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連英 姚建平 呂龍菊
(九江學院 政法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農村教育早期社會化問題很早就被學術界和教育界所關注,但大多只從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角度進行分析,鮮有人從文化學角度予以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二元對立格局逐漸被打破,城鄉之間開始了文化互動,城市與農村構成了文化傳播、文化交流的關系,在此過程中,出現了文化融合等現象。對社會學家而言,從個人的層面看,文化起著塑造個人人格的作用,有著實現社會化的功能;從團體的層面看,文化有著目標、規范、意見和行動整合的功能;從整個社會的層面看,文化起著社會整合和社會導進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文化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考察農村教育早期社會化困境不可避免地涉及對農村文化環境的分析,本文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在融合過去研究方法的基礎上,著重從文化學視角分析農村文化軟環境對農村教育早期社會化的影響并給出建議。
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市場化的建設步伐,我國告別城鄉二元對立體制,正朝著城鄉一體化方向邁進,在這期間(我們稱之為轉型期),交通的便利、信息的暢通為城鄉文化互動提供了前提條件。由此,城市的價值觀、生活觀逐漸向農村滲透,這其中有科學先進的思想文化,也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滲入農村。從文化互動關系的角度衡量,城市顯然居于強勢地位,主要扮演文化輸出者的角色;農村居于弱勢地位,主要扮演文化接受者的角色。但是農村也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禮,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原本的文化傳統,正是在這種接受與固守中,農村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教育環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面貌煥然一新,農村人的思想觀念也有了很大進步,但由于農村環境的封閉性、文化的固守性,使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至今依然保留著封建思想的殘余,如封建家長制、“重男輕女”思想、宗教、迷信思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等。對于農村兒童、青少年來說,這些因素構成了其社會化教育的軟環境,我們可將其稱為農村文化軟環境。
就個人而言,所謂角色社會化,是指一個人根據自己所處地位將有關社會規范加以內化,形成一定的符合社會期望的心理與行為特征的過程;所謂政治社會化,是指一個人學習和建立政治取向與行為模式,以及政治人格特征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社會政治態度的內化。現代化社會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把人培養成具有一定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法制意識的合格公民,這其中就包含了自由、平等、民主、正義等內容,而農村中遺存的“重男輕女”思想、封建家長制作風與政治社會化的要求是相違背的。
“重男輕女”思想、封建家長制作風導致家庭成員之間嚴重不平等的現象,長輩處于家庭的支配地位,晚輩處于被支配地位,孩子在家里沒有發言權;男性居于核心地位,女性居于邊緣地位。當孩子出于天性,渴望參與家庭事務的討論時,家長常以“小孩子懂什么,不要管大人的事”等說辭為理由拒絕孩子的參與。這樣孩子的參與意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容易被扼殺。這樣的家庭不能為孩子營造平等相處、民主協商的和諧家庭氛圍,孩子難以樹立“人生而平等”的現代價值理念,對諸如人格、尊嚴、自由、平等等政治內涵缺乏感性認知,不易形成自我角色意識,對角色旅行中所應涉及的權力、義務、責任、使命之類的內容缺乏感性認識。此外,孩子不易形成“仁愛”精神,對關心、照顧他人容易表現出淡漠的傾向,可以想象,沒有健全的政治人格和角色意識的孩子將來是很難融入社會的。
兒童、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建立、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心理成長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家長應給予孩子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幫助其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運用科學的方法發現和認識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向其傳授科學知識、真理性知識。有些農村家庭由于家長有宗教、迷信思想,使孩子受到了有神論等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孩子很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雖然孩子在學校里可以受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但回到家中卻又受到唯心主義思想的籠罩,內心經常徘徊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矛盾、對立中,這對其人格的健全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處于兒童、青少年期的孩子有活潑開朗、樂觀進取的天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向上的階段,如果及時給予科學世界觀的引導,對促進其身心發展極其有利。宗教、迷信思想倡導消極無為、宣揚消極厭世情緒,這與追求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主流價值觀是對立的,受其影響,孩子很難樹立“奮斗”理念與“競爭”意識,容易滋生“等、靠、看”的思想,這與社會化人才培養目標是相違背的。
有些農村家長抱著“重男輕女”、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狹隘教育觀,對女孩的教育不夠重視,甚至不愿過多投入,認為即使培養出來,以后也要嫁到別人家,為別人造福。這樣一來,女孩的社會化人格的培養成為大問題。這是一種狹隘自私的教育觀。一些沒有“重男輕女”思想的農村家長,雖然一心想讓孩子成才,但依然未能脫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狹隘教育觀。這種教育觀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僅從自己家庭需要出發來設計孩子的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光宗耀祖、發財致富,提升家庭的社會地位。有些家長抱著孩子短期成才的想法,同時使自己的教育投資能早日得到回報,逼迫子女早早輟學,從事各種技能性的學習。這種做法對孩子社會人格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
受這種教育觀的熏陶,孩子容易形成錯誤的讀書觀,滋生讀書成材只為“報答父母之恩”、“振興家族”的想法,貧困家庭的孩子容易滋生讀書成材只為發財致富、提升家庭社會地位的想法。這種所謂“為父母而讀書”、“為家庭而奮斗”的錯誤讀書觀,與社會教育發展的主流是背道而馳的。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的孩子難以形成“為社會發展而讀書”的正確思想,長大成人后,難以立足于社會,不能被社會所用,無法成為合格的社會化人才。所以,這種無視社會大環境,“關起門來搞人才建設”的狹隘教育觀必須得到糾正。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開,農村逐漸興起打工潮。打工潮雖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使不少農民脫貧致富,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有些孩子目睹外出打工的親戚、鄰居返鄉后生活變得闊綽了,吃穿變得奢侈了,于是心生羨慕,也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從而造成不能安心學習,學習成績下滑的現象。他們錯誤地認為外出打工只需健康的身體,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識,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和文憑,容易滋生“讀書無用論”、“賺錢就是硬道理”的思想。從部分打工者返鄉后生活得到改善的表象出發,一些孩子在腦子里得出一個錯誤的公式:打工=賺錢、賺錢=職業。所有這些想法,導致他們誤以學習為苦,以打工為美,情緒變得浮躁,有輟學的心理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和家長應對他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及時告訴他們實情,講述在外打工的艱辛、打工收入來之不易、沒有文化到處碰壁的苦楚等,耐心細致地勸導他們安心學習。如果學校和家長及時地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孩子就可以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職業觀。
此外,由于農村環境的日益開放,農村逐漸出現離異家庭和流動家庭。這些現象導致部分孩子處于一種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孤僻、膽小、寂寞、沉默等;流動家庭的孩子因為經常變換環境,表現出對周圍環境的不適應性,學習成績不穩定,性格上容易自卑、煩躁。這些情況也是造成孩子社會化困境的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從總體上看,農村的物質文明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有些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卻沒有及時跟上,導致出現物質文明發展而精神文明滯后的現象。這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可以說,精神文明的滯后是導致農村整體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的根本原因。所以,農村人應樹立“物質文明出生產力,精神文明也出生產力”,精神文明發展了,可以促進物質文明更快地發展的思想。政府應重視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在財力、物力、人力上給予農村一定的扶持,幫助改善農村的文化軟環境。
農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做到以下幾點:(1)轉變農村人的思想觀念,肅清農村殘余的愚昧落后思想,通過說明教育、細心疏導等方式幫助農村人樹立科學的思想。(2)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管力度。對城市流入的,以及農村本有的文化垃圾,如黃、賭、黑等現象要嚴厲禁止,讓農村孩子遠離這些文化垃圾,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3)整飭農村社會風氣。應盡量保留農村優良的傳統風氣,如勤儉節約、孝悌、友善等美德,對不良的社會風氣,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要嚴行禁止。
立
家庭是孩子實現社會化的第一個重要場所,家長的生活觀、價值觀、語言行為方式對孩子的社會化具有示范性意義。對孩子來說,家庭是溫暖的港灣,是人生航程的出發點,對其一生影響最為深遠。所以,家長的教育觀顯得十分重要,正確的教育觀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錯誤的教育觀可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有些農村家長文化素質比較低,教育觀念落后,政府和學校應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讓他們樹立大局觀念,懂得培養孩子不能僅考慮家庭自身的需要,還應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祖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學有所用,成為真正的棟梁之材。此外,還應幫助他們克服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讓他們知道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成不了才就逼迫孩子早早輟學。學校是孩子接受科學教育、學習真理性知識的地方,是孩子凈化心靈、升華精神的地方,所以學校不僅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更要關心孩子人格的培養和身心的發展,使他們成為真正合格的社會化人才。
[1]周恩武.親字教育缺失對農村留守兒童個人社會化的影響[J].當代教育導刊,2008,(1).
[2]趙春鵬.親子教育缺失與農村留守兒童社會化問題探討[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
[3]肖龍.早期教育與兒童社會化[J].當代教育論壇,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