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紅,李 琦,杜鳳芝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滄州 061000)
口腔內科學是研究口腔及頜面部各種缺損和畸形的病因、癥狀、診斷、預防、治療的一門臨床學科,其特點是實踐性、綜合性較強,要求學生在掌握內科學理論的同時更應具有較高的實際操作技能及臨床應變能力[1]。因此,能否為學生提供一個適合的學習平臺,最終使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應用于臨床實踐,順利地完成向臨床治療的過渡,是口腔內科實驗教學成敗的關鍵。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口腔學教研室近年來在口腔內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實際,有計劃的將模擬角色教學法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學生和專家領導的好評,經過這種教學法培訓的學生,在臨床實習初期,無論是臨床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還是進入醫生角色的速度,均強于沒有培訓過的學生,現將具體教學方法介紹如下。
模擬角色教學法是一種將角色扮演、對話練習和情景教學融為一體的、能夠將教學和激發興趣結合起來的仿真模擬演習教學法[2],一般通過游戲、小品、情景練習等方式讓學生扮演各種醫療環境中的角色,該教學法具有仿真性、參與性、互動性等特點,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較為直觀地去感受、領悟所學習的問題,增強學生的角色情感和責任感,提高學生交流與合作及應變能力[3]。
2.1.1 學生分組
將教學班級學生提前隨機分為若干組,每小組4人,四人中再隨機抽取初始角色,其中要求模擬“醫生”2人,模擬“患者”1人,記錄病史、診斷和治療方案 1人。每次表演十到二十分鐘。
2.1.2 病案準備
提前選擇好病例,一般是常見病、多發病,癥狀典型的病例,隱去病人姓名,用紅筆勾出扮演“患者”需要牢記的內容。
2.1.3 “醫、患”扮演者的準備
對于扮演“患者”的學生,需要課前一天拿到預先準備好的病案,牢記病人的主訴、現病史、個人史、婚育史、家族史、體格檢查中的陽性體征、輔助檢查中的異常項目。當“醫生”需做某項體檢或開某項輔助檢查時,應把相應的結果告訴他,未提及的項目不必說明。對于扮演“醫生”的學生,要求練習通過詢問病史、體檢、相應的輔助檢查,寫出簡單病史、做出診斷,解釋采用的治療措施,做出適當的處理,向病人提出建議并給予支持[4]。
對于模擬“醫生”的要求:①儀表整潔;②問診用語通俗、易懂、準確;③檢查方法得當,順序正確;④器械使用正確;⑤診斷正確,并告知患者治療方案,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得到患者的信任。
對于模擬“患者”的要求:①病情特點明顯且形象逼真;②臨床癥狀復雜多樣;③性格特點及文化素質明顯,且生動豐富;④給醫生制造麻煩的方式逼真,復雜。
根據以上標準為扮演醫生和患者的角色者逐項評分,分為優、良、中、差四等。每次評分結果累計起來,作為平時分數,并在期末考試成績中以一定的比重出現[5]。
每次表演結束后,由模擬“患者”根據接診時的態度、詢問病史的中肯程度給“醫生”評分,教師查閱學生的醫療記錄和診療計劃給予評分并點評,指出其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讓學生們自己展開評論,包括對本教學方法本身的評論,學生通過這一教學方式認識到自身需要改進的地方等。通過交流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以后的學習中加以改進,盡快的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
表演的典型病案有:齲病、牙髓病、牙周疾患等常見疾病。學生表演的都非常認真,整個表演過程嚴格要求。表演“患者”的角色較豐富,性格各異,有羅唆嘮叨的、膽小怕痛的、固執偏見的等。這些人物的特點符合當今人們就醫的心理和行為,為“醫生”面對不同人的狀態去進行操作,處理好醫患關系并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意義的幫助。在表演時,其他學生坐在旁邊觀看,這樣既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看到別人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每一表演結束后老師均要給出點評,及時指出表演學生忽視的細節問題,強調把握這些細節正是診治過程中的關鍵,能避免同樣錯誤的反復出現。如問診中專業用語太多、對一些問題的解釋不夠詳細清楚、向患者講解治療后注意事項不夠重視等。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大部分人認為該活動對提高臨床技能有幫助,認為通過模擬角色的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及應變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鍛煉,實踐能力有了進一步的增強。同時也對模擬角色教學法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如:多設置病案并選擇一些疑難病例以供選擇;提供相關的參考書目、或網址,有利準備等。
通過模擬角色教學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臨床技能水平,又有利于教師發現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給予重視并加以解決。該教學方法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6]:
由于模擬“患者”帶有情緒,如焦慮、不合作態度和抑郁等,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如何關愛病人,學會理解病人的痛苦,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并通過與病人的溝通爭取病人的合作。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改變了學生對待患者的態度,還提高了其人際溝通交流的能力。
模擬“患者”角色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加深了對該疾病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使學生更能夠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治療,提高了治療的效率;模擬“醫生”角色的學生,通過與“患者”交流,采集病史、體檢、參閱輔助檢查結果,然后做出診斷,進而制定出相應的處理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學生解決口腔內科臨床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參加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當他們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解決了某些臨床問題,就會有一種強烈的成就感,讀書的興趣也會增長。因為要解決問題,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就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查閱教科書或查找資料,還必須對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查找資料、分析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知識回放、鞏固的過程,進而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在口腔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模擬角色教學法還處于一個嘗試的階段,因此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①這種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接收它的學生來說還要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②模擬角色教學法使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對課前的準備工作要求較高,如把握不好,可能會適得其反;③模擬角色并不能真正代替實際情況,還要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的注重實踐。
總之,口腔內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口腔醫學學科。任何教學方式都替代不了與病人的實際接觸,即真正的臨床實踐。但模擬“醫師”與“患者”角色表演教學方式具有趣味性、綜合性和很強的可操作性,能真正發揮臨床教學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符合中國國情并有利于保證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可作為課堂教學實踐的有益補充和重要的輔助手段加以采用。
[1]文歷陽.21世紀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發展趨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0,(1):1-2.
[2]張 蘭,蔣月桂,侯鐵舟,等.模擬醫生和患者角色表演在口腔內科臨床教學中的嘗試[J].西北醫學教育,2002,(2):83-84.
[3]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第 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48-255.
[4]陳霞云,惠 波.PBL教學模式在口腔修復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2008,(3):323-324.
[5]段蔚泓.口腔修復學臨床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J].北京口腔醫學,1999,(3):45-46.
[6]武曉靜,黃 嵐.模擬診療在臨床見習教學中的應用和意義[J].西北醫學教育,2003,(11):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