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通 王翠萍
(東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信息管理系,吉林 長春 130117)
閱讀活動歷史悠久。1956年1月在美國特拉華州紐瓦克城正式成立的國際閱讀協會(InternationalReadingAssociation,簡稱IRA)標志著閱讀學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確認[1]。1997年1月,中宣部等九部委聯合提出了“倡導全民閱讀,建設閱讀社會”的“知識工程”。隨后全國各地踴躍響應,紛紛舉辦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讀書活動,以此形成良性互動。
近年來,閱讀活動受到政府及社會的持續關注,與此同時,包括閱讀界、教育界、出版界、心理學界、圖書館界在內的多個領域學者也意識到閱讀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構建學習型、知識型社會的重要作用。在這一時期,圍繞著閱讀研究,我國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筆者在搜集和整理閱讀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其研究現狀進行了歸納總結。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在距今3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閱讀活動。曾祥芹教授認為最早的閱讀研究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1],當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閱讀品質的培養、功用及其社會意義上。在秦漢至兩宋的漫長時期中,我國古代閱讀理論逐步發展、成熟。到了元明清時期,更是把古代閱讀研究推向了高潮,形成了依附于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閱讀理論。
20世紀30年代,我國學者從文字學、語言學等角度研究閱讀活動,產生了一批論述深入、視野開闊的成果。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推進,閱讀研究再次進入高潮,國內眾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其展開了系統深入的探討,內容包括閱讀的概念、本質、過程、方法、閱讀心理及生理機制、閱讀環境與文化等,當然,學者們也更加關注對讀者的閱讀行為及習慣研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研究、社會弱勢群體的閱讀問題以及閱讀療法研究。
進入新世紀,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閱讀逐漸成為一種趨勢而備受學者的關注。國內學者的閱讀研究范圍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文獻,而增加了新型電子文獻,他們還系統探討了傳統閱讀與網絡閱讀的區別及各自特點,網絡閱讀的模式及網絡閱讀指導等問題。
綜上所述,無論是閱讀學界、心理學界還是教育學界、圖書館界,都意識到了閱讀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圍繞著閱讀問題展開的研究,既是各學科領域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探索人文精神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自從閱讀活動廣泛開展以來,國內學者即對其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產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關研究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閱讀是伴隨著文字和文獻的產生而出現的,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學者們關于閱讀研究的成果大多集中于閱讀本體研究。主要涉及的內容包括:①閱讀概念研究。認為閱讀是一個通過生理和心理活動從各種符號中感知意義的過程[1-3]。也有學者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研究閱讀概念。②閱讀過程研究。一種觀點將閱讀劃分為感知、理解、表達、評價4個子階段[4]。另一種觀點是從代碼角度來考慮的[5]。③閱讀心理研究。提出了閱讀心理并不是受單一因素影響,而是由多種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6]。學者們研究了閱讀動機及其分類,還有研究者對閱讀心理品質進行了分析探討[7]。④閱讀方法研究。研究者多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指出閱讀方法是閱讀經驗技巧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8-9],主要有精讀與泛讀、略讀[10]與快讀、復述式閱讀與背誦式閱讀、對比性閱讀[11]、質疑性閱讀與求解性閱讀、研究性閱讀與創造性閱讀[8]等。⑤閱讀文化研究。關于閱讀文化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王余光和王龍,分別從功能與價值層面、社會意識與時尚層面、環境與教育層面和閱讀的構成要素上來認識閱讀文化,并概括其特征,指出了影響閱讀文化建設的諸多因素,并提出了相關建議[12-14]。
閱讀主體研究主要是對讀者的研究。早期的讀者研究集中在讀者對于讀物的需求上,沒有深入探討讀者閱讀的本質現象[21],盡管如此,閱讀主體研究的重要性仍然不能忽視。
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①讀者類型結構研究。研究者大體上將讀者劃分為決策型、研究型、教學型、學習型、娛樂型和管理型等6大類,針對讀者類型的特點、需求領域和閱讀目標等方面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了讀者服務的具體模式[15-16]。②讀者心理研究。閱讀主體的心理研究大多與閱讀本體中的閱讀心理研究相結合,細微差別在于主體研究中更加注重針對具體讀者的實際來探討心理特征。③讀者閱讀需求研究。一部分研究是與讀者閱讀心理相關的,還有的學者分析了閱讀需求期望差距問題,指出讀者需求呈現由簡單到復雜、由平面到立體、由獨占到共享的發展趨勢,并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模式[17-19]。④讀者閱讀行為研究。分析了影響閱讀行為的主要因素,即讀者自身的閱讀傾向和社會因素[20]。⑤特殊人群的閱讀研究。截至2006年,我國共有殘疾人8296萬人[21],如何對這個特殊群體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和指導,如何進一步解決他們的閱讀障礙,成為擺在廣大學者和相關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個課題。盧英俊等從遺傳學因素和神經系統功能性角度來分析特殊人群的閱讀障礙及其生理機制[22]。
閱讀客體研究主要是對閱讀行為發生以外的問題進行研究,范圍廣、內容雜。目前學者們在該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并未形成系統的框架體系。
該領域所涉及的成果包括:①閱讀環境研究。曾祥芹指出,閱讀環境泛指影響閱讀的所有外界因素的總和,它又可分為宏觀和微觀、主觀和客觀等類型[23];也有研究者從家庭閱讀的重建、出版與大眾閱讀的關系和校園閱讀環境建設等方面來探討閱讀環境的建設問題;還有的學者結合當前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的狀況,對閱讀環境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24]。②閱讀讀物的研究。這是閱讀客體研究又一重要方面,學者們大多從出版角度予以關注,出版界的閱讀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調整出版策略以兼顧紙質出版與新載體出版的平衡,如何出版更多經典讀物以豐富閱讀市場,促進閱讀環境建設,其中學者們對網絡時代的電子讀物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
近幾年來,圖書館界逐漸成為開展大眾閱讀活動的主力軍,圖書館應該怎樣更好地指導讀者閱讀,在改善閱讀環境的進程中有怎樣的作用,圖書館界的相關學者對這些閱讀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主要討論的問題有:①圖書館開展閱讀活動的相關問題研究,包括方法與措施、必要性與作用等。研究者認為,圖書館不僅要通過社區、家庭、學校等平臺,還要深入山區等貧困地區,舉辦豐富多彩的閱讀節、讀書周等活動促使人們參與閱讀;學者們從圖書館的屬性、功能與優勢等角度對必要性和作用進行了探討[25-28]。②網絡時代圖書館開展閱讀活動的問題研究,分解了網絡閱讀模式的構成因素[29-31],并將其與傳統閱讀進行了對比,就網絡的特殊性提出了圖書館開展網絡閱讀指導的具體措施[32-34]。③以個別圖書館作實際案例分析研究閱讀活動,提出了一些富有創建性的閱讀活動模式,一些學者還對我國港澳地區的圖書館個案進行了分析[35-37]。④圖書館閱讀療法研究是近幾年興起的一個課題,研究者指出了閱讀療法的定義與本質[39-40]。王波和陳書梅兩位研究者將閱讀療法劃分為若干類別,在國內比較有代表性[40-41]。圖書館界的研究者還從教育發展與臨床治療等實踐角度對閱讀療法的應用進行了探索,如宮梅玲、薛殿凱、王松波等[42-44]。
綜上所述,近些年來閱讀對于社會文化發展和國家軟實力構建的重要性已得到社會和學術界的普遍認同,這一領域的問題吸引了多學科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對該課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討與研究。
學者們普遍認為,閱讀是一個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也與自身的狀態有關。閱讀主體中讀者的心理需求與行為規律會受到閱讀客體中閱讀環境和讀物的影響,而圖書館作為文化信息傳播機構,在開展閱讀活動、指導讀者閱讀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圖書館的閱讀研究關鍵在于把握閱讀主體與閱讀客體的平衡,應加強圖書館自身閱讀環境建設,在不斷實踐中探索圖書館閱讀服務模式。
我國的閱讀研究剛剛起步,很多方面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還存在理論體系不完善、缺少實證性和定量性的研究、重復研究過多、針對性研究不足等問題,因此,對于指導實踐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而這也阻礙了閱讀研究的進展。對于如何進一步創造良好的閱讀文化環境,尤其是引導青少年進行健康的網絡閱讀,如何更好地幫助特殊人群開展閱讀活動以及如何進一步掌握閱讀的生理機制過程等,仍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1]黃葵,俞君立.閱讀學基礎.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1-50.
[2]卿家康.閱讀與閱讀藝術.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1-8.
[3]王余光,徐雁.中國讀書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7-8.
[4]高瑞卿.閱讀學概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36-48.
[5]曾祥芹,韓雪屏.閱讀學原理.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1-5.
[6]殷雪梅.基于閱讀心理的讀者服務工作研究.情報雜志,2008(6):159-161.
[7]張維坤.加強閱讀心理品質的培養.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4(3):106-108.
[8]陳名英.淺談閱讀方法.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0(4):71-73.
[9]顧衛彬.芻議圖書館閱讀方法的輔導問題.農村經濟與科技,2008(6):89-90.
[10]楊素蘭.閱讀方法與技巧探討.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4):71-73,82.
[11]姜彩芬.研究性閱讀的方法.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7):76.
[12]王余光,汪琴.關于閱讀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圖書情報知識,2004(5):3-7.
[13]王龍,鄔衛華.閱讀的文化研究論綱.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6):53-55.
[14]曾祥芹.古代閱讀論.鄭州:大象出版社,1992:3-5.
[15]高桉,李越香.讀者類型及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探討.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136-137.
[16]吳俊.讀者類型結構及其閱讀需求簡述.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5-39.
[17]杜慧敏.讀者需求期望差距彌和研究.情報探索,2007(10):35-36.
[18]郝忠洛.論讀者需求與圖書館服務方式.圖書情報工作,2007(12):135-137,115.
[19]王榭.談讀者需求心理研究與個性化服務.現代情報,2004(5):169-171.
[20]廖烜.分析閱讀行為,強化閱讀輔導.圖書館論壇,1995(3):33-34.
[21]殘疾人事業發展現狀.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npc/zt/2008-02/27/content_1400288.htm.
[22]盧英俊,馬芝妱.閱讀障礙的生理機制及其高危兒童的早期篩選.中國特殊教育,2009(8):66-70.
[23]曾祥芹.閱讀環境論.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92-100.
[24]姚萍.國民閱讀率下降之我見.出版發行研究,2005(5):29-30.
[25]朱志偉.圖書館倡導大眾閱讀的新思考.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2):5-7.
[26]吳慰慈.圖書館學概論.修訂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55-74.
[27]王余光.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5):17-19.
[28]鄒婉芬.構建閱讀社會:圖書館的使命與對策.圖書情報工作,2007(3):113-116,86.
[29]王素芳.網絡閱讀的發展現狀和前景探析.圖書與情報,2004(3):91-93.
[30]曾克宇.網絡時代的大眾閱讀.高校圖書館工作,2007(2):23-28.
[31]時少華,何明升.網絡閱讀一般模式的構建.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52-57.
[32]白萍.網絡時代的大眾閱讀與公共圖書館導讀工作.圖書館學刊,2007(5):92-94.
[33]王敏.網絡閱讀與圖書館的對策.圖書館學刊,2008(6):40-42.
[34]蔡楚舒.淺析網絡閱讀與圖書館閱讀指導工作的整合.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4):3-4.
[35]徐瑞霞.論圖書館與社會閱讀的關系——以洛陽市圖書館為例.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4):110-112.
[36]蔡菲.中山市中山圖書館推廣社會閱讀的嘗試.圖書館學研究,2007(9):64-66.
[37]師麗娟.大陸地區與澳門地區全民閱讀活動初探[J].蘭州學刊,2006(12):96-97.
[38]李款貞.社會閱讀:拓展圖書館生長空間[J].晉圖學刊,2007(5):73-76.
[39]劉宏,洪彩煥.試探“讀書療法”.圖書館論壇,2001(3):24-26,98.
[40]王波.閱讀療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1-54.
[41]陳書梅.圖書館與書目療法服務.大學圖書館,2008(2):15-41.
[42]宮梅玲等.閱讀療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效果評價.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5):578.
[43]薛殿凱,李愛平.閱讀療法在精神科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華護理雜志,2004(1):20-21.
[44]王松波等.閱讀療法在康復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11):83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