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進
(南通職業大學,江蘇 南通 226007)
在人類日趨重視環保的社會形態下,生態服裝的設計理念被引入服裝藝術的范疇,并成為21世紀以來服裝設計藝術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生態服裝設計是“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著重考慮產品環境屬性的一種設計”[1]。它通常倡導服裝面料和輔料的綠色化及穿著方式的生態化,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形成本源意義上的生態服裝設計內涵。但隨著生態服裝設計的深入發展,這一內涵早已突破了本源的意指范疇,外延到生態美學、生態價值和生態情感視域。深入探究生態服裝設計的本源與外延性內涵,對于服裝設計藝術的發展將起到有力的引領作用。
綜觀生態服裝設計的發展歷程可知,本源意義上的生態服裝設計追求主要包括: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指主料和輔料)不能含有任何危害人體健康的介質,或這種介質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確保不會影響人體健康,要經過相關部門檢測、認證并加有相應的標志。在生產加工環節,從材料選擇到成品上市的整個過程不能存在任何對人類和動植物產生危害的污染。同時,在服裝的廢棄處理上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從中可以看出,從服裝面料的選擇上追求生態環保理念至關重要,也是服裝設計的一貫做法。
1.原料要求。一是使用天然纖維面料,如棉、麻、絲、毛物等,具有純天然、安全、吸濕、透氣等功能,備受消費者推崇。此外,市場上還有不少獨具特色的天然纖維織品原料,如天然彩色棉、天蠶絲、駝羊毛等,不僅具有某種純美的天然色彩,而且無需人工染色、漂白,避免了因加工而產生的污染滲入。二是使用新型環保面料,如牛奶纖維、大豆纖維、竹纖維、“天絲”纖維等,特別是“天絲”纖維,原料來自木材,可不斷自然再生,且全部在物理環境下制成,無毒、無污染,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取得了獨特時尚的外觀效果,已經獲得了國際綠色環保證書。三是使用天然無毒輔料,可直接取自大自然,如各種水產殼類,它們色澤鮮明,文理清晰,高貴典雅;再如各種堅果種子,它們堅硬耐磨,質感強烈,天然獨特;還有的直接取自木材、竹材,進行物理加工雕琢,更顯環保理念。當然,在原來選擇時,為確保真正環保,也要重視原料產地的選擇,有些原料雖然屬于生態行列,但在人類培植過程中已經污染,存在一定的危害。
2.性能要求。傳統的生態服裝設計中,對面料的性能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服裝面料及成品服裝應具有防寒保暖、吸濕排汗、散熱透氣等基本性能,保持服用的舒適與健康。此外,根據不同原料、不同用途和設計的不同追求,很多服裝商還要體現出抗菌、抑菌,超細、超強性,易洗、防污性,抗紫外線與防輻射性,阻燃、抗靜電性,免燙、芳香和促進人體微循環與保健性能等特點。
3.科技要求。服裝設計也講求科技含量,特別是生態服裝的設計,融入先進的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自控技術和材料技術等,對服裝生產過程中的通風、溫度、濕度等進行科學把握,有利于服裝科學加工生產,確保工藝流程無污染。如今,現代科技已經在服裝生產領域廣泛應用,彌補了傳統工藝的很多不足,生產出的服裝更加生態、精致。
與傳統服裝設計相比,外延性追求是對傳統設計的拓展和衍生,是對現代服裝設計藝術的補充、完善及發展。在業界的不斷探索中,這種外延性追求已經逐步呈現出以下幾種步態。
1.追求簡約風格。在生態理念的大背景下,適度消費思想和節約型的生活方式漸趨成為主流形態,現代簡約風格設計自然是當下服裝設計努力的方向。與傳統簡約風格設計相比,現代簡約風格,除了講求簡單、舒適、實用、美感外,更多側重于維護人類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簡約主義設計以簡約為根本出發點,明確反對過度浪費材料,特別是對生態環保型面料,追求用盡其材與恰到好處;在美感的把握上,更是追求“用最概括、最精煉、最準確的設計語言來追求服裝的美感,運用簡單化的材料、簡潔化的結構及精致化的細節來體現現代人簡單而高貴的生活理念”[2]。但簡約并非簡單,亦非節約。
2.追求生態美學。不管是傳統意義上使用生態環保型面料,還是追求現代簡約風格,對材料的物盡其用和精雕細琢,都只是局限于具象的美學空間。而現代的生態服裝設計已經把觸角延伸到生態的抽象視域。服裝設計師們常在作品中展現人與自然、社會、藝術的審美關系,強調生克互濟、形神和諧的整體美;常用服裝的生態主題來展現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的生態困境,進而把環保、天人合一的生態美學理念寫意性流露出來。人們對環境的焦慮、關注、保護、困擾、熱愛等萬絲情愫都在生態服裝的具象空間和結構里彰顯無遺。生態服裝的設計帶給人們的除了健康和舒適外,更是無盡的傾訴與關注。
3.追求自我回歸。從生態服裝設計的理念與表現形式可以看出,生態服裝并非只局限于對服裝自身和周邊環境生態保護的要求,更主要的還在于蘊含了設計師對人性的感悟與自我回歸。首先,生態服裝設計應是設計師心聲的流露與意向的展現,本質在于自我價值和社會責任感的回歸;其次,生態服裝設計在對環保的關注中凸顯了人類自我的回歸,是人性傾訴與反思的結果;再者,它也是自然的控訴與回歸。需要備受關注的是,人是一切的核心和主宰,人、服裝、環境如何有機統一、和諧相生,關鍵在人類的自我回歸,用生態、服裝、設計的綜合體找回人類的自我。隨著自然破壞的日益嚴重,人類自身的不斷覺醒,在生態服裝設計的范疇里,自我回歸必然延伸著服裝設計的本源內涵。
在生態服裝設計藝術的日趨完善中,人們并沒有把視野僅僅局限于材料的選擇與服裝具體的設計上,而是把視野開闊到了減量、再利用、循環再生、環保選購等多個環節上,全面凸顯了其關注人文與生態的理念。這種相關性的設計追求亦是生態服裝設計的外延性追求。
1.追求精簡。這主要是指在服裝的面料及其價格已確定的基礎上,采取各種設計和科技手段針對服裝的非物質化、結構、材料、空間等元素進行雕琢和深加工,以確保資源利用,無明顯浪費,風格、樣式、結構、包裝達標并不失大雅。具體而言,非物質化就是要在包裝上以價值較低的紙盒為主,而且盡量不要浪費空間和富于不必要的裝飾,力求簡約得體;結構合理化,主要是追求在先進的生產技術支持下,鑒于樣式而采用其他低廉但環保的面料代替,從而實現同樣的風格追求;空間元素則力求采用薄壁輕量的塑、紙材料,以便節省空間和成本。
2.追求再利用。簡而言之,就是指確保服裝面料在使用后,不經過特別處理,可直接用來再利用,這也是力求環保節約的根本要求。再利用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求服裝設計時,考慮各部分結構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具有相同的規格、樣式,以便自由拆解、分離和隨時調換使用,意味著在設計、裁剪、制作的精度上一定要高。另一方面就服裝的整體而言,既要確保生產質量和使用周期,又要追求使用的功能性轉變和不同人的適應度,還要便于保養、清洗。
3.追求循環再生。這主要是指設計的服裝要便于回收,循環利用。對設計的要求是結構不能過于復雜,使用的面料種類不宜過多,縫制點應結實簡單,便于拆卸和材料分離歸類。在面料的質地上要求盡量選用可自然降解與再生的循環性材料,一次性材料盡量少用或不用。
4.追求環保選購。這是在包裝和銷售領域的要求,主要包括應積極向消費者傳遞生態環保信息,有明顯的環保標識,標明環保材質、規格、尺寸、樣式等。一方面是為了讓消費者了解產品的環保信息,便于選購,另一方面是為了加強產品環保理念的植入與宣傳,引導消費市場。
綜合而言,生態服飾發展歷程坎坷而漫長,但歷史的足跡在向前邁進。人類追求生態環保的理念生生不息,對服裝設計的生態學要求也永無止境。而生態理念之于服裝設計,又具有強烈的呼喚意識和現實意義。如果說服裝的樣式與形態之于人的是美的外化與感覺的舒適的話,那么天然環保的面料材質之于人的則是美的內化與心靈的慰藉,樣式與材質的有機結合才是服裝的真善美與人的合二為一。因此,在服裝設計的廣闊視域里,不斷拓展和追求生態的本源與外延性才能指引著生態服裝的可持續發展。
[1]許平,潘林.綠色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127.
[2]吳永紅.基于生態理念下的服裝設計[J].紡織導報,2010,(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