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琴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江蘇 南通 226007)
陳雪琴 女,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圖書資料管理。
數字化技術的興起和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使得我國圖書館從傳統模式向數字化模式轉變,電子出版物成為了現代化數字圖書館主要的館藏資源。人們可以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平臺,隨時隨地共享圖書作品和知識,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獲得方式,人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途徑。然而電子刊物的高利用率,也為盜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條件,從而不斷地引起版權糾紛。電子刊物的興起是時代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果,但也帶來了侵犯版權、損害著作權人利益的問題。由此產生的電子刊物版權問題必定會阻礙我國網絡出版業的正常發展,更會對全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產生深遠的負面效應。為了健全相關的版權立法,我國于2010年2月26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進行了第二次修訂。這表明,我國在法律上進一步完善了圖書數字化版權,為網絡環境下的作者、出版者和讀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電子環境中,版權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外延,即電子版權。其概念為:“電子版權是由電子信息引起的。所謂電子信息,是指以機讀形式出現的信息。因此電子版權就是那些受版權保護的機讀信息。”電子刊物的版權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著作權法》修訂版中的第14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按照此規定,我國作品匯編的版權問題應包含匯編素材的版權問題和匯編作品完成后的版權問題。目前的匯編作品種類繁多,如多媒體作品、數據庫、網頁和網頁集合、機讀目錄、索引、文摘等。創作匯編作品首先要征得原作品作者的許可,然后要注明原作品作者的姓名、作品名稱以及有關的出版事項,最后要支付給原作品作者一定的報酬。但由于匯編作品的素材來源不同,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在匯編作品完成后,其版權享有權是有限制的,匯編作品權利人只對新作品享有權利,而其中的匯編素材版權仍然屬于原權利人所有。
電子刊物的開發成本高,但復制成本卻很低,這就使得其版權保護面臨很大的困難。世界各國都明令禁止對電子刊物的“擅自復制”,但又在不同程度上允許社會公眾的“合理使用”,這就在版權擁有者和社會公眾之間形成了一種潛在的利益矛盾。例如我國《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中第3條規定:“除著作權法另有規定外,利用受著作權保護的他人作品制作數字化制品的,應事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同時,又規定“為個人使用而復制少量享有版權的作品”屬于合理范圍。另外,電子刊物的臨時復制問題,也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復雜化和多樣化的趨勢,而我國的著作權法還沒有對此作出明確的規定。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電子刊物的版權問題被提上了日程。人們在網絡上獲得作品更為方便,但我國卻未制定出相關的網絡法來應對網絡可能帶來的版權問題,有時只能暫時按照《著作權法》來處理糾紛,因此,網絡作品的版權問題變得錯綜復雜,甚至有時難以界定或難以控制。
“合理使用”原則,“是指在特定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1 重視和加強版權保護技術的開發研究,構筑強有力的技術防護平臺,如訪問控制、內容加密保護、數字水印、信息確認技術與智能化代理技術等。
2.1.2 我國現有的著作權法對于在網絡環境下的電子刊物版權保護,常常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們要對現有的立法進行適當的修改、刪除或增加,尤其是針對電子刊物中的數字化權、復制權和合理使用權等進行更為明確的界定,以加大司法保護的力度。
2.1.3 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的行政監管體系,合理解決版權授權許可問題,加強信息市場管理,建立起著作權人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機制。
2.1.4 合理確定數字圖書館的義務,一方面需要先進的技術,同時也要讓數字圖書館盡到切實保護版權的義務。這樣,就可以使數字圖書館更重視版權問題、遵守相應的法規,才能真正協調好作者、圖書館和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又有效地保護了電子刊物的版權。
由于網頁是電子刊物的主要載體,使用者通常通過網頁鏈接對電子刊物進行瀏覽、下載、拷貝等一系列操作,因而網頁保護技術對于電子刊物版權保護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運用體現在兩個層面:
2.2.1 使用層面
使用層面主要是要解決作者、網頁、使用者三者之間的關系,要做好權限的界定,既包括了使用者對電子刊物使用權限的界定,也包括了數字化圖書館信息數據庫對于以電子刊物為載體的作者作品的使用權限。
2.2.2 技術層面
技術層面是網頁保護技術的核心,在這方面,首先可以根據不同的權限設置不同的用戶登錄口令,做到“權限與口令分級”,而權限與口令的設置應該得到電子刊物版權所有者的同意。這樣,電子刊物的上傳、瀏覽、下載、修改、拷貝等都將有明確的權限劃分,使得用戶的非法使用受到限制。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可以采用目前在國際數字圖書館管理中廣泛使用的客戶認證技術(CA)和訪問控制技術。在CA平臺下,數字圖書館的用戶必須通過版權控制獲得CA認證,CA系統自動根據用戶的身份(網站維護人員、作者、使用者等)分配權限,而如果使用者超過CA權限進行復制、強行下載等操作,CA可以向管理者和版權所有者發出報警,若政府建有統一的CA機構,還可以同步進行數字化圖書館之外的版權起訴。訪問控制技術則通過系統內置的訪問控制表對用戶信息進行提取,對修改、刪除、拷貝等電子刊物版權保護敏感問題進行實時監控和權限設置,符合條件的用戶才能做進一步的數字圖書館訪問。
Logo保護是在電子刊物當中強行加入不可消退的標記,向其中植入電子刊物版權的關鍵信息,從而保證電子刊物即使遭到非法途徑的下載傳播,仍可以明確地顯示版權信息。目前在數字圖書館中常見的Logo保護手段主要有數字水印和隱形Logo技術,數字水印技術通過網頁的加密數字串,以水印的形式在電子刊物瀏覽界面出現明顯的版權信息;而隱形Logo技術則保證電子刊物只能在數字圖書館系統中瀏覽,無法拷貝和修改,若有需要,必須提交書面的申請以獲取圖書館的批準,不僅如此,通過數字密文的嵌入,隱形Logo還可以對被強行下載的電子刊物資源進行搜索和追蹤,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版權所有者的權益。
在這方面數字圖書館必須對是否侵犯電子刊物版權進行明確的界定,根據國際版權法的規定,數字圖書館對于包括電子刊物在內的信息資源擁有“合理使用”的權力,不必獲取版權所有人的同意,也不必支付報酬,但必須明確標注來源。數字圖書館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權利,謀求信息傳遞者與版權所有者權益之間的平衡,將數字化復制的內容分級化,擴大電子刊物合理使用的范圍,同時對于版權費用建立明確的標準與支付機制,這樣,既保證了數字圖書館的發展,又能有效保證版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鑒于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我國圖書館的數字化建設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重視,由此引發的電子刊物版權問題,也被人們逐漸重視起來。我們要在合理使用某些“公共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樹立起版權保護意識,對于一些非“公眾領域”的作品,我們要時刻牢記尊重作者的著作權,在必要的情況下,給予一定的報酬,這樣,才能做到全面合理地使用電子刊物,又避免了侵權行為。
[1]陳光祚,夏立新.我國網絡圖書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2(3).
[2]黃長征.圖書電子版本的著作權及其許可[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8).
[3]王海欣.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版權問題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3):50-52.
[4]吳丹,易輝.電子出版物版權保護問題探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1(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