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10年績效審計工作報告》顯示,深圳大劇院3年來近2/3的天數空置,深圳市財政累計補貼深圳大劇院2358萬元。此外,深圳大劇院和音樂廳兩家場館運營剔除財政補貼收入后,在未計提場館和主要設備折舊的情況下,3年累計虧損分別為2050萬元和2172萬元。深圳大劇院面臨的困境,實際上是中國諸多高端劇院面臨困境的一個標本。
東莞的玉蘭大劇院投資6.18億元,廣州投資13.8億元建大劇院,河南洛陽歌劇院投資1.3億元,鄭州的河南藝術中心投資約9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家大劇院竣工以來,已先后有30多個城市新建了投資在億元級別的大劇院,總投資大致超過了100億元。但是,國家大劇院每年有近3億元的票房收入,在國內劇院一騎絕塵,而近30個與國家大劇院規模相當的豪華劇院則成為當地財政的“輸血對象”。
湖南省社科院城市研究所所長童忠賢表示,大劇院建設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權力尋租的空間。寧波大劇院工程曾牽出一起腐敗大案,涉及腐敗部門19個,涉及金額過億元。時任寧波市委副書記的徐福寧亦在此案中落馬。此外,在各地劇院熱建潮中,似乎都可以見到洋設計師的身影。有人質疑:天價洋設計費背后會不會有“藝術洋買辦”在充當掮客,與當地某些官員合演“雙簧”,從沒有參照標準的高額“設計費”中謀取暴利?
(文/陳安慶 據《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