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耀
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樣式大部分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是集音樂、舞蹈、演唱、文學和生活習俗于一體的傳統藝術,它以其人類文明的本質屬性和獨具亮麗的藝術特色聞名于世。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各民族傳統文化都以其富有歷史意義的精神內涵和形式特質,為“世界歷史”的進步和繁榮提供著特殊的滋養。弘揚、傳播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則必須對現存活的少數民族傳統繼承研究、培養人才、弘揚傳承,讓未來更好地擁有歷史的創造。
在民族文化歷史傳承與弘揚的自覺性、實踐性方面各高校都在謀求一個良性的發展空間與機遇,以及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傳承人才培養等的教育生態環境。這個歷史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學校教育和專門研究機構的肩上。近年來,全國各級藝術高校,包括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以及我國大部分省區的藝術學院、民族學院音樂學院或音樂專業都招收、培養了民族音樂方向的各類學生。在文化的繼承性上應當是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與豐富,而人才傳承、交流、創新培養的“主戰場”是學校教育。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是二十一世紀賦予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歷史使命。在中國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是這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組成。并且,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學院,一直把本地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主要科研課題,而且獲得了很多成果。今天,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初步形成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育化的生態環境。
“生態”,原指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占據一定空間、具有一定結構、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整體。而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環境是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或人文空間,也是新時期民族音樂教育群體為了適應多元文化環境,經長期改造、加工而形成的具有特定人文特點的、松散的、自在的一體性文化生態系統。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系統是由56個民族組成,他們極富地域性和民族性,成為中華音樂文化“一體多樣”文化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他們在特定、有限的時空中形成具體可感的、差異的物象世界,在整體統一的交流關聯、發展變化之中,舊的差別消失,在更高級形態上發展、形成新的差異,呈現差異性、有限性、生長性,與一體文化保持著局部與系統的統一性,不斷生長、含超、重組、擴大。
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下,展現著人民的真實生活情感。不論是談情說愛、婚喪嫁娶、節慶祭祀、神話歷史傳播,都是在其民族共同生活并與他民族交往中融合發展而來,是民族生活審美自由追求的集中體現,因而極具獨特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自然歷史、社會歷史同步,能推動歷史前進,并在發展、交流中不斷改變形態,保留自身合理內核的,能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同時又保留本真特征基因的”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處于不同歷史階段的民族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它一定適應、滿足此階段民族進步、發展的文化需求。“它不變的是特色、特點,即本質。變化的是形態、形式,即現象。”而且變化也是簡單的、質樸的,呈現不易性、變易性、簡易性。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民族音樂文化生態樣式具有地域性、自發性、族群性、口傳心授等特點。它蘊生于各民族人民勞動、生活之中,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能動反映的產物,因而中國民族音樂有著互涵性與豐富的樣式和內容。它在很長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的傳承接續空間,經歷了漫長歷史時空積淀,并具有廣泛的族群認同基礎,是一個民族與自身、環境、社會、族群間動態、平衡、適應的集中表現,是精神世界自由追求、創造能力和超越與融合意識的情感價值的聲音文化形式化顯現。
只要有民族存在,民族文化間的差別必然存在。因此,各民族傳統音樂也必然帶著此民族優秀文化的全部精神和情感特性。其特色差異鮮明、風格濃郁,具有鮮活的不可替代性。在每個時代,音樂總以新的形式與新的內容存活在各民族多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之中。例如,由于時代進步帶來的生存方式的改變,如“打夯號子”、“推車號子”等民歌種類逐步地退出現實生活,但孕育其中的那種集體性力量的積累與釋放的形式和激情則應當在當今人們的生活中以改變了的形態存活下去。
民族民間音樂具有的差異性,也是各民族地方高校之間進行不同音樂文化樣式能多樣存在、欣賞借鑒、交流融合、超越創新的前提。各少數民族音樂之美的“類文化”本質具有同一性,但在表現形式、樣式、外在形態上是不同的。也正是前文所述的一個地域、地區的民族生活環境等有相對的穩定性、延續性,對別的民族來說則有其獨特性、差異性,少數民族音樂也必然反映不同的表征特色。所以,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應當在全國教育范圍內主動構建民族音樂養護、生長、發展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環境。應該講,各民族民間音樂在人性美本質上應當是一致的,具有人類性、共同性。這才能為各民族之間進行真善美的學習、交流提供基礎與平臺;而各民族民間音樂在特色美形與態上應是不同的,這亦為各民族之間進行豐富的音樂藝術個性美的交流、相互補充、共同繁榮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可能。所以,不斷突出現有特色就是為了在動態中、發展中最終消滅現有低層次文明、弱能量特色,在“與時俱進”的建構中,在新的高一級別文明層次上構建出更加豐富、典型而有序化的人類多樣文化。而不顧人類一元與發展方向的大同,片面地、固化地、教條地強調各種文化的相對平等或差異的“多元”化、多極化的發展定會導致文化的異質異構,結果就是人類文化整體的分裂、混亂、無序,使現有的特色最終淪為“丑陋、落后”。
弘揚、傳播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則必須對現存活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進行記錄、保存、分類、研究,讓未來更好地擁有歷史的創造。在今天,這個歷史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學校教育和專門研究機構的肩上。高校若不承擔對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搶救、收集、保存、整理、研究、創新,對傳承人的培養造就,那將是歷史的罪人。學校在民族音樂文化人才傳承培養方面,要使其順應歷史健康發展,豐富有序成長,弘揚其合于人類文明發展方向的優秀本質,對其應當是從保護概念到養護的內涵到外延的擴大。在更大空間與人文環境中才可能達到“養”著、“護”著,使其增強生命力,使其在發展中展現其“類文化”本質的優秀,以及亮麗的多樣性色彩的作用。尤其是創新,在新的時代顯得更為重要,如果沒有創新,而僅僅是收集、整理,以及對過去優秀的藝術形態改編和復制,那么,我們現時代的音樂生活就不能成為未來音樂生活的傳統,未來則失去了傳統。
在我國眾多的民族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就是要共享資源、交流經驗,構建文化生態、形成綜合競爭力。特色的保存、養護,文明品級的提升、內涵的豐富是需要兼顧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相對封閉與適度開放是單一民族文化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應當堅持的原則。相對封閉,原生樸素,形成特色,合規律與目的;開放交流,促進其復雜性與綜合性的生成,進一步提升文化品級,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優秀的民族音樂與人類共同的追求具有同一性,具有真善美結構關系質,這種關系質使不同民族相互欣賞、借鑒、占有、相容成為可能。一個良性發展的民族音樂交流、發展的生態環境,其本質屬性使其具有超越性與融涵性,這就是對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包含、超越、新生。今天,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消費、交往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世界性的經濟文化的交往使民族音樂也進入了全球傳播時代。傳播者的文化得到被傳播者雙向的欣賞、肯定與吸納,那將是對民族優秀文化的“養護”和發展,同時也是含超與弘揚。
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對于前人,是一種創造、創新、發展;對于后來者,則是一種資源。這種資源的延續,不是簡單的保留、維持,而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向現代的轉化和重塑。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是一個不斷改造更新、賦予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文化的繼承性上應當是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與豐富,而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是學校教育。發展民族音樂教育是二十一世紀賦予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歷史使命。在中國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是這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組成。近年來,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以及我國大部分省區的藝術學院、民族學院音樂學院或音樂專業都招收、培養了民族音樂方向的各類學生。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學院,也一直把本地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主要科研課題,將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人的培養放在了工作首位,而且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今天,如何弘揚與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如何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適應、存活,這個歷史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學校教育和專門研究機構的肩上。自二十世紀80年代初開始,各民族地區高等院校就當今民族音樂教育如何面對社會發展、如何適應現代性等方面做了不同的嘗試,使民族傳統音樂藝術從民間進入了高校。就目前來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大致有下列幾種傳承模式:開辦蘆笙班、歌手班、民族文化傳習館、木卡姆音樂表演藝術本科專業。采用聘請民間藝人、專家進行講座,采用“請上來,送下去”的雙向交流教學模式,并通過演出實踐使學生獲得能力與社會影響力。現已形成了少數民族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良好運行模式,為民族傳統和民族經濟的持續發展,為民族地區培養、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優質的民族音樂文化高等人才。更使人欣慰的是,中國音樂學院承擔起了構建中國民族音樂教育體系——中國各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的教學、研究、實踐、交流平臺的歷史使命。2008年12月6—8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首屆“全國高等音樂藝術院校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成功召開。此次會議通過研討,有利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音樂藝術院校在弘揚、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搭建了振興中華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平臺;構建了高等音樂教育民族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全國一體、各地多樣協調發展的新架構。在會后近三年時間,中國音樂學院做了許多務實可行的工作,在全國各少數民族地方的文化藝術單位,高校建立了多個民族音樂研究、教學、實踐基地,并逐步形成少數民族音樂多樣性保護到養護新的文化生態體系的雛形。此舉順應了當今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歷史需求,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共同進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對民族音樂教育來講,繼承傳統,關照自身文化生態的變遷,從中找到民族音樂文化生態發展的資源,將史與今相連,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健康發展構建一個平衡、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才有可能使其成為一種蘊含著無限生機的文化生命樣態。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不僅應當從本民族的現實生活中育生靈感,從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中汲取營養,創新技法,而且更應當從世界其他民族生活與文化的交往、交流中博采精華、借鑒方法,以此求得在共性內涵上的共同發展。從社會發展中審視定位,從大眾需求中探尋方向,從多樣的交流中吸取養分,從文化交流碰撞中開拓新境界,從現代文化教育中培養人才,從人類精神中激活情感價值,從科學技術手段中豐富載體形式,與現代教育機制緊密結合,順應生機勃勃的人類一體多樣發展,形成整一的中華音樂文化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民族音樂才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