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民營企業的形象算不上多光鮮,其重要原因在于它們賺錢和花錢的方式。人們印象中,民營企業頗似鐵公雞,公益面前一毛難拔。然而,中國社科院新近發布的《中國慈善發展報告》試圖讓人們重新審視之。該報告稱,中國民營企業之所以顯得缺乏愛心,最主要的是它們的眾多善舉是隱性的,沒有列入社會統計之列,也未進公眾的法眼。
報告執筆人虞志秋表示,“隱性”捐贈普遍存在,而且呈現本地、民間、多發和低調等特點。它受惠的對象多是與企業密切聯系的基層社區組織,主要支持當地的建設和各種活動,跨地區捐贈的案例很少。比如瑞安一家私營企業,它有新、舊兩個廠,分別坐落于飛云鎮云周少埠村和上望辦事處永光村,它的捐款范圍就固定在這兩廠所在村莊。
《中國慈善發展報告》認為,隱性慈善的存在跟我國慈善機構公信力低、損耗大很有關系。中國的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歷史還不超過30年,真正可以稱為慈善組織的發展史還不足20年。有少數慈善機構沒有做好公信力的培養,有的政社不分,形同虛設;有的有機構,無活動,更談不上公開性和透明度。“企業家最擔心的是,這些錢被一些不良的基層官吏借機中飽私囊,貪污浪費。因此,與其讓人揮霍還不如捐給自己看得見的機構,這已成為許多企業家共同的想法。民營企業的捐贈因而流向了實打實的社區建設。”虞志秋表示。(文/董 偉 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