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威,崔猛,鄭志強,董建朋,韓法玲
(1.河南電力試驗研究院,鄭州市,450052;2.西安科技大學電氣工程與控制學院,西安市,710054)
根據DL/T 435—2004《電站煤粉鍋爐防爆規程》[1]和DL/T 1091—2008《火力發電廠鍋爐爐膛安全監控系統規程》[2]的要求,為防止鍋爐發生爆燃等重大事故,電站鍋爐均設計有主燃料跳閘(main fuel trip,MFT)保護。2006—2009年,河南省發生1例汽包水位保護未能及時動作重大事故,其原因為除氧器缺水,給水泵也未跳閘,造成了鍋爐缺水;此期間,汽包水位保護動作18次(統計結果僅包括中電投、大唐集團的電廠),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因控制設備故障、信號干擾、測點上凍、邏輯錯誤等原因造成的保護動作。本文結合其中較為典型的3次因給水系統異常造成的鍋爐MFT誤動事故進行分析和討論。
機組1為210 MW熱電機組,配置東方鍋爐廠的DG670/13.7-20型亞臨界、自然循環汽包鍋爐,采用四角切圓燃燒、單爐膛“π”型布置。配備2臺直吹式雙進雙出磨煤機,分別有4層煤粉管道接至鍋爐燃燒器四角。切向燃燒的煤粉燃燒器布置有2層主油燃燒器,并增加1層等離子點火裝置。其中給水管路設計為2路,30%鍋爐最大連續出力(boiler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BMCR)的給水啟動旁路和100%BMCR的主給水主路。主給水回路設計有1個電動門。
機組2為300 MW熱電機組,配置東方鍋爐廠的DG1025/17.4-II4型亞臨界、自然循環汽包鍋爐,采用四角切圓燃燒、單爐膛“π”型布置。機組配備5臺直吹式中速磨煤機,分別有4層煤粉管道接至鍋爐燃燒器四角。其中給水管路設計為2路,30%BMCR的給水啟動旁路和100%BMCR的主給水主路。汽包本體設計有3個差壓平衡式水位計。
機組3為300 MW火電機組,配置東方鍋爐廠的DG1025/18.2-II6型亞臨界一次中間再熱、自然循環、單爐膛、平衡通風汽包爐,采用四角切圓燃燒,配備5臺直吹式中速磨煤機。給水泵設計1臺50%最大持續功率(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MCR)的電動給水泵,1臺100%MCR的汽動給水泵。
某日,2號機組單機運行,負荷150 MW;16:12:00,運行人員準備進行給水的主、旁路切換操作,先開啟給水旁路前后電動門,并準備開啟給水旁路調整門;16:13:00,主給水電動門突然關閉(當時該門在“掛起”狀態),汽包水位迅速下降;立即調整給水泵勺管、將主給水電動門“解掛”并開啟;16:15:00,MFT動作,2號爐滅火,給出“汽包水位低三值”報警信號。
(1)檢查分散控制系統(distribute control system,DCS)邏輯,發現在閥門為“掛起”狀態時,任何聯鎖邏輯均不會觸發閥門動作,包括運行人員手動操作也是閉鎖的。同時檢查DCS的歷史趨勢和操作員站操作記錄均證明主給水門屬于異常關閉,DCS未發出關閉指令。
(2)檢查DCS內部卡件、預制電纜、繼電器等,均未發現異常。將故障范圍確定在DCS柜外。
(3)查現場資料,得到閥門控制電纜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閥門控制電纜布置Fig.1 The arrangement of valve control cable
(4)在DCS機柜處測量閥門“關指令”電纜絕緣時發現,其中1根線對地的電阻只有500 Ω。
(5)檢查閥門本體控制回路,發現控制指令采用“24 V”采集,指令線纜的2根線芯均采用懸空設計。因此,當其中1芯發生接地后,不會導致指令動作。
(6)打開閥門控制柜發現DCS指令送到閥門控制柜的端子排后,1路短接到閥門本體,同時轉接到接觸器控制回路中,而在閥門控制柜內,關閉指令得1根線纜是直接連接在接觸器的線圈上,分閘線圈電阻為500 Ω(見圖1),同時線圈的N端是直接接地的,造成關閉指令線的一芯間接接地(500 Ω)。同時發現,關閉指令線的另一芯被甩開到另一接觸器(主給水旁路門的控制接觸器)下的導軌處,幾乎貼緊導軌。
(7)后經模擬試驗確認,發生異常事故的誘因是主給水旁路門的接觸器動作后,瞬間形成了一小幅振動,進而導致主給水門關閉指令的那根基本懸空的電纜被振到導軌處,而導軌是接地的,結果指令線的2根線芯同時接地形成回路,導致主給水電動門關閉。
(1)將主給水電動門的控制電纜重新拉放,直接從DCS機柜放到電動門處,中間不得進行轉接,不得和動力電纜走在同一橋架,并將屏蔽線在DCS側充分接地,防止干擾[3-4]。
(2)對全廠所有的一體化控制電動門進行排查[5],防止同類設備發生同樣事故。
(3)重要設備的控制回路[6]在投運前必須進行絕緣測試,并根據設備情況在大修期間定期進行維護。
某日,1號機組單機運行,負荷270 MW,汽包水位-10 mm。04:10:09,運行人員發現汽包水位2為425 mm,汽包水位2報警;04:10:25,汽包水位1突然上升至413 mm;04:10:26,MFT動作,1號爐滅火,給出“汽包水位高三值”報警。
(1)檢查DCS邏輯,發現在04:08:00時刻汽包水位1、2出現上漲趨勢,僅汽包水位3和電接點汽包水位顯示接近。
(2)檢查DCS內部邏輯,MFT動作正確,“汽包水位高”保護設計為“三取二”動作。
(3)檢修人員反映,現場檢查汽包水位計變送器箱時,取樣管上凍,造成汽包水位1、2顯示錯誤,并最終導致MFT誤動作。
(4)現場檢查發現變送器箱設計的電加熱電源線絕緣故障,導致電加熱異常跳閘,變送器箱內溫度迅速下降,引起取樣管上凍。
(5)檢查DCS汽包水位補償邏輯[7],發現由于變送器上凍,但變送器測量的差壓值當時并未超量程,因此DCS仍判斷為好點,保護未自動將已上凍的測點剔除,造成MFT保護誤動作。
(1)將電加熱器電源電纜重新拉放,且應考慮對此加熱裝置設計雙路冗余電源,充分保障電源的可靠性。在變送器箱內增加1個溫度測點引至DCS顯示。在冬季夜晚較冷時應定期監視和記錄溫度值。
(2)由于變送器測量的差壓量程較大,且測量的差壓在DCS還需要補償計算,因此,在超過一定差壓時,汽包水位補償值將超出正常的顯示范圍,此時應考慮增加相應的DCS邏輯,將該測點判斷為壞點并將其從保護中切除。邏輯可采取當任一汽包水位超過±330 mm(汽包實際水位上下限)時,判斷壞質量,并切除其保護功能[8]。
(3)對除氧器水位等其他重要水位計檢查,加強防凍措施。
(4)排查主保護涉及到模擬量品質判斷的邏輯,統一增加測量結果超出一定范圍后自動切除保護功能,同時對于測量同一工質的多測點的增加偏差大報警。
某日,3號機170 MW運行。09:00:00,主蒸汽流量590 t/h,給水流量530 t/h,汽泵轉速3 924 r/min。09:00:45,汽泵突然超馳動作,轉速飛升至5 160 r/ min,給水流量突升至1 180 t/h,汽包水位突升較快,運行人員立即打開汽包事故放水,鍋爐汽機發電機(boiler turbine generator,BTG)盤上小機降速無效,立即將小機打閘。09:01:45汽包水位升至+250 mm,MFT動作,汽機因“汽包水位高”保護動作跳閘。
(1)小機轉速指令在集控室立盤處設計有數字邏輯站(硬手操按鈕),通過檢查數字邏輯站的組態確認,當時3號小汽機突然誤發“小機低壓進汽電動門關”指令,導致小機低壓調門失去汽源。
(2)由于在自動狀態,小機自動開啟高壓調門。觀察趨勢發現,高壓調門在開啟后,小機轉速突然飛升至5 160 r/min,給水流量突升至1 114 t/h。
(3)檢查小機閥門流量曲線正常,高調門汽源參數正常,懷疑高調門伺服閥有問題[9]。
(4)現場檢查確認小機高壓調門伺服閥卡澀,從而導致高調門在剛開啟后,并無流量輸出,進而導致高調門全開,小機轉速飛升,鍋爐給水量過大。
(1)應加強組態的維護工作,在大修或修改組態后,必須進行完善的試驗和嚴謹的驗收工作[10],尤其是對涉及到軟邏輯、硬回路相冗余的設備,在進行整改和試驗時必須同步進行修改,并分別進行連鎖保護試驗驗證。
(2)定期對處于備用的設備進行在線試驗,以防其備用在故障位置,導致關鍵時刻不能正常投入。
(3)在條件允許時定期對伺服閥、危機遮斷(automatic shift trip,AST)電磁閥等油路閥門進行清洗工作,并且按照規程規定定期進行閥門活動試驗。
給水系統在設計階段應充分了解所控設備的詳細資料,如事例1中的主給水電動門的控制特性在設計時出現沖突,導致安裝時混接了2套不同的強、弱電控制回路,造成控制電纜絕緣不合格,而調試過程中,也未引起重視,未將廢棄的閥門控制柜內電纜全部甩開,為事故突發遺留了重大隱患。
汽包水位測量系統的保溫設計在給水系統中愈發重要,變送器箱內電加熱采取單一電源回路設計,也無相應的報警功能,不符合生產運行的需要,如文中事例2,電加熱若設計了2路可靠電源,或者可靠的報警和監視措施,就不會造成保護誤動。同時,DCS中要設計完善的水位保護邏輯,不能簡單地只對變送器輸出信號進行壞質量判斷,也要考慮到因變送器引入管上凍等特殊情況下的邏輯處理。
在機組生產運行中,要定期對給水系統的備用設備進行維護和試驗,如對小機的油系統進行定期清污工作,防止出線伺服閥卡澀,以及運行中處于備用狀況的給水調門、最小流量閥等設備進行定期的活動試驗,防止真正需要急用時動作不正常。
[1]DL/T 435—2004電站煤粉鍋爐爐膛防爆規程[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2]DL/T 1091—2008火力發電廠鍋爐爐膛安全監控系統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8.
[3]苗長信,姚長青.某600 MW機組鍋爐異常MFT分析[J].電力建設,2008,29(8):81-83.
[4]DL/T 5190.5—2004電力建設施工及驗收技術規范第五部分:熱工自動化[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5]姚波威,呂強.機電一體化原理及應用[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5:1-32.
[6]DL/T 5136—2001火力發電廠、變電所二次接線設計技術規程[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
[7]侯子良.鍋爐汽包水位測量系統[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16-18.
[8]李平,楊平.鍋爐汽包水位保護技術研究進展[R].上海:上海電力學院,2007:1-3.
[9]梁利華.液壓傳動與電液伺服系統[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5:344-349.
[10]DL/T 1012—2006,火力發電廠汽輪機監視和保護系統驗收測試規程[S].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