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霞
江西省湖口縣人民醫院,江西 湖口 332500
缺血性進展性腦卒中是指在發病6 h~7 d內經過治療但其身體功能損害仍在加重的一種缺血性腦卒中,其為難治性腦卒中的一種,林鎮源等[1]研究指出缺血性腦卒中在當今保持著高發病率以及高致殘率的特點,從而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為探究缺血性進展經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筆者所在醫院對收治的缺血性進展性腦卒中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其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對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201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滿足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中有關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并對患者采用CT或者MRI進行診斷,確診為腦卒中,并根據患者病情的發展,將其分為缺血性進展性腦卒中組(實驗組)以及缺血性非進展腦卒中組(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齡34~73歲,平均(61.2±10.2)歲。對照組患者101例,男56例,女45例;年齡為36~78歲,平均(62.1±10.4)歲。實驗組納入標準:患者均為發病后24 h內收治入院,患者在發病后6 h未經治療或者在治療后其病情仍在進展,并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腦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分,其均較收治時增加2分或者以上,對照組納入標準:患者均為發病24 h內收治入院,患者在發病6 h內病情穩定,且病情不進展,對其采用NIHSS進行評分結果顯示其增加分數不高于2分或者降低。排除標準:患者既往有腦卒中病史、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或精神病史。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年齡、性別、發病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本臨床研究的所有患者進行調查,對其采用women制定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內容進行調查,并進行分析,其主要包括一般臨床資料以及既往病史,其包括:患者高血壓史、吸煙史、糖尿病史以及入院時血壓、體溫和CNS評分、腦水腫、頸動脈粥樣硬化等,并對患者的血糖、血脂、纖維蛋白原水平進行測定。
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糖尿病史、NIHSSS評分、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纖維蛋白原、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資料比較
張華等[2]對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的發病率以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但是有關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的報道仍然較少,林鎮源[3]指出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早期對其病因的診斷較為困難,在本臨床研究中筆者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對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除了傳統的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如血脂異常、吸煙、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外,糖尿病史是進展性腦卒中的一重要危險因素,由于糖尿病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冠心病的發生率,而且糖尿病會導致患者的血脂代謝出現問題,促進膽固醇的合成增加,從而使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糖尿病灌注其出現腦卒中的危險較大。同時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血液成分的改變、血管壁異常以及血流異常均是導致患者出現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血液黏稠度是用來評價血液動力學的一關鍵指標,當血液黏稠度增加時會導致腦血供出現異常,從而導致其出現低灌注,嚴重影響患者的大腦血供,病情由于其局部出現酸中毒,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繼發形成血栓,使其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進一步發展。綜上,糖尿病史、NIHSSS評分、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纖維蛋白原、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為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在臨床中應當加以重視。
[1]林鎮源,彭方.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 2011,22(11):73-75.
[2]張華,劉惠民.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危險因素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6):534-538.
[3]林鎮源.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0,16(14):1696-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