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婕 李昊書
(1.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2.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初探
許 婕1李昊書2
(1.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40;2.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本文論述了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開展愛國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影響愛國主義教育的原因,并提出了對策。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應運而生的一個新鮮事物,它的顯著特點是跨境辦學。它不但引進和共享了境外優質教育資源,也使我們充分認識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性與重要性,使我們確定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有效補充形勢,對滿足我國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提高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對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是合作辦學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世界多元化經濟和文化的到來,對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今,發達國家借助其在語言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在輸出高新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的同時,也輸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等。這些思潮會對學生的思想信念造成直接的沖擊。導致一部分大學生淡忘國家意識、消解民族身份,失去了對傳統的認同感。學生在國外學習期間,又很容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松懈甚至空白。中外政治、經濟和文化觀念上的差異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沖擊很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模式、學生受教育的特殊環境、抵制西方文化殖民和加強國家安全意識等原因都充分說明,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
跨境辦學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顯著特點。學生在國外學習期間,更容易受西方思潮侵染,對傳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造成嚴重的影響。西方國家利用全球化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試圖實行文化殖民,削弱民族國家的影響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少數學生極易出現思想蛻化、崇洋媚外的傾向。西方強勢文化的侵襲,對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產生了沖擊,對國家意識、民族身份和傳統文化失去了認同感。西方文化的沖擊,使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進入新時期,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和政治的全球化趨勢,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了嚴重沖擊。部分地區一體化的趨勢,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國家意識;經濟發展與聯系的加強,也弱化了大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西方文化更是淡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觀,經濟社會轉型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造成了沖擊。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效應影響了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了由社會取向到自我取向的轉變,使大學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思想困惑。長期的和平環境也削弱了大學生的憂患意識,使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缺乏切實的體會。這些社會現象對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困難。
中外合作辦學由于實行跨境辦學的模式,使學生有出國學習的特殊經歷。學生在境外期間受到條件限制和環境影響,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銜接不順暢,甚至出現空白,也使教育失去了連續性。而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在國外學習生活的狀態及其思想狀況將直接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而這正是大學期間思想政治教育最關鍵的時期。如何有針對性地對特殊辦學模式的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利用國外復雜環境對學生進行具有實效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外合作辦學向傳統教育模式提出的新問題。
要在合作辦學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重歷史教育的比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方法上說,就是要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尤其是要加強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國家發展成就來鼓舞人;用愛國主義優良傳統來陶冶人。并充分利用和挖掘民族教育資源,培養學生樹立民族意識,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扎根于學生的內心深處,使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油然而生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做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方面,要摒棄傳統的灌輸方法,重在引導。要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拓展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充分發揮愛國主義基地的重要作用,挖掘環境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感染功能和熏陶功能。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知識和閱歷,并使學生從根本上提高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利用典型事例,以國內外大型事件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忱。并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搶占網絡陣地,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國內與國外、學校與家庭、社會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愛國主義教育的“合力”,使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中,促使學生自覺把愛國情感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要在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加強連續性。做好出國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并有針對性地加強在境外期間的愛國主義教育。強化國家安全意識教育,對學生進行歷代留學人員熱愛祖國感人事跡的教育,為學生樹立可借鑒的榜樣。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使學生自覺地對他國文化進行取舍,在承認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對西方思潮的不良影響進行解讀。通過對比教育,突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理論灌輸與實例教育相結合,利用國外復雜環境,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進而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有效補充形勢,其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經日益增強。這使得加強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我們要更新中外合作辦學的思想教育觀念,形成以培養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弘揚民族精神的意識、能力為重點的教育體系,將愛國主義思想植根于每個學生的內心深處。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以積極的態度抓住機遇,趨利避害,利用全球化提供的一切有利條件,激發中外合作辦學大學生的愛國熱忱,并使之轉化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1] 鄢姿.全球化時代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J].遼寧醫學院學報,2009(8):90.
[2] 李曉燕.試論加強和改進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J].經濟研究導刊,2009(14):260.
[3] 張偉.試析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途徑[J].科技論叢,2007(6):274.
[4] 肖莉.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措施[J].前沿,2007(6):81.
[5] 許春姝.新時期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問題和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4):169.
Research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 of Joint-education Programs with Foreign Schools
Xu Jie,Li Haoshu
(1.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150040;2.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150030)
Patriotism is the core of national spirit,and also the necessity of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to the students of joint-education programs with foreign schools,analyzes the causes which affect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offers the countermeasure.
joint-education programs with foreign schools,students,patriotism education
G641
A
1672-3805(2011)03-0058-02
2010-11-30
許婕(1970-),女,山東桓臺人,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