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萍
(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 江西 南昌 330022)
圖書既是已有科研成果的載體,又是進一步開展科研活動的必要資源。無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無不以藏書多為榮。然而,圖書館對圖書的收藏不僅受制于經費,更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對于經費不足、歷史較短的國內高校圖書館來說,尤其如此。因此,高校圖書館除了加大經費投入,增加從市場采購圖書的數量外,接受師生贈書也是有針對性地搜集符合學校教學科研所需資料充實館藏、獲得珍貴書刊的重要途徑,如搜集高校已故教授的私人藏書。已故教授私人藏書十分豐富,都是他們苦心求購幾十年收集到的與他們教學、科研相關的圖書,其中不乏善本、珍本。為了使這些藏書不致散失,他們去世后,如果其家人愿意將其生前全部或部分藏書交由圖書館保存,圖書館可為其設立個人書架,以其名字命名,采用專柜專架的方式為他們妥善保存藏書并對這些藏書進行開發、利用。但這項工作目前在圖書館的采訪工作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本文就高校圖書館收藏對象之一——已故教授私人藏書問題與同仁進行探討。
已故教授的私人藏書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是他們多年從事某一專業領域研究所積累的專業圖書。這些藏書大都結合本校教學和科研的需要采選,與學校培養目標、學科設置及高校圖書館收藏原則一致,是館藏文獻的有益補充,符合高校文獻資源建設要求。而搜集這些圖書不僅能豐富圖書館的藏書資源,同時也能在教學科研上給更多的青年教師讀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對學校師生具有指路和導航的作用。
教授是大學精神的創造者、傳承者,對大學精神的產生、傳承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以來,高校一直致力于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師生良好的治學態度。如果高校圖書館能夠收藏已故教授的藏書,那么在廣大師生利用這些藏書時,這些知名教授的學術思想、治學態度、為人風范便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對師生產生極大的鞭策和激勵作用,從而培養師生的學習興趣,鑄造師生的良好品質,使學校良好的學術(習)風氣發揚光大,以激發他們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已故教授的私人藏書不僅是一筆豐富的物質財富,更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雖然圖書館是公益機構,不追求利益,但也要千方百計地爭取讀者、培育讀者、吸引讀者。主動為讀者收集所需文獻資源是吸引讀者、提升圖書館人氣的主要途徑。接受(收藏)已故教授私人藏書不僅能給高校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圖書館形象,也是圖書館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體現。這不僅能表明圖書館的影響力和作用,甚至還能體現圖書館管理者的人氣。對已故教授私人藏書的開發和利用,充分體現了學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意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對于已故教授而言,圖書館設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個人書架,采用專柜專架方式為其保存藏書,也是對他們的最好尊重和紀念。
多年來,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建設得到來自校內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許多教授、專家、學者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購置、搜集了大量的圖書資料,在其晚年或逝世后由其后人無私地捐贈給他們曾工作過的學校的圖書館。如近5年來江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就接受了退休老教授捐贈的圖書數千冊,有些教授還明確表示在其去世后將把所藏書籍無償捐給圖書館。這說明,高校圖書館為已故教授私人藏書設立書架,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不僅非常有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
首先,高校作為國民高等教育基地,以培養具有真才實學、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為己任,其教師也必定精研學術、學有專長。他們要傳道授業、著書立說必然需要大量文獻,所以教授尤其是其中一些名師的藏書量一般都非常可觀而且具有很強的專業學科性。
其次,高校圖書館的人力、物力及人文環境是開發與利用已故教授私人藏書的重要保障。建立高校已故教授私人藏書書架,需要有固定的場所并有專人對其進行管理。高校圖書館員一般都接受過專門培訓,具有專業的圖書館學知識及文獻收集、管理能力;圖書館是學校信息的集散地,是廣大師生的第二課堂,具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這些為開發和利用已故教授私人藏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再次,開發與利用已故教授私人藏書是其價值的進一步實現,應該能得到其家人的支持。很多教授去世后,若家人中沒有其專業的繼承人,則其生前藏書大多束之高閣。對于其家人而言,這些藏書不僅毫無實用價值,而且占用空間。如果圖書館能以已故教授的名字設立書架對其生前收藏的圖書進行收藏保管并開發利用,相信大多數已故教授的家人是愿意把書交給圖書館保存的。因為這樣做,于公,能夠充分地利用分散的資源,避免文獻資源的極大浪費,節約圖書館有限的圖書經費;于私,既能節約其家人有限的居住空間,也能進一步實現和延伸這些藏書乃至已故教授本人的價值。
圖書館的管理者要打破“放在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必須是圖書館的財產”這一觀念,強調圖書館對文獻資源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對于私人藏書更應如此。已故教授的私人藏書的所有權首先屬于其具有合法繼承權的家人。因此,對這些圖書,圖書館要根據其破損程度和其家人的授權情況決定是否擁有這些藏書的完全處理權。對于那些陳舊破損、與本館館藏重復的藏書,應由其家人進行處理。當然,如果已故教授家人已將其全部藏書的處理權完全授予圖書館,圖書館則可自行處理這部分藏書。
高校圖書館對已故教授私人藏書進行征集,首先應該取得學校的支持,由學校發布正式文件,鼓勵已故教授家人積極獻書。同時,可通過校報、校廣播站、宣傳欄,到各院系發放宣傳單,制作網頁、組織專題活動等方式進行廣泛宣傳。在征集資料的過程中,圖書館應同各院系保持密切聯系,多渠道搜集相關信息;或通過與已故教授家人聯系,在取得同意后,由專業館員登門拜訪進行藏書征集。在做該工作時,專業館員要耐心細致、堅持不懈,以爭取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藏書入館后,要以學校或圖書館名義向其家人頒發榮譽證書,以示鼓勵和表彰。圖書館可單獨成立特色書庫專門存放這些圖書,建立專門的登記制度,并由專人負責。
鑒于這些藏書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其排架管理既不同于普通圖書,也不同于期刊。各圖書館應依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分類排架方法,盡可能作到收、藏、展、用并重。但藏書的主人是這些文獻資源的關鍵要素,因而這些文獻的管理應把人作為突出的主題,可以以藏書主人的名字與藏書內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分類排架,如文學——某某教授藏書、歷史——某某教授藏書、教育學——某某教授藏書等,并附以這些教授簡介,以便展示和檢索。還要為其建立書目數據庫,以方便讀者利用計算機通過多種檢索途徑(分類、收藏者、主題等)、從不同角度揭示文獻。
此外,為了更充分地、有針對性地利用已故教授的私人藏書,還可按學科分類將這些圖書直接下放到有關院系的資料室,提供給進行相關教學科研工作的教師使用。這既能為相關教師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提供支持,又能促進學校教學科研的發展。同時,使用者也可適當用課題中的資料費回報這些藏書的家人。如此,產生的影響可帶動后來者,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互惠互利。
把師生資源與高校圖書館的人力資源、環境資源、設施資源結合起來,從而實現高校圖書館整合信息的重要作用,使其資源利用達到最大化,這是高校圖書館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圖書館建設特色化文獻的一項長期任務。收藏本校已故教授私人藏書有利于學校和圖書館的發展,是高校圖書館館藏文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引起各高校圖書館的充分重視。
[1]李小萍.高校圖書館讀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圖書館界,2005(3):25-26.
[2]周家珍.高校文庫建設之路的探索:北京大學文庫15年歷程回顧[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4(3):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