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梅
(沈陽市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韓 梅 女,1971年生。本科學歷,館員。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對各類型的優秀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共建共享的一項國家級文化重點建設工程。遼寧省于2008年10月率先創新并實施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設的“遼寧模式”。在“遼寧模式”下市級支中心怎樣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工程被稱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遼寧模式”。該工程利用已經覆蓋全省98%以上地區的廣播電視村村通網絡和機頂盒技術,傳輸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資源,推動共享工程建設,讓廣大農民群眾在家里通過電視機就能收聽收看文化共享工程的節目,實現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
截至目前,遼寧省已推廣機頂盒點播用戶209萬戶,模擬頻道用戶達226萬戶。模擬電視頻道每天播放18小時的文化共享工程節目,內容包括戲曲、電影、電視劇、農業科技等,廣大農民在家中就可以用電視機直接收看。點播式機頂盒頻道有11個一級欄目、49個二級欄目的視頻節目和圖文信息。每日農經、農廣天空、黑土地、農貿市場行情、供求信息等欄目每天更新;農業種植、務工指南等欄目每周更新兩個視頻;還有其他類的節目定期更新。
沈陽市圖書館作為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支中心,先后于2005年、2008年兩次投入大量資金保證沈陽支中心的平臺建設。目前,沈陽市圖書館選用千兆以太網技術構建局域網絡系統。采用主干1000Mb、桌面100Mb交換、主要服務器1000Mb的解決方案。外網接入帶寬為50M。館內有各類型服務器24臺,分別用于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網站、資源加工與發布、VOD視頻點播、網上參考咨詢、中國知網本地鏡像、維普數據、阿帕比電子書等應用系統。建立了沈陽市圖書館網站,發布本館信息及供讀者網上咨詢檢索。建立了兩個電子閱覽室,共有170余臺計算機供讀者使用。
加大了信息資源的建設和采購力度。經過幾年的積累和建設,沈陽市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目前,沈陽市圖書館本地鏡像數據資源達到30TB。其中包括自建數據庫23個,主要有:沈陽地方文獻全文數據庫、東北文學大系、圖書館大事記、沈陽市文化信息、沈陽市文化藝術、沈陽人物、沈陽圖典、沈陽地方法規、市圖百年記憶、政務公開等具有沈陽地方特色的數據庫。購買了中國知網、維普科技期刊、萬方數據、阿帕比電子書、龍源期刊等大型數據庫。所有數字資源讀者均可免費使用,同時維普科技期刊數據庫對沈陽市13個縣級支中心免費開放。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一項創新的文化工程,它需要在管理、方法、技術上予以創新,以滿足不同層次人民群眾的需要。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廣電模式”為主,并不意味著市級共享工程支中心就無事可做。沈陽市圖書館作為沈陽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主體,應該在實現文化共享工程建設和服務目標的同時,提升圖書館的網絡化數字化建設水平,推動圖書館的現代化進程,進而實現多角度、多層次地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整體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能力。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民心工程,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業。公益事業必須由政府通過其公共管理職能的發揮,以政府投入加社會共建來實現。因此必須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才能使這一工程的實施和發展得到可靠的保障。沈陽市圖書館應把實施共享工程當作實現和推動公共圖書館數字化、自動化的契機,利用各種宣傳渠道廣泛宣傳共享工程,讓各級領導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使沈陽市圖書館的共享工程建設在人力、物力、技術上得到有力保障,使其健康持續發展。同時加強對廣大基層群眾的宣傳,讓廣大基層群眾了解和熟悉共享工程,利用共享工程。
經費投入是文化信息資源建設持續發展的保證。要積極爭取政府和財政部門的支持,促使將共享工程建設納入政府部門的重要工作日程,爭取將共享工程建設專項經費納入到圖書館年度財政撥款計劃。
隊伍建設是保證共享工程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共享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網絡化系統工程,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需要一批熟悉網絡知識和信息化知識的技術骨干,尤其需要一大批既懂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又懂計算機技術的人才。因此要通過培訓和共享工程實踐,建設一支熟悉圖書館學專業知識,精通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并能從事資源采集、整理、建設、開發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同時要加強對縣以下基層中心共享工程服務人員的培訓,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最終目標是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沈陽市圖書館應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適合本館館情的建設方案,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充分依托本館的自動化、網絡化環境,利用多年積累的數字資源,建設具有沈陽地方特色的數字資源庫群,真正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共享。具體措施有:①加強本館特色數據庫建設。深入調查研究沈陽地區的特點和信息需求的特殊性,確定特色資源的重點和發展方向,把能夠反映這些特殊性的信息資源和最具沈陽市圖書館特色的優秀信息資源收集加工整理出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建設特色數字資源。②加強與廣電、教育、農業、新聞出版等行業的交流與合作,爭取能夠得到授權的、免費的數字信息資源,實現與這些行業資源的共建共享和互惠互利。③加大宣傳力度,重視基層文化信息資源收集工作。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將征集工作納入到基層中心建設工作考核內容,強化基層中心的文化信息資源征集意識,調動基層中心的積極性,同時也使沈陽市圖書館對基層中心的信息資源有全面系統的了解,并獲得其信息資源。
在“遼寧模式”基礎上,沈陽市圖書館要從本館信息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館網絡,探索較為成熟的網絡技術,多途徑、多渠道推進基層服務點的建設。技術上應考慮以VPN網絡為主的區域傳輸體系,輔以衛星接收、光盤/硬盤傳遞、同步鏡像、FTP下載等多途徑的資源傳輸方式,形成由上而下的資源傳輸渠道。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基層,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沈陽市圖書館要充分發揮共享工程中心的作用,立足于本館的實際,利用共享工程優秀資源,有針對性地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拓寬服務范圍。做法有:①送文化到基層。如到社區舉辦電影晚會,到鄉村搞農業科技講座等。②利用重大節日開展服務。如利用國慶節開展“祖國在我心中”演講比賽,利用春節開展春聯大賽,在學雷鋒紀念日開展“郭明義事跡展”,寒暑假時組織大中專學生到圖書館社會實踐等。③創新網絡服務方式。如建立沈陽市共享工程QQ群、沈陽市共享工程支中心微博、論壇等。④在沈陽共享工程支中心網站上設計未成年人網站,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的精神食糧。⑤利用圖書館開展網上參考咨詢服務、專題跟蹤服務等。
總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實施,給公共圖書館帶來了最好的歷史發展機遇。“遼寧模式”下,市級共享工程支中心要將圖書館各項工作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宣傳,建設有本地區特色的數字資源,做好各項服務工作,使共享工程真正成為一項惠民工程。
[1]甘義.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的實證思考——以廊坊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例[J].現代情報,2010(7):49-51,55.
[2]吳盛泉.柳州市圖書館實施共享工程建設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6):15-16.
[3]王曉艷.淺談河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J].許昌學院學報,2008(27):154-156.
[4]劉曉清.浙江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與思考[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08(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