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瑛 黃松
(1.武漢紡織大學醫院,湖北武漢430073;2.中南民族大學醫院,湖北 武漢430073)
臨床路徑(CP)指由醫務人員對疾病和手術所做的有順序性和時間性的照顧計劃,以促進患者康復,減少資源浪費,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護理質量。嚴重疾病或急癥時需在醫院完成治療,而一些慢性疾病需居家調養。實施社區護理路徑,可進一步規范社區醫院對慢性病的管理,節約患者醫藥費用的開支,發揮護士在社區醫療中的健康教育作用。我院2010年3~11月,對社區內已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11月社區內已確診的6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診斷標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齡(51.3±4.5)歲,病程(6.7± 3.6)年。抽取其中35例自愿加入的患者作為實驗組,余下34例為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社區常規衛生服務護理。
1.2.2 實驗組 采用護理路徑護理。首先抽出2名工作15年以上并具有本科學歷的護士和1名內科主治醫師成立路徑小組,負責護理路徑的實施。建立“DM患者護理路徑手冊”。手冊包括三部分:病友篇,護理篇,醫師篇。病友篇包括患者的每月生理指標、血糖值和血壓、血脂等,要求患者詳實填寫;醫師篇記錄每次診療醫生病歷和藥物名稱、用量、效果;護理篇主要表現護理路徑過程,主要包括膳食、運動、學習。
1.2.2.1 飲食護理 (1)第一階段(2010年3~4月):重點改變患者的膳食結構。每周兩次多媒體講座,介紹植物性食物的膳食改善血糖水平的原因、樣例和素食菜譜等,要求實驗組患者和家屬一道參與學習、提問、討論環節,每次講座結束前發放問卷,及時了解講課內容對患者的影響大小,以便下次學習改進。根據這一階段目的,可開展素食料理比賽和展示活動,調動患者逐步改變飲食習慣,尋求一種低脂肪、零膽固醇、營養豐富、有助于降低血糖的飲食; (2)第二階段(2010年5~10月):重點是患者完全接受植物性膳食。路徑小組每個月對每位患者家訪一次,記錄患者3 d進餐食譜和冰箱內容物,鼓勵患者提出有關飲食和生活、疾病等問題,盡力回答詳實,將預先印好的“健康教育小手冊”發給患者,便于攜帶,每日閱讀,它包含了糖尿病保健知識、注意事項、飲食預防等內容;(3)第三階段(2010年11月):重點發現植物性膳食給患者帶來的變化。通過患者每月的化驗結果對比發現差異,每周二下午集中,鼓勵患者發言,評說自我變化,深刻認識膳食和疾病的關系。
1.2.2.2 運動干預 向每位患者發放“周運動時間表”(表1),要求患者每周體育鍛煉不少于3 h,每天鍛煉30 min,指導患者運動強度遵循個體化原則,最佳時間是從進食第一口飯算起的餐后1 h,空腹和饑餓時勿高強度運動。患者必須按照實際運動情況如實填寫,護士每周日上門收回“周運動時間表”的同時發出下周“運動時間表”。根據患者表現,適時做好健康教育。每兩月舉辦一次以患者家庭為單位的體育項目比賽,獎品為體育用品,保證每位參加患者得到獎品,從而培養患者的運動習慣。

表1 第 周運動干預表 姓名 年齡項目 20 min 40 min 60 min 80 min以上快步走慢跑打乒乓球其他
1.2.2.3 心理護理和糖尿病知識的學習 設立心理聊天室,聘請心理咨詢師解決患者心理問題。醫院病友郵箱、電話專線隨時回答患者或家屬的問題,每周開展糖尿病學習課堂6學時,以幻燈、投影形式系統講解糖尿病的有關知識,普及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預防和新的治療方法等,提高患者戰勝糖尿病的信心。每月問卷調查一次,了解患者吸收知識程度。開展每月一次病友交流會,倡導經驗、體會的交流,重視家庭支持,每次持續1~2 h。
1.3 效果評價 9個月的糖尿病護理路徑結束后,取得兩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CHOL)的結果,并進行問卷調查。采用自行設計調查表,內容包括飲食、煙酒、運動、對糖尿病的認知和信心等。由院長辦公室人員發放和收回調查表。發出 69份,收回 69份,有效回收率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結果進行處理,分別應用t檢驗和χ2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2 后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比較
由表2可見,實施9個月的社區護理路徑后,患者的實驗室檢驗結果均有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

表3 兩組患者對DM的認知和信心比較n(%)
表3顯示,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有明顯改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
3.1 我院根據社區慢性病患者需求,實施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路徑,指導患者更科學地治療疾病。有計劃、有組織、有預見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導,監督管理患者的病情,促進社區護理的完整,提高了護士的業務能力和責任感、成就感。而且對實施下一個慢性病的護理路徑工作有著指導性作用,促進了社區醫療健教一體化進程[4],同時有利于提高患者主動自我監管意識,提高生活質量,降低了患者醫療費用。
3.2 社區護理路徑主要從改變膳食結構為主,使患者不再為控制熱量、限制飲食而盲從。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可以維持體重,糾正代謝紊亂,使血糖、血脂達到或接近正常值[5-6]。以豆類、瓜果為代表的植物性膳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低脂肪、零膽固醇的優點[7-8]。因此,本研究從飲食入手,積極實施植物性膳食的飲食療法,改變患者飲食觀念,使患者真正從植物性膳食中獲利[9-12]。糖尿病人合理運動的益處:增加骨骼肌肉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利用,有利于降低血糖;提高胰島素受體的親和力,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的抵抗;消除體內多余的脂肪,改善血脂代謝,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護理路徑最終目的是減少和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3.3 本次研究干預時間只有9個月,組織講座共36次,聽課人數達988人次。筆試成績平均為75分,及格率為81.5%。實驗組患者FPG、2 hPG、HbAlc等控制較好,對糖尿病認知水平和信心均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有助于患者控制DM的發展。糖尿病教育不僅是對治療的補充,更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相關知識和自我管理能力。只有提高公眾對糖尿病的認識,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遏制糖尿病的增長趨勢。
[1] 郎黎薇,葛嘯天,楊希琴,等.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實施臨床路徑的效果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684-686.
[2] 張筑華,李紅靈,雷玉萍,等.臨床路徑在無痛性消化內鏡診療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7):1619-1620.
[3] Billie Hunter,Jeremy Segrott.Remapping client joumeys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es:A review of the lierature on clinical pathway[J].Nursing Studies,2008,(45):608.
[4] 曾錦霞,陳佩蓮,戴霞.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流程在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9):1786-1787.
[5] 楊小平,李翔,許樟榮,等.2型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依從性與代謝控制關系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7): 624-626.
[6] 莫永珍.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治療和教育[J].中華護理雜志, 2006,41(05):477-478.
[7] 坎貝爾.中國健康調查報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44-154.
[8] 王隴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6.
[9] Miller CK,Gutshcall MD,Mitchell DC.Change in food choices following a glycemic load intervention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J Am Diet Assoc,2009,109(2):319-324.
[10] Masaru S,T oshinari T,Katsuyuki M,et al,BM I may be better than waist circumference for defining metaabolic syndrome in Japanese women[J].Diabers Care,2008,31:12-18.
[11] Adbul-Ghani M A,Sabbah M,Kher J,et al.Different contribution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beta-cell dysfunction in overweright Israeli Arabs with IG T[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6,22:126-130.
[12] T umer-McG rievy GM,Barnard ND,Cohen J,et al.Changes in nutrient intake and dietaru quality among participa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following a low-fat vegan diet or a conventional diabetes diet for 22 weeks[J].J Am Dier Assoc,2008,108 (10):1636-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