協議由ITMS和BBMS管理,實現自動適配和3層業務參數的統一下發,PON上行的終端二層網絡參數由PON設備網管自動下發,基本實現終端零接觸配置。
(2)非智能終端(FTTH/FTTO的 ONU)由 PON設備網管管理,二層網絡參數可自動下發,3層業務參數需要人工配置,對外線裝維人員技能要求較高,外線施工難度較大,業務異常增多,影響客戶感知。
挑戰3:IT和網絡、終端邊界模糊,IT管理參數多,極大地增加了數據維護成本,影響客戶質量和裝維效率。
(1)終端配置參數包括3層業務參數(如SIP賬號密碼)、二層網絡參數(如 VLAN、EID:TID 等)。
(2)光進銅退規模發展后,終端參數數據量巨大,網絡和終端均需配置,且網管/平臺必須管理,IT對參數的管理需盡量避免數據多頭管理、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挑戰4:終端承載業務多,現有IT模型無法支撐產品的共終端,客戶的臨租、群租。
(1)傳統模式下,終端和產品默認一對一,多是啞終端,不需要OSS系統管理,CRM通常也是從營銷資源的角度進行管理。
(2)光進銅退模式下,客戶開通產品的能力不僅取決于接入網絡資源,也受制于客戶接入終端,需要考慮簡化終端的管理方式。另外,終端合租、臨租對BSS/OSS的數據模型是革命性沖擊。
建議1:改造傳統產品設計方式,明確產品與網絡接入方式無關。
(1)光進銅退后高帶寬產品以帶寬作為產品區隔的主要屬性,即以帶寬作為營銷手段,不再以接入方式作為家庭與政企客戶的區分手段。
(2)接入方式由資源系統管理,并與前端CRM系統中的產品分離,前臺如需了解接入方式,可通過資源確認和開通報竣回填的方式獲取。
建議2:終端(家庭網關/企業網關)實現智能化、虛擬化、標準化,進行統一定制,并逐步推進機卡分離。
(1)智能化:要支持TR-069協議,能被 ITMS或BBMS自動適配和統一管理。
(2)虛擬化:以終端邏輯ID實現業務、IT和網絡的關聯,并支撐未來機卡分離式的家庭網關。
(3)標準化:原則上優選家庭網關/商務領航的定制終端,有語音業務需求的家庭用戶應優選E8-C終端,終端VLAN在出廠時進行預配置。
建議3:合理劃分IT和網絡邊界,降低數據一致性維護所帶來的服務質量和運維效率問題。
(1)客戶能直接感知的業務參數由IT系統管理,如語音業務的電話號碼等。
(2)客戶感知不到且無法進行預置的業務參數,由IT系統管理,通過終端網管(ITMS/BBMS)下發。
(3)客戶感知不到的業務/網絡參數盡量預置,至少要保證在本地網范圍內一致,避免后期繁瑣的數據人工維護和一致性比對,如EID:TID、VLAN。
(4)終端和業務的關聯參數,在終端上直接設置或者通過ITMS下發,如終端邏輯ID和物理序列號的綁定關系。
原則1:OSS系統對BSS系統屏蔽網絡接入方式變化的復雜性。
(1)把光進銅退條件下網絡接入方式的復雜性封裝在網絡資源管理系統和服務開通系統中,不影響其他BSS/OSS系統,特別是CRM系統。
(2)根據新下發的MBOSS2.0規范,盡早實現 OSS對CRM客戶訂單的整體承接,避免業務異常、網絡割接、接入方式調整等網絡變化傳遞到CRM。
原則2:實現產品和接入方式松耦合管理。
(1)資源能完整呈現現實網絡組網、承載關系、資源能力,各種接入方式的選擇可根據現實接入資源情況、自動派配原則、優先級等自動或人工配置。
(2)對接入端的設備要進行設備和地址的完整覆蓋關系管理。
原則3:實現開通與接入方式和網絡組網松耦合管理。
(1)資源管理完整管理全專業的網絡,根據產品的自動或人工方式選擇不同的網絡資源,與各種組網和連接方式松耦合。
(2)業務開通只要根據資源配置的數據觸發不同的平臺、局內、外線施工等,走不同的工單。
IT支撐改造總體方案如圖3所示。IT系統在架構上要做到省集中、全專業、綜合化、松耦合,與網絡綜合化、業務融合化的需求相匹配。
(1)重點做好服務開通和資源管理系統的改造,并完成CRM、自動激活、服務保障(含施工調度)系統、集中告警系統(或模塊)、綜合測試系統(或模塊)和網絡服務質量等系統的配套改造,形成對受理開通和投訴故障流程端到端的支撐,有效支撐資源確認、資源配置、故障定位、施工派單、割接支撐、網格支撐等資源應用,實現光寬帶產品的受理、終端的自動開通零接觸配置、施工協同以及故障的自動發現、群障攔截。
(2)重點做好集中、全專業的綜合網絡資源系統的建設,物理上實現一個數據庫實例以及對網絡接入方式的集中統一管理,將網絡的復雜性封裝在網絡資源系統中;邏輯上資源核心模型不再區分專業,實現抽象融合分類建模。支撐FTTx模式下(特別是FTTH)資源的存量、關聯、占用、配置、查詢、確認、割接、網格等資源應用。
(3)重點做好省集中、全業務的綜合服務開通系統的建設,并和CRM系統完全解耦,以應對光進銅退引發的業務融合化、流程復雜化的業務需求,并將其復雜性封裝在服務開通系統中,邏輯上各類業務開通流程不再區分類型,共用核心流程引擎。有效支撐“流程+數據”混合驅動,支撐FTTx模式下(特別是FTTH)復
雜的業務開通流程;強化對接入方式錯誤的異常流程處理能力,支撐復雜場景的異常處理,避免將異常傳遞到前端;支撐模板、規則、業務邏輯的集中配置;支撐單個或捆綁業務的融合開通及光進銅退模式下的首次放裝。

圖3 IT支撐改造總體方案
(1)要點 1:核心模型改造
光進銅退業務能力承載模型如圖4所示。將承載客戶產品的網絡抽象為業務能力、核心網設備、網絡接入方式、終端4類實體。其中,業務能力為客戶可感知的通信功能,如語音、寬帶、來電顯示、上網速率等,由核心網設備、網絡接入方式和終端共同承載;接入方式為接入網組網模式的抽象,如FTTB、FTTH等;終端為客戶可感知的入戶終端,包括入戶級聯的終端,如ONU、E8-C等。

圖4 光進銅退業務能力承載模型
在模型上,將產品面向客戶的特性和面向OSS的特性解耦,屏蔽前后端產品設計的差異;將業務能力、網絡接入方式、終端解耦和規格化管理,并管理業務能力與接入方式、終端間的依賴關系;將組網模式的變化封裝在業務資源內,新型接入網的實際組網模式千變萬化,必須抽象歸納成可枚舉的接入方式目錄,將復雜的接入網組網模式通過各種策略映射成簡單的接入方式。
(2)要點2:接入方式管理方案
結合全網IT支撐的現狀及目標改造方案,接入方式的管理可以梳理為兩大類共5種方案,見表1。
從業務視角看,第二類方案在業務模式上以帶寬作為營銷手段,以速率或高帶寬產品(如高清iTV)作為區隔,不在新的套餐設計中顯性地體現網絡接入方式,可以簡化前端市場營銷、穩定后端開通效率、方便網絡優化調整、利于網絡發展演進等;從IT視角看,方案4、5,雖然IT系統的改造難度較大、時間較長,但是在臨柜5 min影響、受理開通質量、流程數量/配置難度、業務部門使用便捷性、技術架構先進性等方面優勢明顯。因此,推薦方案4和5。
(3)要點3:多產品資源配置、資源確認引擎改造
多產品資源配置引擎如圖5所示。采用服務開通與資源管理間的大資源配置接口 (多個產品/產品服務粒度),資源配置在服務開通僅為一個環節,具體工作由資源管理系統內部完成,資源管理系統一次性將所配置的所有資源結果傳遞給服務開通。
但采用大資源配置并不等于資源系統需要采用低階流程的方式實現資源配置,否則只會讓問題更多更復雜。多個流程引擎間配合,工單差錯情況大增、異常處理困難;單個系統的流程協同,變成兩個系統分別協同,本質沒變,采用服務開通進行資源配置已有多年,較為成熟,資源管理系統進行資源配置不一定更佳;原有資源的共纖、共終端等的關聯關系,依然需要流程間的協同或者數據驅動的資源配置流程實現。
從大激活的實施經驗看,采用母單、子單的實施經驗即可,母單和子單之間通過規則數據建立業務關聯及處理邏輯,不一定使用小流程。以數據規則驅動,進行母單和子單的拆分,控制串并行關系,并輔以工單和職能角色(資源不準許人工配置時),采用向導的方式/串并行自動配置,進行資源配置引擎的打造。

表1 接入方式管理方案

圖5 多產品資源配置引擎(語音、寬帶、IPTV基于非智能終端的配置示例)
要點4:標準化、智能化、虛擬化的終端管理方案
標準化、智能化、虛擬化的終端提供的電話、寬帶、iTV、WLAN等業務能力及下聯端口數是固定且成系列的,與業務相關的二次網絡參數及下聯端口對應的業務 (如ITMS/VOIP/iTV/上網的VLAN等),可在出廠時預置。資源系統只需管理終端規格,不需要管理終端實例。該類終端能夠被ITMS/BBMS自動發現、自動管理,動態下發業務參數。業務和終端松耦合(換終端,LOID不變則業務不變,無需重新激活),資源系統只需要管理LOID(類似移動碼號管理中的UIM卡管理),終端實例及各類參數由ITMS/BBMS負責。
光進銅退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壓力將迅速傳遞到運維和IT,IT必須快速部署,全面推進。中國電信對銅纜網研究自“97”系統開始到MBOSS2.0,長達10年,才吃準摸透,對光進銅退的認識及理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常抓不懈,但業務的高速發展要求盡可能縮短時間。
鑒于光進銅退過程中組網模式復雜、業務模式多種多樣、IT支撐方案非常復雜,IT系統的建設需要從全局思考,充分認識到光進銅退給IT支撐帶來的變革,根據其業務特性,從數據模型及系統架構的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采用補丁式的建設方式,從而避免大規模部署和推廣后投訴IT系統的風險,無論是對運營商還是對OSS系統廠商,都要避免彎道超車的可能。
本文重點對光進銅退服務開通線的挑戰和方案進行了闡述,解決光進銅退規模發展時的放號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了對光進銅退業務受理開通線的支撐需求。但未對典型業務場景、核心業務模型、服務保障的支撐方案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后續還需進一步的梳理和探討。
1 中國電信光進銅退市場推進及裝維流程要點指導意見.中國電信,2010
2 中國電信加快光進銅退推進工作指導意見.中國電信,2010
3 中國電信光進銅退2010年IT支撐工作指導意見.中國電信,2010
4 中國電信CTG-MBOSS/OSS2.5規范集中:服務開通系統規范2.5 ,資源管理系統規范2.5.2009
China Telecom's IT Support and Technical Framework Research on Optical Solutions for Copper
Su Gengshu1,Jiang Yijie2,Shi Yanbin3,Yang Zhiming3
(1.China Telecom Corporation,Beijing 100140,China;2.China Telecom Corporation Anhui Co.,Ltd.,Hefei 230001,China;3.Guangd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Telecom Co.,Ltd.,Guangzhou 510630,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llenges of IT support for ‘optical solutions for copper’,proposals the suggestions on the IT support related business model,concludes the concept principles on the IT solution designing,proposals the transformation solution on the legacy IT systems,discussed the key points and issues on IT support.
optical solutions for copper,access technology,terminal,metadata modeling,integration on the network inventory data,customer order divided into service order,process driven by both workflow and data,loosely coupled modeling
2011-05-11)
蘇更殊,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企業信息化部應用開發處高級業務主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信息化總體架構設計、OSS運營支撐系統規劃、建設和運營;江義杰,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企業信息化部運行保障部經理、中國電信OSS資深專家碩士,長期從事OSS系統規劃、架構設計、系統研發及運行保障工作;石彥彬,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中國電信BSS/OSS支撐中心通信工程師,長期從事中國電信OSS領域的規劃、規范、咨詢、建設、研發實施等工作;陽志明,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研究院IT運營支撐部OSS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信息化總體架構設計與分析、OSS運營支撐系統規劃、設計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