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述穎
(井岡山大學 附屬中學,江西 吉安 343000)
美術欣賞教學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提升高中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開闊藝術視野、陶冶思想情操的功能。但是在高中教學中,存在著美術學科被定位為從屬學科、美術學科功能被弱化、美術教學模式過于單板等一系列的問題,這就造成學生對美術鑒賞課程沒有興趣。因此,高中美術鑒賞教師要嘗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為了更好地呈現美術欣賞教學內容,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常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情感和美感的生動形象的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常會運用以下方法來創設情境。
(一)用音樂來創設情境。音樂是人類的靈魂,使人大腦皮層松弛,產生舒適的愉悅的情感,激發人的想象力。如在講授《追尋美術家的視線》時,可以先播放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使學生產生恬靜、悠遠和寧和的感受,激發學生產生對月夜的豐富想象,營造出靜謐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學氣氛。再用清代畫家金農作品《月華圖》和凡·高作品《星月》做比較,從而導入新課,問:為什么每個人對夜晚的感受不同,為什么金農和凡·高對于同一主題的繪畫有如此不同的表現形式?得出結論:每個藝術家都用自己獨特的手法表現自己獨特的視野和感受。其中,音樂起著調節美術欣賞課程的氣氛,激發學生想象力的作用,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目的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用多媒體來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避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的弊端。如講授《從傳統到現代》,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賞析美術作品,從而學會解讀現代主義美術作品。為了突出美術“現代化”,我運用多媒體展示年代久遠的作品和現代作品,這樣就直觀形象地把作品呈現給學生,為學生創設出了一個藝術作品比較的平臺,有效地消除了教師單獨講解的枯燥無味,便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細致地觀察,積極主動地思考“美術是如何突破傳統走向現代和創新的”這一問題。
(一)放下教師權威,營造探究氛圍。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課堂里高高在上的權威,學生要言聽計從;教師是“一言堂”的掌門人,學生要被動地接受。探究式教學法要避免傳統美術欣賞教學模式的弊病,教師應以組織者、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相處,與學生平等對話,消除學生心中對教師的恐懼感和緊張感。只要這樣,學生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才敢自由自在地探究和創造,才會營造出輕松自由的探究氛圍。
(二)激起探究欲望,掀起好奇之心。首先,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高中生獨特的年齡特征精心挑選并提出難度適宜的問題。其次,教師選用的教學素材必須跟設置的問題有一定的聯系,必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樣才能既讓學生可收,又有探索的空間,激起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引起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好奇心。
(三)選用適宜的教學組織形式。閱讀、觀察、思考、討論就和小組協作等是探究式教學經常使用的教學組織形式,要更好地運用教學組織方式就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風格和學生的特點而定。如我在講授《通俗的浪潮》時,靈活組合教學組織形式。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經濟的發展、科技與美術作品的關系。”讓同學們對探究的話題展開集體討論;其次,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督促每個小組去查尋資料;再次,各個小組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和討論,并歸納總結形成最后的觀點;最后,每個同學對這些觀點進行思考,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巧妙地運用了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鑒于美術作品本身有其獨特的模糊性的含蓄美,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運用模糊教學法確有必要。所謂的模糊,是美術作品中不穩定、不確切、不清晰的地方,模糊教學法是教師有意地創設模糊,有意地“猶抱琵琶半遮面”,有意地激起學生的思考,有意地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和觀察力。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著名畫家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人們對這幅畫充滿了疑問,對蒙娜麗莎的微笑莫衷一是,有人覺得她笑得憂傷,有人覺得她笑得揶揄,也有人說她笑得溫柔,更有人說她壓根沒有笑;與此同時人們也對蒙娜麗莎死因和遺骸存在疑問。當我在把這些模糊的信息傳遞給學生的時候,沒有一字一句地講解,沒有精確地解釋,但學生對藝術作品整體的直觀的感悟提升了,對藝術作品欣賞和品鑒力提升了。這樣使學生體驗到藝術作品中的意境,更引起學生對作品的咀嚼和品味。為了更好地運用模糊教學法,我認為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一)調控模糊程度原則。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恰當地設定模糊度。模糊教學并不是全部模糊,一些既定事實性的教學內容,是不允許模糊,要講究清晰度的;一些頗受爭議的個例的教學內容要適當模糊,讓學生認識到一些藝術作品不是“非此即彼”的欣賞和評價標準,領悟到世界的多元化。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水平恰當地設定模糊度。對于跟學生生活、學習有密切聯系的內容,教師可提高模糊度,促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于跟學生生活、學習偏離較遠的內容,教師可降低模糊度,避免學生百般探索而一無所獲,避免學生產生消極失望的情緒。
(二)擅用評價原則。模糊教學具有模糊性,模糊性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的模糊,還體現在評價體系上的模糊。如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時,由于性格、氣質和生活閱歷不同,學生會產生多元的解讀和多層次的評價,教師就不能把唯一的評價標準強加于學生,應該尊重模糊教學的模糊評價性特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知和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才敢在模糊教學的課堂上暢所欲言,才敢用多元的評價標準去欣賞藝術作品。
(三)知識共鳴原則。模糊性教學不是讓人捉摸不清,要講究知識的共鳴。當師生共同欣賞一個藝術作品時,老師要理解學生表達的意圖,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繼續積極地參與美術欣賞;學生要理解老師表達的意圖,這樣才能讓老師摸清學生知識掌握水平和藝術欣賞水準。師生雙方處于“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時,模糊教學才會產生思維共振和知識共鳴,才會促使學生挖掘藝術作品創作的真正含義,才會促使學生把握藝術創造者細膩的情感。
綜上所述,高中美術欣賞教師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教學有法,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教學的規律和原則,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原有知識經驗;教無定法,就是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風格和學生特點等因素,靈活多變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貴在得法,就是將情境創設法、探究式教學法和模糊教學法等教學法恰如其分地應用于具體的教學情境中,真正做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
[1]趙躍慶.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與審美評價[J].南京:中國美術教育,1997,(5).
[2]錢初熹.探究型的美術欣賞教學[J].南京:中國美術教育,1998,(1).
[3]汪劉生.模糊教學藝術的審美闡釋[J].北京:中國教育學刊,1996,(4).
[4]肖興政.對“模糊教學法”的構想[J].沈陽:遼寧高等教育研究,l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