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少強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中醫院骨二科,廣西 靈山 53540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腰腿痛較常見的疾病,保守治療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的基本治療方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存在一定的復發率。筆者所在科室運用功能鍛煉及中藥內服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復發,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2005年2月~2008年2 月在筆者所在科室住院或門診的腰椎間盤突出癥保守治療患者3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男 135例,女45例 ,年齡 24~63歲,平均 45.8歲;對照組男123例,女57例,年齡23~65 歲,平均46.1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兩組患者臨床表現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經核磁共振、CT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平均住院8.9 d。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突出節段:觀察組 L3~411例,L4~562例,L5~ S138例, L3~4及 L4~59 例,L4~5及 L5~S148 例,L3~4、L4~5及 L5~ S112 例;對照組L3~410 例,L4~565例,L5~S136例, L3~4及L4~511例,L4~5及 L5~ S145 例,L3~4、L4~5及 L5~ S113 例。兩組腰椎間盤突出癥突出節段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P>0.05) 。
觀察組在牽引、理療、內服消炎止痛藥片等常規保守治療基礎上,于治療后第2 天開始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五點支撐式”腰背肌功能鍛煉。鍛煉時仰臥在床上,去枕屈膝,雙肘及背部頂住床,腹部及臀部向上抬起,依靠頭部、雙肘和雙腳這五點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持續3~5 s,然后腰部肌肉放松,放下臀部休息3~5 s為一個周期。5個周期為一組。鍛煉的次數和強度要因人而異,每天可練3~5組。如鍛煉后次日感到腰部酸痛、不適、發僵等,應適當地減少鍛煉的強度和頻率,或停止鍛煉,以免加重癥狀;鍛煉時也不要突然用力過猛,以防因過度鍛煉而扭腰。堅持晨起前、晚睡前各鍛煉1次并持續兩年;內服中成藥六味地黃丸顆粒,每次8粒,溫淡鹽水送服,每天3次,堅持服四周。對照組只進行常規保守治療,不作任何處理。
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學會制定的《腰椎疾患治療成績評分表》[2]評定療效。分自覺癥狀、臨床檢查、日常生活動作及膀胱功能4個方面,最高分29分為正常值。根據患者評分計算改善率,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正常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改善率達100%為治愈,25%~100%為好轉,<25%為無效。無論患者何時出院,均在治療后3個月、6個月及出院后1年,以此量表問卷及隨訪評分。
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10.0統計軟件,等級資料的的兩樣本比較采用秩和檢驗。
經統計分析,3個月后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個月、1年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總有效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總有效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1年總有效率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是由于腰椎生物力學結構平衡發生紊亂 ,椎間盤壓力分布失衡導致髓核突出,使腰椎力學結構進一步發生紊亂,破壞了腰椎內外的代償平衡[3]。
腰椎的穩定性依靠脊柱本身和與之相關聯的肌肉系統來共同維持,腰椎周圍的肌肉在維持腰椎的外源性穩定發揮重要作用,而腰椎間盤突出破壞了腰椎的內在性穩定因素,腰痛活動受限及佩戴腰圍等可使腰部肌肉萎縮無力而降低腰椎的外在性穩定因素。研究表明突出椎間盤的機械壓迫與脊柱的動態不穩有密切關系,動態不穩可使突出物大小和壓迫神經的力量發生變化,從而產生癥狀的變化。通過腰背肌訓練,加強脊柱穩定性,使脊柱負荷不超過打破這一穩定的力量,則腰椎間盤突出將不易復發。
腰椎間盤突出時腰部無菌性炎癥能產生組胺等致痛物質,使腰部疼痛,腰背肌功能鍛煉能加速腰部血液循環,既有助于稀釋致痛物質濃度,又能帶走致痛物質加速代謝產物排泄,減輕炎癥反應。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常形成代償性腰椎側彎、腰椎生理曲度變淺及后弓等畸形,影響腰椎的活動功能。腰背肌鍛煉可增強腰背肌力,糾正不良姿勢,改善腰背柔韌性和調整局部肌肉的肌張力,加強脊柱關節的穩定性,特別是對脊柱內外平衡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有助于恢復脊柱的生理曲度。
腰背肌功能鍛煉通過脊柱后伸肌群的收縮使纖維環或后縱韌帶緊張,有利于突出椎間盤組織的還納,達到糾正脊柱內源性穩定失調的作用通過脊柱后伸肌群的收縮使纖維環或后縱韌帶緊張,有利于突出椎間盤組織的還納,達到糾正脊柱內源性穩定失調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腰腿痛的主要病因及病理機制是:腎氣虛傷,風冷濕邪乘虛而進,結于筋脈肌骨不散,加之傷勞過度,扭閃挫跌,復致筋脈受損瘀阻經絡,不通為痛,故見腰痛如折,轉搖不能,腰腿酸麻拘急,往往遷延難愈。《諸病源候論·腰腳疼痛侯》說:“腎氣不足,受風邪之所為也。勞傷則腎虛,虛則受于風冷,風冷與正氣交爭,故腰腿痛”[4]。因此,外傷及風冷濕邪是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外因,腎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內因。六味地黃丸功效是滋水降炎,治腎水不足、腰膝軟痛[4]。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六味地黃丸具有增強免疫、抗衰老、抗疲勞、促進新陳代謝及較強的強壯作用[5-6]。通過內服六味地黃丸,改善腎虛這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內因,加強脊柱穩定性,使腰椎間盤突出癥不易復發。
實踐表明,腰背肌功能鍛煉及內服六味地黃丸對降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復發率是有顯著效果的。腰腹的肌肉群對保持脊柱的外平衡作用非常大,腰椎間盤突出癥發作與腰肌肌力差、脊柱保護作用不足是有很大關系的。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14-253.
[2]并上駿一.腰椎疾患治療成績制定基準[J].日整會志,1984:58,925.
[3]曹建中. 當代中國骨科臨床與康復[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339,901.
[4]岑澤波,吳誠德.中醫傷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21,243.
[5]朱瑄.六味地黃丸的藥理新進展[J].中醫臨床研究,2010,24(2):23-25.
[6]崔麗琴,張向東.三維正脊儀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8,5(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