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娟
深圳市寶安區龍華人民醫院婦科,廣東 深圳 518109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EDVT)是盆腔手術后近期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據報道,其在我國發生率為15.60%,在西方國家發生率為11%~29%[2]。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導致下肢功能障礙,脫落后隨血液循環進入肝、腎和肺而引起栓塞,若不及時治療,可嚴重危及生命。筆者所在醫院對進行婦科盆腔手術的209例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5年4月~2011年4月進行婦科盆腔手術的209例患者,平均(48.5±9.7)歲,子宮肌瘤109例,子宮腺肌病15例,卵巢囊腫13例,子宮內膜腺癌13例,子宮脫垂6例,卵巢上皮性癌10例,宮頸鱗癌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5例,外陰鱗狀細胞癌5例,陰道惡性黑色素瘤4例,陰道前壁膨出3例,子宮平滑肌肉瘤3例,腸系膜肉瘤4例,輸卵管癌5例,輸卵管積水3例。按下肢靜脈栓塞情況分血栓組90例和非血栓組1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既往身體狀況、術后護理方式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經腹手術143例,腹腔鏡手術48例,經陰道手術18例。手術前后進行常規止血。對患者雙下肢靜脈行超聲檢查,若靜脈管腔內無血流信號,則用超聲探頭壓迫患處擴張的靜脈,檢查其可壓縮性,檢查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進行下肢靜脈造影確診。記錄患者年齡、身高、體重、病種、合并癥、手術時間、手術及麻醉方式、手術范圍、術后床上活動時間、止血藥的應用,其中體重指數=體重/身高2。
雙下肢靜脈行超聲檢查,有壓縮障礙則提示血栓存在[3];下肢靜脈造影發現充盈缺損、遠端靜脈擴張和近端靜脈狹窄者表示血栓存在。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和x2檢驗對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水準設定為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栓組與非血栓組患者比較,其平均年齡大、惡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所占比例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體重指數、糖尿病和下肢靜脈曲張所占比例方面,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血栓組和非血栓組患者比較,其全身麻醉和實施淋巴結清掃術所占比例高、開始床上活動時間長、術后止血藥用量大(P<0.05),而在手術方式和子宮及附件切除所占的比例、手術時間、術中止血藥用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為血液在靜脈中不正常凝結導致,最常見于骨科、婦科和產科患者手術后[4],其形成的三大因素為靜脈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好發于婦科盆腔手術:盆腔靜脈壁薄且密集,無筋膜外鞘,易導致淤血、血流速度慢;盆腔腫瘤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質,導致高凝狀態產生;淋巴結清掃術易導致髂股靜脈系統損傷;術前輸血、肌松劑的使用;術后進行活動晚;使用腹帶等。本研究中,血栓組患者年齡較非血栓組患者大,開始床上活動時間晚于非血栓組,血栓組90例患者中惡性疾病34例,心血管疾病42例,進行全身麻醉74例,實施淋巴結清掃的患者32例,非血栓組119例患者中惡性疾病17例,心血管疾病26例,進行全身麻醉70例,實施淋巴結清掃的患者12例,以上在血栓組中各比例明顯高于非血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與患者年齡、疾病惡性程度、心血管疾病、麻醉方式、是否進行淋巴結清掃、術后開始活動時間有關,與文獻報道相一致[5]。

表1 兩組患者個體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注:兩組患者比較,﹡P<0.05
組別 n 手術時間(h) 全身麻醉(n) 開始床上活動時間(h) 術中止血藥用量(g) 術后止血藥用量(g) 淋巴結清掃(n)血栓組 90 3.6±0.3 74* 15.1±1.2* 1.9±0.3 0.7±0.2* 32*非血栓組 119 3.1±0.4 70 9.4±1.3 2.0±0.2 0.2±0.3 12
綜上所述,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受患者年齡、疾病的性質、合并癥、麻醉方法、手術范圍、術后止血藥使用量和術后開始床上活動時間的影響,是其危險因素,臨床工作中存在這些情況時應注意加強預防。
[1]卞榮娣.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2010,3(19):136.
[2]陳素琴.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71.
[3]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16.
[4]翟建軍,鄭桂香,任海潁,等.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和康復 [J].中國醫刊,2008,43(2):38.
[5]南家林,王小藕.婦科盆腔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8):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