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鐵英
(肇慶學院圖書館,廣東 肇慶526061)
尚鐵英 女,1964年生,館員。
共建共享主體主要包括高校領導、高校圖書館館長、圖書館工作者和參與共建共享的讀者群體等。雖然前三者是共建主體,讀者群體是共享主體,但實際上他們都同時具有共建主體和共享主體的雙重身份特征。共建主體在文獻資源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消費文獻資源和情報信息,共享主體在分享文獻資源帶來的知識和信息的同時,也會就文獻資源建設問題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和主張。所以,共建和共享主體難以切割清楚,只不過各有側重而已。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共建共享主體意識的超前性實際上也就是指決策者、參與者和讀者意識的超前性。這種超前性是相對于滯后性而言的。滯后是說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落后于高校校內文獻資源的發展形勢和用戶對文獻資源的需求愿望,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超前則剛好相反,是說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突破了時代發展的局限性,不局限于讀者對文獻資源的現實消費范圍和程度,而對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在意識層面走在了現實文獻需要的前頭,在行為層面能夠主動地作適度的預測和規劃,由此來建構具有長效機制的高校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運作原理。
其一,共建共享主體要深刻了解和充分認知高校圖書館與各二級院系資料室現實文獻資源的擁有和利用情況,努力把握文獻資源在共建共享系統中的基本發展狀況和趨勢,弄清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這是共建共享主體具備超前意識的現實前提和基本條件。只有對文獻資源的現實開發利用情況以及共建共享狀況了如指掌,才能夠作出合理的演繹與推測,否則所謂的超前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對未來的假設也就缺乏科學依據和現實基礎。在沒有根據或者基礎不扎實的“超前”意識作用之下,必然會推導出錯誤的結論。這顯然不利于高校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的建構,更無益于校內文獻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而且,由于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機制一旦建構而成,就必然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相對穩定運作,以求得和諧平衡發展。如果游移不定,變化過快,必然會加大共建共享主體的工作強度,增加更多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也會使高校圖書館和各二級院系資料室無所適從,降低校內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效率。比如在文獻資源建設模式方面,由于既定的模式應該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又不能完全囿于現實,所以選擇最佳模式既要立足現實,又要適度超前,否則將影響共建共享進程。因此,充分預測未來共建共享的發展趨勢是確立最佳模式所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條件[1]。這就要求共建共享主體要有非常清醒的意識,對建設模式的運作原理、操作程序、合理程度、注意事項等進行反復研究和現實檢測,實事求是地預測其功能的多寡、作用的大小,以及在較長時期內可持續利用的可能性。在超前意識支配下對未來共建共享規劃、原則、內容、模式和方法等的評估只有做到科學有理,才可能確保共建共享機制的有效運轉。
其二,共建共享主體要有開放的理念和創新的思想,這是形成超前意識的重要心理動因。在原有的管理體制下,由于校內文獻資源管理的決策者和參與者辦館理念不開放,缺乏創新思想,對共建共享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了校內文獻資源的巨大浪費。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對未來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提出合理的建議和預測。在新形勢下,只有大膽更新觀念,勇于統一思想,敢于創新思維,牢固樹立開放的意識,“提倡和推行全局觀念、資源觀念、合作觀念、雙贏觀念、投入產出觀念、創新觀念和服務觀念”[2],才能夠拋棄大而廣、小而全的固步自封的傳統觀念、本位思想和保守主義,從而對未來作出更為深入的思辨,并作出適宜的判斷和推演。在此基礎上,要主動利用和創造條件,以制定出共建共享的長遠規劃,建立長效運作機制。這樣,高校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才能夠有一個理想化的結果。
其三,共建共享主體要具有相應的能力和水平,這是激活超前意識的基本條件。共建共享主體要具有較強的圖書管理能力和讀者服務能力,要具有較為敏銳的判斷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對高校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發展和演變的預見能力。這些能力的鍛煉和提高,來自于共建共享主體厚實的哲學和文化功底,來自于對圖書館學專業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信息學、目錄學、版本學、工具書使用法、文獻檢索法、圖書與圖書館史等專業知識和理論的終身學習,來自于對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掌握和實際運用,來自于對高校和高教管理的熟悉程度,來自于對高校內部文獻資源管理的執著追求。
前瞻性表現在文獻資源實體方面,要注重選擇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文獻資源。這涉及到文獻資源的內容,強調的是文獻資源的質量。內容是文獻資源的主體,質量是文獻資源的生命,以質取勝的內容是文獻資源的核心。質量,一方面是指文獻資源具有較高的現實情報信息價值,一方面是指文獻資源具有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持久情報信息價值。前瞻性是在重視現實價值的基礎上,突出對未來價值的判斷和預測。
在網絡環境下,從形式方面看,有紙質文獻和電子文獻、灰色和白色文獻、特色文獻數據庫和古籍文獻數據庫等不同外在形式的文獻資源;從內容方面看,有不同專業學科的文獻資源。這些文獻資源數量龐大、品種繁多,但這些文獻資源并非都是可開發利用的優質資源。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校內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就不能不特別注重文獻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可持續利用。可持續開發就是要在超前意識的作用之下,始終強化高校和二級院系生產出的灰色文獻資源內容的高質量化,盡可能不生產或不斷剔除低質量的灰色文獻資源;注重所收集、購置、交流的白色文獻資源內容的真實性、有效性和持久性。而優化選擇則是要在超前意識的支配之下,根據高校圖書館和二級院系資料室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實際,充分利用有限的文獻資源購置經費,動員本校甚至是校外包括圖書館學專業學科在內的各相關專業學科的專家學者的力量,對文獻資源進行較大范圍內的搜索、比對和分析,充分權衡相關文獻資源在本專業學科領域所占的權重而作出相應的取舍。在開發和選擇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文獻資源的剔舊更新和內容上的與時俱進,以購置、吸納最新文獻資源;另一方面更要時刻關注可持續開發和利用的文獻資源內容的相對穩定性,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文獻資源的作用,減少開支與浪費。根據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要求,按照生均100冊文獻的規模,一所萬人大學就要有100萬冊文獻。如何購置、調配如此龐大的文獻資源,是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共建共享主體應該用一種適度超前的眼光加大高質量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以保持文獻資源的永久魅力。高質量的文獻資源,不僅對當下高校專業學科建設和教育教學管理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而且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期內依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資料價值。比如像《紅樓夢》、《史記》、《詩經》、《文心雕龍》等著名篇章;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等權威的、輻射面大的、有影響力的特色文獻庫;清華大學《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高等教育期刊文獻總庫》等文獻資源數據庫,其價值都具有持久性和延伸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的資源寶庫。這些文獻資源當然是高校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的必選、首選,并要有足夠的數量。這些文獻資源將會在未來的高校發展過程中展示其無限的魅力。而對于那些質量較差的文獻資源,則盡量不選或少選。這實際上就是突出了文獻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性,強化了文獻資源可永久利用性。這顯然就是一種前瞻意識導引之下的優化選擇。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校內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面臨著新的服務環境和現代技術需求。所謂現代性是指當時的、現時的和放眼未來的發展因素,因此現代性首先是一種與過去決裂、注重現在并著眼于未來的觀念。這種觀念體現在現代技術和手段層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手段的現代性優勢。
其一,要敢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和使用新的管理策略和技術手段來實施共建共享行為。要從戰略的高度來看待傳統技術手段和現代技術手段的辯證關系,把現代技術手段的掌握和利用看作是歷史的必然,是高校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發展的當然選擇。也就是說,共建共享中對現代網絡技術與手段的利用首先要解決的是意識問題和思想問題。這也與上文所說的開放理念和創新意識相吻合。
其二,要擯棄陳舊的、效率低下、難以適應網絡語境下共建共享需求的傳統技術和手段,比如手工抄錄文獻信息、手工編制目錄、依靠人工提供信息服務等。這些技術和手段已經不能夠適應高校校內文獻資源管理的現代化要求,不能解決共建共享中遇到的最基本問題,其功能已經退化甚至是喪失殆盡。
其三,要更加注重利用現時的網絡技術與手段。共建共享要與時俱進,立足于現實并著眼于未來。要時刻關注現代網絡技術與手段的變化與發展,要科學預測網絡技術與手段在未來高校文獻資源共建共享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強技術平臺的建設,把計算機和通信體系結構(包括計算機系統硬件、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及通信網絡),尤其是圖書館軟件廣泛運用于高校校內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過程中。要在技術處理上取得突破和進展,建立支撐文獻資源管理的現代技術設施,充分利用互聯網、校園網、存貯機構、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收集加工和傳播技術、通信技術、檢索和共享技術、聯機分析和處理技術等[3],以滿足共建共享工作的現代化需求。比如利用現代技術和手段,通過寬帶高速互聯的計算機網絡,把高校校內的學校圖書館和二級院系資料室組合成聯合體,把不同空間以及“不同類型的信息按統一標準加以有效存儲、管理并通過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給讀者,超越空間和時間的約束,使讀者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在網上遠程跨庫獲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資源”[4]。對新型網格技術的運用,劉甲學、馬海群等學者認為,網格作為一個集成的計算與資源環境,“不僅集成現有資源,還提供統一接入接口,未來的新資源只要遵循標準接口就可以接入網絡,成為網絡資源”[5]。顯然,把現代網格技術廣泛合理運用于共建共享,是持續開發和利用高校校內文獻資源的具有前瞻性和預測性的明智抉擇。
根據以上分析,共建共享過程中注重前瞻性有助于優化高校校內文獻資源的購置方案,拓寬文獻資源開發和利用渠道,減少文獻資源的重復購置和浪費;有助于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合理配置教育經費;有助于充分發掘各類文獻資源的潛在功能,實現有限文獻資源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實現高校校園內文獻資源管理的一體化,建構具有長效作用的文獻資源管理系統,更大限度地凸現高校圖書館和二級院系資料室的情報信息功能;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在較長時期內滿足高校管理、教學和科研對文獻資源的需求,為高校辦學效率與水平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馬恒通,許梅.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論綱[J].情報資料工作,2003(4):119-121.
[2]郝勤,危光輝.關于我國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2(5):44-47.
[3]王未.淺談圖書館管理創新[J].浙江高校圖書情報工作,2007(2):10-12.
[4]劉惠珍.數字圖書館建設勢在必行[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3):207.
[5]劉甲學,馬海群.基于OGSA的數字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08(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