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涵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6)
李博涵 男,1977年生。碩士,館員。
2011年4月8日《人民日報》載文《世界出版大國的閱讀尷尬》中提到:“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數字,2001年城鄉圖書零售比為74:26,到2005年差距擴大為78:22,而到了2009年差距進一步擴大為82:18。農村改革30年農村農民缺少圖書問題非但沒有解決,且城鄉差距越來越大。盡管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著十億人口的農村,農村文化‘沙漠化’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早在‘六五’期間就提出‘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這一并不高的目標,至今尚未完全實現?!?/p>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深深植根于農村這片廣袤的土地,“農耕社會”產生了“農耕文明”,所謂“耕讀人家”就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在農耕社會農民對知識文化的一種需求。在歷史上有很多古村落多建有書院(或稱為“文廟”),這實際上既是教書育人的場所,也是“農家書屋”,農村的土壤和民眾創造和演繹了“農耕文明”。通過對傳統村落的考察,有人發現凡是社會原型保存較好的村落,在歷史上往往都建有自己的書院,并且還組建了具有一定產業基礎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包括文化娛樂型公眾團體以及旨在扶貧救弱的救濟型公眾團體),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呈現著頗具古風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召,嫁娶相謀”的濃厚人情氛圍。這顯然是在“農耕社會”儒家文化和鄉土文化基礎上建立和產生的“禮儀規范”。到了近代中國,社會開始步入“工業文明”之時,“農耕文明”開始衰退,上世紀30年代初,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在河北農村搞“中國鄉村建設”試點,通過鄉村調查,認為中國農民身上存在“愚、貧、弱、私”4個問題需要幫助解決,而首要的是要治“愚”,要通過提供條件讓農民能夠讀書識字,從而達到開發“民智”的目的。
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農民對知識的索取還主要是“口耳相傳”的方式,要使農民擁有自己的讀書學習場所,解決農村、農民缺少圖書問題有多種方式,但是從目前來看最行之有效的還是建立“農家書屋”。
“農家書屋”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p>
為了推動“農家書屋”建設,全國“農家書屋”工程辦公室對每一個“農家書屋”的書目數量、種類配備都提出了嚴格的標準要求。目前,全國已經建立起“農家書屋”兩萬余家。到2010年全國將建成20萬個“農家書屋”,并計劃2015年“農家書屋”建設范圍要基本覆蓋到全國64萬個行政村。
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農家書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它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方便群眾的特點,是目前解決農村“文化貧困”最有效、最實際的方法和措施。
“農家書屋”工程的建設,可以解決廣大農民看書、獲取知識信息難的問題,促進農村社會文明建設和廣大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可以為廣大農民普及科技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是體現人文關懷,滿足廣大農村群眾最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方面文化消費需要的根本保證。
盡管按照“十一五”規劃的要求,各地第一二三批“農家書屋”已基本建成。但“農家書屋”工程推行以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建設資金普遍缺乏,圖書、報刊訂購不足,有限的文獻資源得不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和妥善管理,部分資源開始流失,“農家書屋”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令人擔憂。
2.1 “農家書屋”在行政村的普及不夠,尚未做到一村一書屋,特別是交通不便、偏遠落后的村屯。對于“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發展,政府重視程度不高,社會關注程度不夠的情況依然十分嚴重,部分行政村所在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還沒有將建設“農家書屋”放到應有的位置上。有的省市將文化事業費的70%用于城市文化建設,而投入城市的資金也往往被一些地方政府用于建設大型文化設施,甚至成了政府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投入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家書屋”的建設資金、資源不足,使農民很難從中得到真正的實惠。因此,建設“農家書屋”之所以沒有實現全覆蓋,一個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主要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沒有及時轉變自身觀念,對“農家書屋”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所處的地位、作用認識不足。
2.2 已建“農家書屋”的功能得不到實施。由于對“農家書屋”的重視程度和認知程度不夠,造成部分已建成的“農家書屋”也往往是徒有其表,即使是最低層次的基本文化需求也不能得到滿足,一些“農家書屋”僅僅成為了所謂的“政績工程”,甚至只是一種擺設,完全不能發揮其提高農民知識文化水平和通過對先進文化科技的學習與運用來提升農村生產力的職能。
2.3 大部分“農家書屋”藏書資源單一、不足甚至缺失現象嚴重,書目數量、種類配套都遠遠不能達到全國“農家書屋”工程辦公室提出的標準要求。造成此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盡管“農家書屋”的圖書部分解決了農民無書可讀的問題,但由于貯藏量少、種類少,不能滿足不同地區的具體需求。如對于少數民族聚集地,藏書很少顧及民族、民俗類圖書;偏遠山區也存在著圖書資源無法及時提供等問題。
其次,報刊類讀物較少。尤其是時政性強、實用性強、生活性強的報紙和期刊,由于信息資源的缺乏以及地理條件的限制等原因,報刊類讀物對“農家書屋”的供應還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第三,由于各地農村的地理條件、文化程度和經濟水平不一而同等因素,網絡信息資源建設尚不能提到“農家書屋”建設日程。
2.4 “有人建,無人管”或是由于管理人員的政治素養、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不高導致管理不善造成“農家書屋”運作半路夭折的現象依然存在。目前大多數“農家書屋”的管理人員一般都是由村干部和老年農民兼職,相對于“農家書屋”對管理人員的要求,存在著工作時間不穩定,責任心不強,文化程度不高,業務水平不夠等問題,且大多數人員沒有接受過圖書管理方面的專業培訓,缺乏管理圖書的基本技能,導致書屋管理混亂,服務功能單一,勉強能夠滿足一般借閱,遠談不上如何能實現“農家書屋”從整體上提高農民文化修養、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的目標。
從全局角度看,地方政府要把“農家書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文化設施予以足夠重視,要以農村行政村為單位,建設由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給農民實用性、知識性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以及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設施,消除農村“文化貧困”現象,保護農民文化權益。從而為實現公共圖書館幫助和扶持“農家書屋”的工作目標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政策支持和行政基礎。
“農家書屋”的發展除了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發展機制的健全和完善除了政策、經濟的支持之外,也離不開公共圖書館的理論指導和資源、技術支持。農村圖書館建設一直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薄弱環節,“農家書屋”的出現有望徹底解決農民無書可借、無書可讀的問題。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農家書屋”不是圖書館,但它在培養農民群眾閱讀方面卻發揮著與農村圖書館相同的作用,因此,它是現階段欠發達地區實現文化傳播的一種有效方式。作為公益性文化的傳播主體,公共圖書館本身應負起社會責任,充分利用自身資源,通過了解當地情況和實際需求,積極扶持“農家書屋”,將服務領域擴展到農村,把服務“三農”作為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工作的新課題。
3.1 發揮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優勢,與“農家書屋”協作起來,通過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將資源配置服務擴大到廣大農村。公共圖書館是社會文化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應義不容辭地在“農家書屋”工程的建設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同時,“農家書屋”的建設和發展也是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需要公共圖書館進一步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幫助豐富“農家書屋”的藏書數量和品種,從根本上解決“農家書屋”書源不足的矛盾,滿足農民群眾的閱讀需求,協助“農家書屋”走圖書收藏特色化道路。
通過公共圖書館的扶持,豐富充實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指導農民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各類實際問題。如生活中婚姻家庭問題、子女教育問題、贍養繼承問題,生產中的種植養殖乃至農業科技普及問題。因其所處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不同,對圖書資源的需求也有差異,要結合農民需求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涵蓋政治、經濟、科技、法律、文化、衛生、教育、民俗以及少數民族特殊性等農村生活生產各方面的不同因素,以確保書屋對農民朋友的吸引力,真正發揮書屋的效能。
積極實現資源整合,讓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農家書屋”工程有機結合。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具有時效性強、采集方便、接收和傳播方式多樣等特點,能夠極大地彌補實體資源數量不足、單一的劣勢。公共圖書館可以借助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根據客觀條件和實地情況進一步推動當前有網絡信息基礎的部分“農家書屋”實現網絡化和數字化服務,從而達到“‘農家書屋’提供紙質書刊閱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供數字化閱讀”的目的。
3.2 通過公共圖書館采取各種方式幫助“農家書屋”進行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稗r家書屋”本質上就是為村民提供服務的小型圖書館,因其讀者層面的特殊性,要保證它的合理運作需要一支兼職為主、專職為輔的基層文化工作者隊伍。因此,加強對“農家書屋”管理員的培訓,是管理好“農家書屋”必不可少的一項先決條件。通過公共圖書館對這支隊伍進行進行有效的業務培訓,向“農家書屋”管理員講授圖書分類、登記、借閱、保管等知識,提高管理員的政治素養、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能使他們既熱愛崗位工作又能勝任崗位工作,從而實現“農家書屋”規范化建設和科學化管理的目標。
3.3 進一步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農家書屋”活動。積極開展新型農民讀書征文、知識講座、學習輔導、科技培訓、展覽宣傳等各類豐富的社會文化活動,一方面可以擴大“農家書屋”的影響,加強農民群眾的閱讀技巧和理解能力,培養其閱讀興趣和陶冶情操;另一方面讓農民群眾廣泛地接受新信息,開拓視野,增長科技知識和生產技能,使傳統的經營方式和生活觀念逐步得以改善和更新,引導他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特別是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推進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p>
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家書屋”是一項利國惠民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是從根本上解決廣大農民群眾看書難、借書難、看報難的問題,滿足農民求知成才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扶持“農家書屋”,能夠最大限度擴大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領域和服務范圍,讓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利用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權利。通過“農家書屋”培育農民的閱讀習慣,從而讓更多的農民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同時,“農家書屋”的建立為公共圖書館內部資源廣域流動提供了運行基礎,通過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根據需求,將文獻資源在各“農家書屋”之間流動,使有限的文獻資源流動起來,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又能夠保證“農家書屋”文獻信息源得到有效補充,使文獻資源利用價值達到最大化。
在公共圖書館的幫助和扶持下健康發展的“農家書屋”,作為農村知識、信息和文化的傳播平臺,不僅引導著農民“多讀書,讀好書”,更肩負著培養新型農民,實現先進文化扎根基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宏偉目標的使命,事關當前,影響長遠。
[1]沈嶸.試論公共圖書館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的作用[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8).
[2]宋建華.公共圖書館在農家書屋中建設中的作用[J].黑龍江史志,2010(3).
[3]劉煒紅.公共圖書館在“農家書屋”建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以江西省九江地區“農家書屋”調研為例[J].圖書館論壇,2010(3).
[4]常春秀.“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圖書館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0(4).
[5]白如瓊.調動公共圖書館職能 推動農家書屋進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