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內外博物館和收藏家所藏的《清明上河圖》約有幾十幅之多。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幅《清明上河圖》,仍是一個謎。
20世紀50年代,董作賓先生在美國芝加哥孟義君處見到芝加哥藏《清明上河圖》(現藏美國國會圖書館),被認為是張擇端的真跡。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此圖作者根本沒有到過汴京,更不是北宋時人。譬如說,汴京的內城和外城是土筑的,到明初才改為磚砌,而此圖卻畫成磚城。
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在卷尾的山石上有張擇端簽名:“翰林畫史臣張擇端進呈”,并據明文人記載,原件有“天輔五年”和金章宗的一首五言律詩,并題云“賜錢貴妃”。絕大多數研究者都否定該畫作的真實性,其理由如下:關于張擇端的題款,先是北宋時皇宮圖畫院有待詔、祗侯、學、畫學正、學生、供奉等職稱,卻沒“翰林畫史”的稱謂,“畫史”是畫家的稱。至于題跋中金太祖“天輔五年”應為徽宗宣和三年。如果說當時張擇端在汴京作畫,怎能把畫傳到金廷,金章宗所寵的是李元妃,諸妃中沒有一個姓錢的。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曾經清《石渠寶笈三編》著錄的《清明上河圖》是貨真價實的張擇端真跡。
第一,北京本卷末尾有“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張著跋”,記載著張擇端的姓名、籍貫、生平行事,其他一些題跋和藏印,從金到現代,也歷歷可數。
第二,圖中郊區無遠山、無腳橋系木結構、城墻系土筑、市招冠以業主姓氏,凡此種種均與史實相符。
第三,此畫風格沉古厚實,筆墨精湛有力。無論牛車、市招、酒旗、枯樹、船只、波濤、柳枝等等的形狀和畫法,特別是筆墨氣韻與世傳宋畫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絕對代表著同一時代的風格。 (據《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