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咫渝(浙江傳媒學院 圖書館,杭州 310018)
自20世紀末以來,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數字電視、手機等各種新的媒介形態層出不窮,特別是3G手機,正成為一種集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為一體的新的媒介形態。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1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會議指出,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融合發展,實現三網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話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新媒介形態的出現和“三網合一”的推進使信息的生產模式、傳播模式、接受模式都在發生著極大的變化。這種多元化的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內容,必將給以“獲取、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為目的的傳統信息素養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有關“媒介融合”的思想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的加拿大傳播理論學家麥克盧漢。在麥克盧漢“媒介即信息”的視野里,沒有一種媒介能夠獨立存在。“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文字的內容是言語,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內容,印刷又是電報的內容一樣”。[1]
這種媒介觀事實上便已包含“媒介融合”思想的基因。對這個理念進行簡單推理,媒介素養應該等同于信息素養。但事實是:自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分別由英國學者(1933年ER.利威斯) 和美國學者(1974年席保羅·澤考斯基)提出以后,兩種素養教育均轟轟烈烈地在各國迅速展開,[2]新聞傳播學術界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是媒介素養教育,而圖書館學界和信息技術教育界則把信息素養及其教育問題作為一個熱點加以研究。不同的學者對兩者關系的認識更是不盡相同。如桂琳認為信息素養是個綜合意義的概念,媒介是傳遞信息的手段,信息比媒介涵蓋的意義要廣闊,信息素養的內容涵蓋了媒介素養。[3]張學波認為媒介素養的核心是駕馭、處理、表達信息,設計、加工、交流信息,所以媒介素養的核心是信息素養,媒體素養的概念大,信息素養的概念小,信息素養比媒體素養更抽象。[4]馮延群則認為這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媒介素養傾向于一種綜合的文化素養,尤其是一種主動批評性的鑒賞識別能力;而信息素養則是一種知識管理策略,一種信息搜索和使用技能。[5]
那么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一樣嗎?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系?媒介素養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是一回事嗎?很有必要加以澄清梳理。
媒介素養教育發端于上世紀30年代末的流行文化教育(當時主要是報刊、小說和電影),其后經屏幕教育運動在理論和實踐上得到快速發展。60年代后,當電視成為影響人們的主要媒體時,電視素養和視覺素養成為媒介素養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可見,媒介素養立足于大眾傳播領域,研究身處形形色色大眾媒介包圍之下相對被動的受眾如何擺脫大眾傳媒的束縛,以更加開放和自主的眼光評判性地審視各種媒介信息,去偽存真,把握事物的本義。
70年代圖書情報領域提出要培養學習者的信息素養旨在提高對圖書情報資料的檢索能力,隨著圖書資料的數字化,學習者必須學會運用電腦和網絡來檢索所需信息,因此信息素養的外延得到了擴張,它立足于信息社會人們的工作與學習,提出當代人應當以一種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充分利用信息及信息技術手段,合理解決生活、工作和學習問題而應當具備的能力。
盡管媒介素養和信息素養都涉及到了意識、能力、方法以及倫理道德等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但在具體要求和細節上也有著不同。
媒介素養是個體對大眾傳播媒體的解讀與使用的能力,包括面對各種媒介時所表現出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價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創造和制作能力。而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人們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過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對各種復雜媒介文本的識讀能力,教育人們明智理性地辨識媒介,尤其是辨別媒介所傳播信息之真偽和美丑。
信息素養是指個人具有匯集、評估與利用各種不同來源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素養教育以建構個人的學習能力為主,側重于強調人對信息的主動探索,而這一切都要依賴于一定的媒體工具,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應用。
綜觀各國媒介素養教育與信息素養教育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信息素養較單純,以圖書館應用知識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主,主要在教育界和圖書館界受到關注。而各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由于理念不同,實踐也不同。目前歐美媒介素養教育的主流范式是采用一種綜合的方法,它傳授的是批判的技巧以及如何把媒體當作自我表現和創造、進行交流與溝通及改造社會、推動民主化的工具,而我國主要培養受眾良好的媒介思考分析的能力,以媒介批判素養為核心,倡導教育、傳媒、社會各個領域共同關注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融合不但可以將不同形態的信息融合在一個平臺上播出,而且也可以使同一信息傳播渠道多元化,實現跨平臺傳播。比如報紙與網絡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就傳統報紙而言,受眾不能對它有任何加工和直接交流,但網絡報紙則允許受眾通過信息檢索等功能,只向受眾展示他們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信息,形成個人化的報紙;或者通過反饋等功能,發表他們對新聞的意見。媒介與信息已經無法剝離。也就是說,信息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媒介本身成為了信息的一種,這恰恰驗證了加拿大傳播理論學家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信息”的思想。
信息素養的概念是在媒介素養概念產生約40年后才出現。它們彼此在不同的領域中沿著不盡相同的歷史進程發展。雖然在過去,傳播領域所關注的媒介素養與圖書館領域所關注的信息素養在意義上有重疊,但各自關注的重心不盡相同。但是在數字化與網絡化的現代,二者的同質性遠大于異質性,都是關注于個體能夠取得、分析、評估與使用信息的能力。
Shelly(1996)將信息素養分成內在與外顯能力。內在能力是指能思考厘清問題所在,能分析所需的信息,能正確解讀信息,能分析、整合與組織有用的信息;外顯能力包括知道信息的來源所在,知道如何獲取信息,能用合適的方式將組織后的信息呈現出來。[6]一直以來,信息素養教育的重點在于外顯技能的培養,像文獻檢索課、數據庫利用講座等都是具體的信息技能培訓,以培養人的信息搜索和使用能力為核心,而往往忽略了如何運用信息建構與解析知識的內在素養。
根據多項針對大學生素養的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雖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卻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更缺乏準確的評價,無法將自身的信息需求與媒介所提供的內容有效聯系起來,使得他們不能有效地辨別信息的價值,因而也不能充分地利用媒介資源。換句話說,大學生缺乏的是對信息的控制管理能力,以及對媒介呈現的個人和社會信息的理性程度。[7]
只有對媒介有識讀能力,才能獲得真正的信息。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使學生了解信息傳遞渠道的性質、影響,教育學生了解不同媒介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其本質、意涵、影響都不一樣。媒介素養教育是一種綜合的文化素養的培養,尤其是一種對媒介信息主動批評性的鑒賞識別能力,從這一點上來看,在信息素養教育過程中,更應該汲取媒介素養教育的內涵,來發展出含義更泛化的素養教育。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信息素養教育不只是“圖書館素質”和“計算機素質”的培養,[8]而應該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能夠借助信息工具制造信息和使用媒介來傳播信息,并能夠對一切媒介所產生和傳遞的信息,進行分析、選擇和評價的能力?!保?]
目前,我國信息素養教育的內容主要包含信息意識、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三大方面。側重點集中在信息檢索的基本原理及基礎知識;信息資源的基本特征和檢索方法、檢索技巧以及信息的創新(包括論文的撰寫、投稿等)。[10]整個信息素養教育重視的是方法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但是信息素養除了“指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能夠有效地獲取、評價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外,還需要能“詮釋、表現、鑒賞與批判,主動地經常更新信息,并與經驗結合,以創造傳播的知識基礎,通過各種媒體形式(包括文字或口語)傳播與觀測信息未來性的能力”。因此,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整合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將是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素養教育的新方向。
3.2.1 通過“圖書館利用”通識課程推廣媒介認識,拓寬信息獲取渠道
圖書館的收藏無論是拓片、甲骨文、竹簡、帛書、線裝書,還是縮微膠卷、錄像帶、CD、DVD都是積極適應媒介發展的結果,可以說圖書館是紙質媒介和電子媒介資源的收藏中心。但許多學生,特別是新生,不會利用這些多媒體資源。因此,圖書館應在“圖書館利用”新生入學教育通識課程中開展普及性教育,介紹圖書館豐富的媒介資源和多媒體場所的同時,重點介紹媒介產品的性能、價值、使用方法等,指導和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媒介的性質,學會利用和使用媒介獲取信息,并正確看待所接觸到的各種各樣的媒介內容。
3.2.2 改進傳統文獻檢索課教學內容,深化信息利用方式
文獻檢索課是高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模式,主要講授的是信息檢索的方法和原理,內容包括大篇幅的檢索語言、檢索原理的介紹,對于非圖情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些內容既枯燥,又缺乏實用性。因而可以考慮將這些偏理論的內容篇幅縮小,適當增加一些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11]今天,國內大大小小的報紙幾乎都有各自的網站、各自的電子版,電視與網絡也開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這種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用一個章節介紹“媒介融合下信息行為的變化”,包括如何分辨媒介信息的權威性和真偽性,如何利用網絡搜索報紙及各類音視頻信息等,以及如何利用網絡媒介(如博客,論壇等)發布自己的信息。
3.2.3 善用Web2.0媒介工具開展網絡實踐,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互聯網2.0時代的浪潮已經將每一個人從被動的信息受眾、讀者和消費者變成了主動的傳播者、作者和生產者,博客使得網民擁有了自己的“報紙”媒介,播客使得網民擁有了自己的“廣播和電視”媒介,維基可以讓網民共享知識,社會化書簽幫助網民分享最有價值的網絡資源。[12]
浙江傳媒學院圖書館通過《web2.0媒介工具的應用》選修課的開設,指導學生利用“Blog博客”“RSS閱讀”“Tag標簽”等Web2.0媒體工具,擴展信息素養教育的內涵,培養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識辨能力、批判能力、醒覺能力、管理能力和創制能力。以博客為例,從博客的整個制作和傳播流程來看,作為傳播者首先必須懂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要知道怎樣才能擁有自己的網頁,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其次,要會經營你的博客,要知道博客里什么內容打動人,什么形式吸引人,什么是違法的,應該鍵入哪些鏈接,有人跟你交流要怎么辦;再次,要考慮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博客變得長久、興旺,如何擴大影響力?博客既是一種資源,也是一個平臺,它讓大學生在建設博客和瀏覽博客,在傳播和接收五花八門信息的同時,也促進了他們積極享用、解讀和批判信息以及運用信息能力的養成。另外,“RSS閱讀”解決了如何以自己為主導選擇信息渠道,以及如何處理大量更新信息的閱讀問題;“Tag標簽”解決了如何對用戶提供的信息進行分類與檢索問題。
信息素養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幫助個人在知識加速更新的信息環境中學習“如何有效學習”,通過Web2.0媒介工具的實踐和應用,可以學到拓展學習范圍和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成為持續的、終身的學習者。
媒介融合已為人類信息傳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原本強調與信息處理相關的技能的信息素養,將更注重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對信息的理解和把握,未來,以“融合”應對“融合”,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有越來越趨近的趨勢,此二領域應有更多的對話與相當寬廣的合作空間。
[1](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3.
[2]王帆,張舒予.從教育視角解析媒介素養與信息素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7(3):35-39.
[3]桂琳.信息素養與媒介素養辨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7-8.
[4]張學波.媒體素養教育的課程發展取向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
[5]馮延群,榮維東.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歷史和文明的視角 [J].中國電化教育,2008(7):16-18.
[6] Jeremy JShapiro,Shelley KHughes.Information LiteracyasaLiberalArt[EB/OL].[2010-07-15] http://net.educause.edu/apps/er/review/reviewArticles/31231.html.
[7]許明明.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8]符紹宏.論當代信息環境下中國的信息素質教育[J].情報學報,2003(4):243-249.
[9]王卓玉.電視節目與兒童素養的培養[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10]徐慶寧,孫潔.關于完善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內容的思考及建議 [J].圖書情報工作,2006,50(11):110-112.
[11]代洪甫.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現狀與高校圖書館的責任 [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8,28(6):32-35.
[12]解忠武,等.淺談Web2.0媒介[J].黑龍江電力,2009,31(5):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