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蔚豐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廣西 靖西 5338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康復快等優點,已成為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金標準。手術是一種嚴重的心理應激源,常導致患者產生以焦慮、抑郁為主的心理應激反應[1],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和患者術后的康復。為緩解患者術前的焦慮情緒,提高對手術的應對能力,筆者對106例擬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擇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10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3例,男38例,女15例;年齡27~67歲,平均(46.13±10.22)歲;病種:膽囊結石15例,膽囊結石伴膽囊炎33例,膽囊息肉5例。對照組53例,男37例,女16例;年齡27~66歲,平均(45.96±10.76)歲;病種:膽囊結石16例,膽囊結石伴膽囊炎31例,膽囊息肉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術前給予常規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手術過程、注意事項及術后并發癥預防。觀察組在對照組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增加相關的心理輔導:①認知干預:詳細解釋病情,解釋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其防治措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消除緊張恐懼心理;②情緒干預:介紹手術醫師的技術,介紹成功治愈病例,消除患者的顧慮,幫助患者克服負性情緒;③行為干預:指導患者采取積極的方式應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產生的應激,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呼吸和深呼吸訓練。
分別于患者入院后1 d、手術前1 d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2]測量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SAS包括20個條目,分為4級評分,累計20個條目得出粗分,乘以1.25得出標準分,分界值均為標準分50分,50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焦慮,分數越高,焦慮程度越嚴重。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2,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9,P<0.01)。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分)
項目 n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53 53.13±7.51 22.68±6.11對照組 53 52.53±7.18 33.64±5.89
手術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生理應激源。焦慮是手術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應激反應,是個體擔憂自己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而感到緊張不安恐懼的情緒狀態。適度的焦慮可伴有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能提高機體的應對能力及環境的適應能力,而過度焦慮則屬于病態心理。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存在明顯的焦慮表現,焦慮的產生與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和對手術安全性、預后的擔心等有關,而這些心理應激反應不僅影響麻醉、手術的順利進行,對患者術后恢復亦有一定的影響。心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降低心理應激,緩解焦慮不良情緒,增加安全感,增強信心,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接受、配合手術治療。本研究觀察組患者給予認知干預、情緒干預、行為干預等,讓患者了解本病相關知識,知道如何應對疾病和配合治療護理,從而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焦慮分值,消除患者因缺乏疾病信息引起的焦慮情緒,激發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SAS分值顯著低于干預前,說明心理干預可以改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前焦慮情緒,提示醫護人員應重視心理干預的作用,注意觀察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隨時調整患者的心理環境,減輕心理壓力,使患者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手術,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疾病康復。
[1]王效道,徐斌,蔡雄鑫,等.醫學心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56-157.
[2]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23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