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經發,扈 靜,陳雪輝,陳從升
(1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230601;2合肥工業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230009)
根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屬于教學型或教學研究型的普通高校,其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就業市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然而,國內很多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目標之間的緊密程度不高,課程設置也不太合理.為此,本文采用模糊綜合判斷法[1-2],就國內某高校機械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與研究,探究其存在的問題,從而為高校合理化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提供支持.
模糊綜合評價是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應用模糊關系合成的原理,將一些邊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進行綜合評價的一種方法.
2)作出項目 fi符合ej評語的隸屬度評價并得隸屬度矩陣

其中,rij為隸屬度,指多個評價主體對某個評價對象在fi方面作出ej評定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按rij=Nij/N求得,式中rij為fi符合ej的隸屬度,Nij為贊成fi符合ej評語的人數,N為總人數.
3)確定權重向量WF=(w1,w2,…,wn),另外需確定評定集的數值歸一化化結果W'E,或權重WE;
4)計算方案的綜合評定向量S=WFR;
5)計算方案優先度 μ=WFST.根據μ的大小可得方案優先順序的排列.
國內某高校(下簡稱A高校)機械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校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實現“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時,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以正確的辦學指導思想、正確的定位為前提.學校要通過科學分析社會需求,正確估價自身的辦學實力,主動適應外界環境來實現自身的正確定位,優化教學資源分配,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及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3].A高校機械專業提出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按十六大關于“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方針和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要求,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高速發展和教育全球化的歷史趨勢,在繼續鞏固和發展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現代教育思想構建適應21世紀機械專業建設需求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以人為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根據A高校機械專業的特點及其人才培養目標,為了深入研究該校機械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是否科學合理,本文首先將相關培養目標細化為如下7個方面:1)基礎學習能力;2)工程實踐能力;3)自主創新能力;4)語言應用能力;5)自我管理能力;6)人文素養;7)其他能力.
按照上述細化的7個培養目標,對機械專業課程進行分類.比如,與基礎學習能力相關的課程包括高等數學、概率論、線性代數,以及大學物理等.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培養目標相關課程數目占總課程數目的比例,繪制課程數目比例圖(圖1);根據每個培養目標相關課程的學分和占總課程的總學分的比例,繪制課程學分比例圖(圖2).


圖1中,1-7分別代表著與上文相應的第1)~7)個培養目標相吻合的課程數目占總課程數目的份額;圖2中,1-7分別代表著與上文相應的第1)~7)個培養目標相吻合的課程學分占總課程學分的份額.
根據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機械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表[4],同比上文中的7個培養目標,用同樣的方法,對該校機械專業課程進行分類,并繪制課程數目比例圖、課程學分比例圖(圖3、圖4).


通過圖1-4,可以很直觀地看到A高校以及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的機械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在此基礎上,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進一步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比較.
針對A高校與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的機械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對國內高校該專業的25名教師進行了調查評價,評價意見的統計結果分別如表1(評價結果中前者為國內高校,后者為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所示.

表1 機械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的評價表
根據上述分析評價結果,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對兩所高校的機械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綜合評價,其中:


經過運算,可得到:

通過上述計算,發現μ2>μ1,這就說明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的機械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總體要優于A高校機械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進一步分析所有的計算過程數據,還可以發現,A高校在基礎學習能力方面要優于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但是,在自主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方面與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還有一定差距,有待進一步改善.
通過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發現與普渡大學蓋萊默校區的同類專業相比較,該國內高校機械專業的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存在著較弱的聯結關系.通過采用模糊綜合評判法,能把影響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的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避免了由個別人來評判易加入個人主觀臆斷的缺點,可以更好地反映國內高校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中存在的不足,為合理化高校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1]Yingluo Wang.System Engineering[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6.
[2]Jianbo Ye.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Student's Quality[J].System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00,20(9):91-98.
[3]Xiaohu Chen,Huajun Liu and Huachang Qu.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and location of applied talents[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04(5):58-60.
[4]Siqiong Pang.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mechanical discipline between China and US[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07(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