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榜鑫,林 森
(瑞安市水利局,浙江瑞安325200)
金潮港流域地處浙江南部沿海,是飛云江下游的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區。洪澇災害是對該流域危害最大的一種自然災害,不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往往直接或間接影響工業、農業生產和破壞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金潮港集雨面積大,行洪斷面小,下游基本無堤防,防洪泄洪能力差,至今未開展較大規模的治理,建國以來發生較大洪澇災害近30次。1999年9月特大暴雨,區域內最大3 h降水170 mm,造成下游陶山平原大范圍受淹,局部淹沒水深超過2 m,持續時間達15 h以上,水利、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洪災的頻發、抵御能力的薄弱嚴重制約了金潮港流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探求其原因、分析其機理則更具現實意義。
導致金潮港流域洪澇災害頻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從多年的洪澇災害發生情況來分析,流域的自然地理、潮汐、氣候環境、水利工程和社會建設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是金潮港流域的致災主因。
金潮港流域面積346 km2,自西北流向東南匯入飛云江,東南部為陶山平原,呈帶狀展布。金潮港上游至張染卡口段以上溪流縱坡陡,水流急,為山區性河道。張染卡口段以下,金潮港進入陶山平原區,河道縱坡較平緩,河流縱橫交錯,為金潮港洪水行洪的天然滯洪區。當洪水發生時,上游洪水很快匯聚至張染卡口段,由于行洪斷面小,因而易造成卡口附近河段區域大量洪水滯留而成災;金潮港下游的陶山平原,在金潮港發生洪水時,由于上游山區洪水來量快,而陶山平原為金潮港的天然洪泛區,現狀河道排洪能力差,加上受到金潮港和飛云江高潮水位的頂托影響,使得陶山平原洪水無法及時排出,形成“關門淹”,造成的澇災頻繁發生,尤其是部分本身地勢較低村鎮,受洪澇災害情況較為嚴重。從近幾年的洪澇災害來看,相比之下,該地區的澇災更為嚴重。
金潮港下游為感潮河段,飛云江潮位情況直接影響了金潮港的防洪排澇。由金潮港流域示意圖可見,金潮港河口區域處的飛云江河道彎道較多、彎曲度大,成“W”型,另外在陶山平原處的飛云江河道有多處較大的沙洲,嚴重影響了該處過水能力,阻礙了金潮港的洪水渲泄。飛云江金潮港段附近的潮水位由于受這種地形的影響,其潮峰傳播至改段河道尚未來得及回落,下一個潮峰很快又來到了該段河道,致使該段河道潮水位長期處于較高水位,洪水不能及時排出,極易造成壅水。
金潮港地處浙南沿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豐沛,金潮港流域為山區地形,其中、上游區域是溫州地區典型的暴雨中心區。受季風影響,降水在季節間分布極不均勻,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月15日~10月15日),占全年降水量的73%,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臺風雨和地熱雷雨。金潮港流域內暴雨主要發生在7~10月內,導致暴雨的氣候因素主要有:①東南沿海臺風活動頻繁,流域常受臺風襲擊或影響,產生量大強度高的臺風暴雨;②“東風波”氣候影響,產生暴雨。據1978~2007年的水文測驗資料統計,流域面日降水量>100 mm的暴雨共發生45次,其中>200 mm的大暴雨有10次,這種頻繁發生的暴雨往往具有強度大、范圍廣的特性,河道因泄洪能力限制,導致洪水猛漲緩落,致而造成洪澇災害。
近幾十年來,金潮港流域進行了截灣取直、筑堤、建閘等一些洪澇防治工程,但長期以來,由于綜合規劃不到位、水利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金潮港流域整體防洪排澇標準偏低,洪澇防治能力相對薄弱。①飛云江金潮港附近沿岸江堤防洪能力低,缺乏連續性,現有堤防普遍存在高程低、斷面小的情況,當飛云江出現較大的潮水或上游發生較大的洪水時,飛云江的江水漫入金潮港下游平原區域,不僅造成澇災,也阻礙了金潮港流域自身洪水的行洪;②金潮港下游平原河網各鄉村現狀防洪能力普遍偏低,絕大多數沒有達到5 a一遇防洪標準,排澇能力更是薄弱,區域現狀排澇閘部分規模偏小,且面上工程不配套,現有河道排澇能力不足,澇漬災害時有發生;③上游山區性河道部分河段防洪堤現狀防洪能力低于10 a一遇標準;④水庫防洪調節能力低,金潮港流域內現有1座中型水庫、1座小(1)型水庫、5座小(2)型水庫和34處10萬m3以下山塘水庫,水庫總庫容約1 200萬m3,占域內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不到4%,水庫的防洪減災作用有限。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土地價值日益升高,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作為公共水域的河道,在利用河道時沒有遵循河道水文運動的自然規律,尤其是上游山區性河段違規、非法采砂現象比較突出,引起河道水土流失嚴重淤塞河道,使眾多的溪河行洪能力顯著降低,同時也對水利防洪堤岸帶來安全隱患。另外,城市道路、公路、橋梁建設過程中對行洪安全沒有足夠的重視,許多道路橋梁所留的行洪通道不夠,致使阻礙了行洪,往往會加重當地洪澇災害程度。
除上述幾項金潮港流域的主要致災原因外,尚有其它一些原因:①社會防洪風險意識薄弱,一些企業和個人只顧自身利益,防洪風險意識淡薄,亂堆、亂建、亂采現象依然存在,對防洪減災構成極大安全隱患;②金潮港流域防洪減災非工程措施建設有待加強,特別是城市和小流域山洪災害防汛預警系統的建設要加快開發并投入運用,應與工程措施的建設同等對待,甚至更為重要。
金潮港流域洪澇災害發生頻率高、災情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潮港流域自身特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防洪排澇基礎設施、調蓄工程和現代防洪減災技術的相對不足,以及人們防洪風險意識的淡薄等,是導致金潮港流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金潮港流域防洪減災能力建設應針對洪澇災害發生的成因,進一步完善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為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1] 彭麗君,李利.武陵區共澇災害成因及防治對策[J].湖南水利水電,2005,(5):59-61.
[2] 曹升樂,婁平平.濟南城區洪澇災害成因分析[J].水文,2009,29(2):87-89.
[3] 陶春.淮南市洪澇災害成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防汛抗旱,2008,(3):44-48.
[4] 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浙江省瑞安市金潮港流域綜合規劃[R].杭州: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2009.
[5] 張丁善.淺談桂陽縣洪澇災害頻繁的成因及對策[J].水利發展研究,2007,(2):50-52.
[6] 韋昭義.都勻市凱口鎮洪澇災害成因分析及對策[J].廣西氣象,2006,27: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