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文
發揮沿海優勢 推進科學發展著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沿海新滄州
■ 本刊記者/文
滄州市是河北省三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東臨渤海,北依京津,南接山東半島,是中國著名的雜技之鄉、武術之鄉、金絲小棗和冬棗之鄉、鴨梨之鄉、鑄造之鄉,轄19個縣(市、區),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10萬。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發展、加速轉型、率先崛起為主目標,強力實施沿海強市戰略,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持續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03億元,總量居河北省第四位;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71.2億元,居河北省第三位。2011年1—6月份,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88億元,同比增長11.8%;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76.8億元,同比增長30%。
隨著環渤海地區加速崛起、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加快,以及河北省沿海強省戰略的實施,滄州的沿海優勢、區位優勢、港口交通優勢更加突出,綜合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
區位得天獨厚。滄州既環京津,又環渤海,是河北省重點打造沿海經濟增長極和隆起帶,是京津一小時經濟圈的重要成員,特別是京滬高鐵的開通運營,滄州到北京只需45分鐘,到上海只需4個多小時,與京津和“長三角”地區的聯系更加緊密,發展潛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交通便捷順暢。滄州是中國北方陸海交通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京滬高鐵及京滬、京九、朔黃等鐵路干線和京滬、石黃、大廣、津汕、保滄等高速公路及國省干道縱橫交織,形成了“八縱九橫”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滄州黃驊港吞吐能力近2億噸,是冀中南及廣大腹地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口,是第二條歐亞大陸新通道橋頭堡,腹地范圍覆蓋冀中南、晉中南、魯北、豫北、陜西、寧夏、內蒙古等廣大地區。
自然資源豐富。滄州境內有華北、大港兩大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5億噸,天然氣650億立方米,年產原油1000萬噸;擁有130公里的海岸線,1051平方公里淺海,是中國四大產鹽基地之一。滄州東部沿海擁有大量未利用地和沿海灘涂,是工業和城市發展的“處女地”。
產業體系完善。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管道裝備、機械制造、五金機電、紡織服裝等五大支柱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石油加工能力1500多萬噸/年,管道裝備加工制造能力2000多萬噸/年,是亞洲最大的TDI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PVC生產基地。現擁有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開發區5個,省級工業聚集區7個。
文化獨具特色。滄州武術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流傳至今的拳械門類達50多種,占全國的40%,在中華武術大格局中舉足輕重。吳橋是中國雜技藝術的發祥地、世界雜技文化的搖籃,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成功舉辦12屆,是與法國“明日與未來”、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齊名的世界雜技三大賽場之一。第八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上,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武術選手匯聚獅城,同臺競技,傳統拳種萬人大展演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滄州城區新貌
“十二五”時期,是滄州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期,也是建設沿海強市的戰略機遇期。滄州市委、市政府確定了“調結構、轉方式、保增長、惠民生”的總體思路,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工業強市不動搖、項目建設不動搖、對外開放不動搖,全力構筑大港口、大產業、大城市、大園區、大平臺,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努力將滄州打造成為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沿海開放城市。到“十二五”末,力爭實現“三個翻番”:即經濟總量翻一番,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財政收入翻一番半,達到66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翻一番半,累計完成1.2萬億元。
第一,深入實施沿海突破戰略,打造經濟發展引擎。加快以渤海新區為龍頭的沿海地區開發開放,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和沿海經濟,增強港口對滄州乃至冀中南區域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加快黃驊港綜合港區建設。依托10萬噸級航道和既有碼頭泊位,加強港口管理運營,提高吞吐量,增強對產業、資金、項目、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加快推進黃驊港綜合港區二期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港口功能,提升港口綜合能力,打造集散雜貨、礦石、油品、集裝箱、液體化學品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大港。力爭到“十二五”末,黃驊港綜合港區吞吐能力達到3億噸。二是加快產業聚集。以園區和重點項目為抓手,著力培育石油化工、冶金裝備、電力能源、港口物流四大產業,把滄州渤海新區打造成為中國北方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河北東南部鋼鐵工業基地、中國管道裝備制造業基地、華北地區重要的電力能源生產基地和國際化區域物流中心。重點推進總投資4000多億元的100個重點項目建設,做大經濟總量,提高質量效益,為打造沿海經濟增長極、隆起帶奠定堅實基礎。三是著力提高服務配套能力。加快邯黃鐵路、沿海高速、濱海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構筑以港口為龍頭,聯通港口與腹地的現代化集疏運體系。加快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建設,完善港口設施,為實現大通關提供服務。加強商貿、物流、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為港口運營和產業聚集提供配套服務。
第二,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是第一要務,項目是第一抓手。按照一手抓新上項目,一手抓技術改造的總體思路,深入謀劃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延伸產業鏈條、填補產業空白的大項目、好項目。重點圍繞發展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冶金新材料、機械制造、五金機電、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推進一批新型工業化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石油化工產業,按照“油頭化身”的思路,加快華北石化1000萬噸、滄州煉油廠和中捷石化煉油質量升級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構筑以石化、煤化、鹽化、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為支撐,“五化”并舉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打造綠色、安全、國際石油化工城;管道裝備制造產業,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升企業發展層次為目標,加快實施一批高壓管道、核電管道項目,把滄州打造成為規模大、品種全、研發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中國管道裝備之都”;機械制造產業,依托泊頭機床、東光包裝機械、南皮機箱等產業基礎,加快實施好北汽集團40萬輛整車等一批新型機械制造項目,推動機械制造業由零件向部件、部件向整機轉變。深入實施“1+1”企業再造和扶優扶強“雙百”工程,鼓勵企業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引導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推動產業升級、企業升位、產品更新換代,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培育一批規模企業、龍頭企業。

滄州體育館
第三,發展壯大中心城區經濟,提高輻射帶動能力。中心城市經濟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堅持把做大做強中心城區經濟作為推動區域發展、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的重大戰略舉措,大力實施“工業立市、三產興城”戰略,強力推進主城區工業再造步伐,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提升城市工業和服務業發展水平。一是以滄州開發區、高新區、滄東工業區為平臺,謀劃建設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新型工業化項目,打造全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領頭羊”。二是堅持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協調發展,同步推進,啟動建設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把中心城區打造成覆蓋全市及周邊地區的“金融服務中心、商貿服務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中心、社會中介服務中心、消費服務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三是加強城市軟硬環境建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依托中心城區金融、保險、通訊、物流、商住、會展、行政、法律、會計事務等服務功能完備的有利條件,吸引更多國內外投資者、知名品牌、著名企業落戶滄州,增強對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的吸引力。
第四,推進城市建設上水平,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要素資源的競爭,實質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競爭。堅持把加快城市化建設,提高承載能力,作為聚集要素的重要抓手,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推動城市建設上規模、上層次、上水平。以“十大城建工程”為載體,加快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提高對要素資源的吸納和承載能力。堅持以新城建設帶動老城改造,重點抓好28平方公里新城區建設,謀劃建設一批精品工程,提高服務配套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城中村、舊城區改造,改善人居生活環境,打造城市建設新亮點。以縣城“十個一”工程為載體,積極引進一批信譽好、實力強的戰略投資者,謀劃實施一批彰顯特色、提升品質的重點工程,推動縣城建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加強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以完善功能,提高服務配套能力為重點,著力打造一批產業聚集、人口集中、功能完善、生態文明的特色鎮、產業鎮;按照“統一規劃、分類指導、示范帶動、分類實施”的原則,積極推進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設,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滄州石化企業
第五,加快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建設,提升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工業聚集區和開發區建設是轉變發展方式、聚集優勢產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約、產業集群”的總體要求,加速項目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聚集,建設一批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新型工業化項目,增強工業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一是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園區總體規劃,搞好與城鎮發展規劃的銜接,形成“二產促三產,三產服務二產”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不斷提高工業經濟集約集群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水、電、路、氣、訊,以及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工業聚集區、開發區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為項目入區和企業生產經營提供良好的硬環境。三是發揮資源和產業優勢,做大做強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制造、冶金新材料、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聚集區,著力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五十億元、一百億元的優勢骨干企業,打造一批產值超百億、過千億的工業園區。
第六,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十二五”時期,國際先進制造業轉移步伐加速,國內南資北移趨勢更加明顯,為滄州發揮比較優勢,擴大招商引資帶來了難得機遇。按照內資、外資并重,外經、外貿并舉的思路,把提高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作為下一步工作的著力點。一是瞄準京津,主攻央企。充分發揮滄州毗鄰京津、交通便利,以及低成本的優勢,加強與京津企業、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特別是央企的對接合作,積極引進資金、技術、人才,把滄州打造成為京津產業轉移基地和生產加工基地。二是加強與“長三角”及南方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充分利用京滬高鐵開通運營的機遇,加大對“長三角”及南方發達地區的宣傳推介,積極引進一批南資北移項目。三是深入推進與港口腹地的對接合作。發揮黃驊港龍頭帶動作用,深化與冀中南、晉中南、魯西北等廣大經濟腹地在資源能源等方面的對接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對接促雙贏。四是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與世界知名企業,特別是500強企業的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借力發展。
第七,深入實施民生工程,著力構建和諧滄州。民生關乎民心,民心關乎穩定。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改善民生,積極發展社會事業,讓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一是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的養老、醫療、救助等保障制度,不斷提高城鄉居民保障水平,讓全市人民“弱有所助”。二是扎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快建設進度,強化質量監管,堅持陽光操作,確保保障性住房公開公平公正分配,讓全市人民“住有所居”。三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繼續擴大新農合覆蓋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逐步推進基本藥物制度和公立醫院改革,讓全市人民“病有所醫”。四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推進主城區教育設施建設和全市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抓好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讓全市人民“學有所教”。五是大力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開展面向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步伐,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提高人民群眾收入水平。六是抓好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一系列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健康安全,為構建繁榮和諧新滄州夯實基礎。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