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君,楊 春,符昆惠
(昆明醫學院口腔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我國目前醫學院校的教學課程設置中仍缺乏醫療安全教育的內容,絕大多數的醫學院校均未開設醫療安全教育的課程,也沒有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醫療安全教育。學生在進入臨床實習或走向工作崗位后對什么是依法行醫,什么是醫療安全以及怎樣避免醫療事故或差錯的發生知之甚少,更不知道怎樣恰當地在保障患者醫療安全的同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廣大民眾的健康需要,為了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醫療環境,并讓醫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地適應工作需要,在醫學院校開設醫療安全教育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為應對日趨增加的醫療糾紛,各院校、專業也采取了一些相應的措施和方法,在學生進入臨床實習之前或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開展一些零星的、與本專業較為密切的簡要安全教育,但是并沒有把醫療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而沒有統編的基礎教材,教育過程中缺乏相應的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沒有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就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達不到其教育的目的。為保證醫療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現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醫療安全教育要規范化并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它必須作為醫學教育的一門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并根據教學計劃編訂統一的基礎教材和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和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是達到教學效果和實現教學目標的保證。有了科學系統的基礎教材,各專業再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有了規范的教材和教學要求就必然會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足夠重視,教育效果也就有了基本保障。
高尚的職業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風是從事醫療工作的基本條件,是防范醫療糾紛、保證醫療安全的關鍵。醫學是保障人類健康的若干學科的綜合生命科學,它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為救死扶傷需要做出奉獻的一份職業。其工作焦點是廣大民眾的健康與利益。相對其他學科,從事醫學需要付出得更多是因為其服務對象是具有生理、心理及社會整體需求的人。繪圖出錯了可以修改;零件不合格可以重鑄;課講錯了可以糾正,唯有醫學,工作稍有失誤和疏忽便會引發嚴重的后果。所以作為一名醫學生,雖然經過了多年專業知識的刻苦學習,在走入工作崗位之際,還必須明白什么是醫學、什么是醫生以及怎樣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近年來,由于醫療改革市場化傾向的影響,部分醫院、醫生的社會責任感產生了動搖,出現了一些不正之風。在新的醫療環境中,應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把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特殊職業需求轉化為學生內心的信念,讓醫學生在醫療活動中自覺規范自身的醫療行為,強化責任意識,正確處理好社會公益與經濟利益的關系,對保證醫療安全,杜絕醫療糾紛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人們越來越普遍地應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與此同時,醫療法規也為醫生界定了相應的權益、義務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醫療安全教育過程中開展醫療法規教育,使醫學生懂得遵法守法的重要性,并掌握與醫療安全相關的法律知識,明白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并把法律知識運用于日后的醫療工作中。在懂得尊重保護病人的同時也學會如何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
醫學是一門不斷發展更新的高難度、高風險的生命科學,在操作中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和千變萬化的病情轉歸。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醫務工作者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和責任,為了在治病救人的同時,盡量減小醫療風險,依法行醫就顯得十分必要。為應對頻頻發生的醫療糾紛,近年來有關部門出臺了許多相關的醫療法律文件,如《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及配套的法律文件等都應納入醫療安全教育的范圍內。通過醫療法律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醫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把掌握的知識應用到醫療工作中,從而減少或盡量避免醫療差錯或事故的發生。
醫務工作者在漫長的醫療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以此為基礎制定了相應學科、專業的規章制度和診療常規。規章制度是醫院根據工作需要制定的章程,它是醫護人員的行為準則,是改善服務、提高醫護質量、加強管理及預防醫療事故的重要依據。而診療常規是醫護人員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對進一步規范臨床操作常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教育醫學生嚴格遵守醫院規章制度,加強臨床診療規范化培訓,是讓醫學生養成審慎、嚴謹工作作風的有效途徑,也是防范醫療事故,減少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醫療文書是醫療活動過程的客觀真實記錄,也是醫療活動的事實證明。病歷、處方及各種醫療活動過程的記錄資料都是具有法律效應的醫療文件。書寫規范的醫療文書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隨意、疏忽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的危害,從而減少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嚴謹、客觀、完整的醫療文書既是醫療科研的原始資料,也是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利的有效依據。它是醫療事故鑒定或醫療訴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證據。因此加強醫學生醫療文書的規范化培訓是醫療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現代醫學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而形成了全新的服務模式和思維方式,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服務越來越廣泛的為人們所認同。在此基礎上醫療活動過程也不再只是醫生單方面對患者病情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更是醫生與患者、醫生與醫生、醫生與醫院之間的一個人際互動的復雜過程,其中醫患關系是醫療實踐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其和諧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醫療活動能否順利開展,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夠取得患者及其家人的理解,減輕患者身心痛苦。而醫生與醫生、醫生與醫院之間的關系則是營造一個良好工作氛圍和工作環境的重要條件,只有在良好的工作氛圍和工作環境下開展醫療活動,才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因此在醫學生醫療安全教育的過程中加強溝通交流能力的培訓是十分必要的。
晉代名醫楊泉在《論醫》中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醫生從事著人類最高尚、神圣的職業,要以堅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為基礎,救死扶傷、拯救生命。這是每個醫學生都應該明白的道理。成為一名好醫生不僅要正直、善良、有理想、講道德、有事業心和責任感,還要具有奉獻精神。要具備以上素質僅僅靠簡單的醫療安全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醫生的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看似外在的表現,實際上是人的內在素質的反映或整體素質的體現。一個人若具備了做一個好醫生的整體素質,其事業心、責任感、同情心等優秀品質就會自然而然的體現在醫療活動中。一句真誠關懷的話語,熟練體貼的每個動作都會讓病人感到溫暖、放心。在這種醫患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礎上,不僅能降低醫療事故或差錯的發生率,也能大大減少醫療糾紛,醫療安全也就有了一定基礎。因此,醫療安全教育不是獨立的,它與醫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密不可分,醫療安全教育應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的過程中。
[1]高 明.淺談加強醫學生醫療安全教育[J].安全與健康,2004,(3):45-46.
[2]萬建新.加強醫學生醫療安全教育的幾點思考[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