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如今不是一個愿望,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過去30年,經過改革開放帶來持續性快速發展,中國的GDP總量已經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在錢乘旦看來,中國正走到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二、三步”之間。錢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英國史學會會長;從域外諸國到觀照中國,他試圖從發達國家幾百年來的變化發展中總結經驗教訓,探討世界現代化的基本軌跡,以求對中國現代化有所借鑒。

按照他的研究,一個國家要完成現代化建設,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建立現代國家、發展現代經濟和建立現代社會。而對當下的中國而言,一方面,經濟的發展“取得了成績,但還依舊任重道遠”;而另一方面,社會全方位的整合的問題越來越多地涌現,如何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也已經變得刻不容緩。
而相比經濟發展本身,錢乘旦認為,一個“更重要、更根本”的問題,便是我們要去追問“現代經濟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正是歷史的“訓誡”。19世紀上半葉,即將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也遭遇了這種“目的意識”缺失帶來的挑戰。歷史學家哈孟德夫婦說過:“工業革命帶來了物質力量的極大發展,也帶來了物質力量相伴著的無窮機遇。然而,這次變革并沒有能建立起一個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會,相反,工業革命使千百萬群眾身價倍落,而迅速發展出一種一切都為利潤犧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最終,貧富的分化、階層的對立以及人文匱乏震驚了整個英國社會,就連后來成為保守黨首相的本杰明·迪斯雷利也在當時驚呼:英國已成為“兩個民族”的國家,一個是富人,一個是窮人,兩個民族將會開戰。諸多內生性的社會壓力,最終促成了英國上下各階層的覺悟,由此,英國開始了持續了將近百年時間的現代化社會建設。“歷史的經驗不可忽視”,錢乘旦說,畢竟,英國的經歷給我們留下這樣的思考:“工業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它的目的不是人,那么它還有什么意義?如果它的目的只是為造福少數人而傷害多數人,那么它是否不發生更好?如果它的全部目標只在于經濟增長、只在于經濟理性,那么人文災難就不可避免。”“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建立現代國家、發展現代經濟、建立現代社會。”錢乘旦說,雖說現代化過程是不可復制的,但有一些目標應該是共同的,比如,要建設一個公正的社會,讓民眾過“體面的生活”。此外還需要政治制度的整合,民主、法治都是要去完成的,在這些方面我們正逐漸形成共識,但怎么去做,還在摸索之中。建設現代社會包括很多內容,所以說這是個艱巨的任務。
(文/李海強黃晨霞據《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