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佳惠(西南財經大學 圖書館,成都 610074)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推進,對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功能的完善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支持和更高的要求。本文將通過分析目前高校圖書館的OPAC在資源建設和資源揭示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一個為讀者提供參與資源揭示、資源評價和允許讀者互動的OPAC,以期借助這樣的系統來提高讀者需求滿足率、資源利用率和讀者滿意度。
數字資源在購買前通常都會有一次或多次試用,試用期內的使用效果是最終購買與否的參考意見。與數字資源不同的是,紙本資源由圖書館直接采購。即:是否購買某種紙本資源、購買多少個復本,在多校區的情況下確定紙本資源的典藏地點等工作,都不由讀者來決定,而完全憑借工作人員的經驗。
雖然在提倡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指導下,多數圖書館都有“讀者推薦”渠道,但由讀者推薦而采購的資源在全部購買資源中的比例相當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現在有些圖書館的編目、典藏工作采用外包,典藏地點的確定可能更機械,與實際需求情況結合更不緊密,也就更不方便有實際需求的讀者了。可見,目前仍然沿用的資源(特別是紙本資源)采購模式會造成采購與讀者需求的吻合度有較大的偏差,這種偏差勢必對教學、科研產生不良影響,并最終影響圖書館對讀者的吸引力。
讀者利用OPAC主要是為了查找資源,但標準的OPAC對資源的呈現是按照圖書館專業的分類編目體系來進行的,缺乏關聯揭示和聚類呈現,也缺乏諸如在網絡中越來越流行的由普通用戶添加標簽等功能,不完全符合當今普通讀者的思維和查找習慣。比如,OPAC里每一條書目數據只有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頁碼等基本信息,但讀者在查詢和選擇時可能需要參考的不止這些。而且OPAC的界面呆板,缺乏親和力。而網上書店的書目數據則豐富得多,如當當書店、亞馬遜書店等,[1]有封面圖片、目錄、圖書試讀、顧客評論等,亞馬遜書店甚至還提供作者訪談等,讓用戶通過這些信息可以更多地了解資源,并參考他人的評論和推薦來進行選擇。[2]相比而言,兩者帶給讀者的體驗差異是很明顯的。由于圖書館的OPAC對資源揭示深度不夠,也缺乏其他讀者的推薦意見、評價信息等,當檢索結果眾多時,系統不能在讀者對資源進行判斷、辨識上提供幫助,導致讀者不知如何取舍,阻礙了讀者對資源的獲知和利用。
(1) 針對數字資源的利用,國際上通用的COUNTER標準(Counting Online UsageofNetworkElectronic Resources)有著較為規范的統計,圖書館能在統計數據的基礎上作進一步分析,從而指導采購工作。而對紙本資源的利用統計與分析,在國內圖書館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尤其是對資源在館內閱覽的統計,由于技術和人力的原因,是普遍缺失的。由于對所購資源的使用情況缺乏跟蹤了解,就不能獲取讀者對圖書館已購資源的反應,當然也就談不上不斷調整和完善采購政策。
(2)讀者瀏覽過某個資源的書目數據,其借閱信息在系統里都有記錄。對這些數據的分析有利于我們調整采購政策,從而把采購工作做得更貼近讀者的需求。
(3) 現在的OPAC都提供了在線預約、續借功能,支持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服務,方便了讀者,也減輕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但是對于使用這些功能和服務的讀者行為卻缺乏統計與分析,比如預約頻繁的資源是否考慮增補復本,或是某一類資源總是有文獻傳遞的請求,是否考慮購買等。
一直以來,OPAC在資源揭示上的不足使得資源的利用也受到很大的約束,而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否是衡量圖書館將資源轉化為服務能力大小的指標。所以,在OPAC中對資源的描述和揭示要更加詳細和深入,使讀者通過更多的資源描述全面了解資源。如增加前言、摘要、目錄等內容,[3]也可以通過專門軟件鏈接網絡書目信息,如Wiki、百度、Google、豆瓣網,甚至于其他網上書店的信息。
(1)將讀者檢索得到的結果提供按需求進行分組瀏覽的方式。讀者可以按照出版年代、出版社、作者、作者單位、學科、關鍵詞等分組查看檢索結果。
(2) 將讀者檢索得到的結果提供多種排序方式,[4]比如按時間、相關度排序,或按資源已經發生的借閱次數等來排序。
(3)向讀者推薦資源。在讀者查找資源的過程中,無論有無匹配結果,OPAC都向讀者提供推薦信息,目的是幫助讀者獲得與其關注的資源相關的資源。有了這樣的關聯資源的推薦,讀者會感覺更方便、快捷。并且,當讀者進行的是沒有過多限定的一次檢索時,所有相關的各種類型的資源都能包括在結果內,并能按多種方式進行分組呈現。這就把更多的資源推薦給了讀者。
允許讀者參與的互動功能具體有如下幾種模式:
(1)讀者評論、評價、推薦資源。讓讀者參與書目數據建設,允許讀者提交并發布類似于讀書體會、書評、推薦指數等信息,并可以對已有評論打分,目的是讓正在查閱該資源的讀者能獲得別人的意見來幫助自己判斷該資源是否滿足自己的真實需求。
(2)允許讀者為資源添加標簽。標簽是用來標志目標的分類或內容,像是給目標確定的關鍵詞,便于自己和他人查找和定位目標的工具。而網絡標簽(Tag)是一種網絡內容的組織方式,是相關性很強的關鍵字,它幫助沒有經過專門學習和訓練的人們輕松地描述和分類內容,以便于檢索和分享。
(3)允許讀者進行保存。當讀者覺得有必要時,OPAC允許讀者保存自己的檢索式和檢索結果,為瀏覽的書目數據添加注釋,并允許將這些保存的記錄和注釋通過Email進行傳送推薦等操作。
(4)允許讀者推薦圖書館尚未收藏的資源。一旦讀者在OPAC中經過檢索未找到既定資源,如果讀者愿意,即可鏈接到一個“推薦”的頁面,由讀者提供資源出版信息,然后提交到讀者推薦資源庫里,作為圖書館采訪人員選購資源的參考來源之一。
(5) 建立虛擬社區。在OPAC中建立虛擬社區,供讀者交流資源使用心得、探討資源內容等。讀者除了需要安靜的學習和思考的環境,更需要通過合作、相互幫助、相互啟發等交流形式來探求和獲得知識。[5]虛擬社區就是圖書館為讀者提供的交互式的學習模式之一,也是促成大學圖書館從以資源為中心向以讀者為中心成功轉變的有效途徑之一。
對資源利用的統計與分析,實際上就是對讀者利用資源的行為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果能切實將這樣的統計分析的結果與圖書館資源建設和組織工作相結合,是完善圖書館資源采購和配置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前所述,目前多數圖書館僅僅憑借對OPAC中資源外借情況而忽略大量館內閱覽資源的統計與分析,來判斷圖書館的采購政策是否合理、采購人員的工作是否合格以及典藏地點是否合適是不充分的。所以,要增加對館內閱覽的統計,從而對資源的利用情況有全面準確的掌握。對OPAC中數據的統計分析可以注重在以下幾方面進行:
(1)圖書館應堅持對OPAC中的讀者行為數據進行定期統計與分析,從而跟蹤、監控并指導圖書館的各項業務工作。
(2)將OPAC中資源的外借和館內查閱的數據綜合起來進行統計與分析,以了解所購資源的利用情況,從而科學地選擇品種和購置紙本資源的復本量及確定其典藏地點,尤其要對讀者使用預約、續借功能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這是了解讀者需求的最佳途徑之一。
(3)對借還地點進行分析,合理確定和調整資源的典藏地點。圖書館工作人員根據全校各層次學生在多個校區的分布情況初步設置紙本資源的典藏地點,3個月或半年后再根據OPAC中的數據來判斷原有典藏地點是否合理,進而決定是否需要調整典藏地點。
(4)對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服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完善館藏資源。
(5)紙質資源和數字資源的統計與分析要相互比對,綜合考慮。隨著數字資源在圖書館館藏中占有比重的日益增加,對紙本資源利用的分析和評價應在整體資源(包括數字資源)的框架內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圖書館的綜合服務水平和讀者滿意度。
[1] 嚴貝妮.互聯網時代館藏目錄建設新思路——嶺南-亞馬遜模式給我們的啟示[J].圖書館雜志,2005(1):50互53.
[2] 查穎,等.高校圖書館資源揭示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J]. 晉圖學刊,2010(1):1互5.
[3] 周虹,等.清華大學圖書館OPAC書封服務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8(8):84互87.
[4] 白海燕,胡鐵軍.融入知識組織系統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新發展[J].情報學報,2007(1):106互110.
[5] 郭晶,陳進.創新型大學圖書館:戰略選擇、建設實踐與發展設想[J].圖書館管理,2008(中文版):5互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