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起因買賣“小產權房”而發生法律糾紛的典型案例。引發爭議的房子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桃花鎮群力新村27號,所有人是陳某夫婦,面積達253平方米,是一棟農房。1995年3月,陳某夫妻以該房作抵押,在洪都典當行借款。1999年11月,由于無力歸還典當行的借款,在南昌市公證處的公證下,房子的所有權被燕女士以9萬元競拍獲得。
由于是農村住宅,而燕女士又非村民,所以一直無法辦理房產證和土地使用權過戶手續。燕女士購買房屋后進行了簡單裝修,主要用于自住和出租。
2007年11月,陳某夫婦向西湖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收回房屋,并表示愿意承擔協議中的違約責任。2008年11月,西湖區法院認為農房買賣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判決雙方合同無效,陳某夫婦返還燕女士購房款9萬元,后者將房屋返還。
2008年底,燕女士依據法院認定合同無效、陳某夫婦負有主要責任為由,向法院起訴,理由是陳某夫婦對房屋買賣協議單方面終止,要求賠償經濟損失80萬元。西湖區法院和南昌市中院審理認為,原、被告于1999年11月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被依法確認無效后,自合同簽訂之日起,該合同對當事人就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并且“導致合同無效,訂立合同的雙方均有過錯責任”。
雖然陳某夫婦是在無力償還借款的情況下出賣房屋,但其應當知道農房不能出賣。此外,陳某夫婦在房屋出售9年后,以買賣房屋違反法律為由主張合同無效,有悖誠信原則,故應承擔主要責任。燕女士在購房前未嚴格驗證對方房屋產權,盲目購買,亦負有次要責任。法院認為,由于此案時間跨度較長,根據當地市場行情,存在升值價值,應按安置房折價處理。
根據行情,目前當地安置房市場價為每平方米3500元至4000元,就按每平方米3500元計算,本案中的房屋為混磚結構,故升值部分約78萬元。對房屋升值部分,根據雙方過錯責任,按照比例進行賠償或分割,燕女士獲賠62萬余元。日前,南昌市中院依照相關法律規定,判決陳某夫婦賠償燕女士經濟損失62萬元,此判決為終審判決。
按照相關法規,我國目前不允許在集體土地上進行房地產開發,農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準城市居民占用農民集體土地建住宅,市場上的“小產權房”都沒有經過用地審批,未經過土地市場,國土部門從來沒有承認其合法性。 (據《江南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