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程聯芳
(山西省黎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西 黎城 047600)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主要的戰略性糧食儲備品種。其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但就現階段來講,小麥生產面積卻呈逐年減少趨勢,而消費量卻呈逐年增長趨勢,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穩定小麥生產面積,提高小麥單產水平與種植效益,是確保小麥產業穩定發展的關鍵環節。
農業是一個弱質產業,受自然氣候條件影響較大。尤其是近年來,干旱、洪澇、低溫凍害、病蟲草害等自然災害頻發,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為此,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力度,農業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也明顯增強。但由于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以至于糧食生產因自然氣候因素等影響年度間變化較大。尤其在北方地區,作為糧食生產主要作物小麥受其影響尤為突出。就黎城縣來講,目前擁有漳南、漳北、勇進三大灌渠,加上小泉、小水、機井灌片,可控制灌溉面積約9 333.3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0%左右,可謂是水利大縣,但由于有渠無庫,加之上游來水路線長,部分灌渠渠系年久失修,導致水源滲漏嚴重,不但澆不上適時水,而且灌溉成本明顯加大,水利設施難以很好發揮抗旱作用。
進入新世紀以來,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加之各地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大批良田被用于城建、綠化、發展工業、發展設施農業及高價值的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等,種植小麥的基礎條件因良田的面積減少而不斷下降。此外,由于農家肥施用減少,土壤肥力亦明顯不足。據調查,當前農村以戶為主的家庭養殖業逐步弱化,而傳統堆漚集造農家肥的習慣也逐漸消失,單位面積農家肥使用量明顯不足,80%多的土地成為“衛生田”,加之機械化秸稈還田的普及率有限,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實現高產、穩產的土壤肥力基礎較差。
據調查,由于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及用工成本的增加,種植小麥物質投入及用工投入約需400元/667 m2左右,而正常年份,小麥平均單產水平250 kg/667 m2左右,按市場價2.4元/kg計算,產值僅 600元/667 m2,純收入僅 200元/667 m2左右,如遇自然災害,小麥單產則明顯下降,常常導致入不敷出。與玉米比較,生產成本在300元/667 m2左右,一般年份平均單產均在400 kg/667 m2以上,按市場價2元/kg計算,產值800元/667 m2以上,純收入500元/667 m2多,較小麥可增收300元/667 m2多。如果種植經濟作物,則效益更好,這也是導致小麥面積逐年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完善,農村青壯年勞力多數外出打工,而留守種田的多為老、弱、病、殘、婦人員,不但文化素質低,而且科學種田水平差,造成田間管理粗放,從而制約了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當前,相當一部分小麥加工企業生產工藝相對落后,加工品種單一,缺乏名牌產品,企業與市場、企業與生產之間難以進行有效對接,同時小麥生產優質優價政策落實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麥產業的健康發展。
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強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強化中低產田改造,同時要大力推廣機械化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合理輪作、節水灌溉等技術,不斷培肥土壤地力,建設遇旱能灌、遇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增強麥田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在我國北方地區,“伏秋連旱、冬前積溫不穩定、春季干旱、春季凍害、后期自然災害”是制約小麥高產、穩產的五大自然因素。而小麥又是一種需肥、需水較多的作物。為此,各地一要積極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基本農田,保障糧食生產能力;二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規劃,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堅持“麥走水路”原則,擴大水澆地小麥生產面積,提高小麥單產水平;三要積極探索和總結推廣糧經間套、復播等高產、高效立體種植模式,如麥田復播西紅柿或甘藍、玉米,小麥套種玉米復播大豆或油葵等,既解決了糧經爭地矛盾,又有效提高了土地及光、熱、水、氣等資源利用率,也是走出種麥效益低下困境,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農業部實施的糧棉高產創建活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穩步發展,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在小麥生產方面,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增加對農民的物化補貼、集成推廣優質小麥標準化生產技術、深入開展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優化了生產要素配置,集中展示了農業科技成果,有效提高了小麥生產科技含量,總結探索出不同地區行之有效的小麥高產創建經驗,并輻射帶動了各地小麥產業均衡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根本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迅猛發展。但進入新世紀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與完善,大批農民外出務工,農村一家一戶小而分散的種植模式,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并成為制約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瓶頸。在不改變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尊重農民土地流轉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土地經營承包權有序流轉,鼓勵成立農業合作社開展代耕、代種,從而將千家萬戶分散的土地,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集中起來,使分散的小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化的生產模式,這樣,一方面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證農民獲得穩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對于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保證小麥品質的穩定性,增強市場競爭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加快小麥產業化發展步伐,提高小麥生產的勞動效率和土地產出率重要舉措。
小麥加工龍頭企業是連接生產與市場的紐帶,是落實“訂單農業”的主力軍。大力扶持小麥加工龍頭企業,促進其進行設備與技術更新,改進生產工藝,提高加工能力,培育名牌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作用,有效帶動小麥生產基地建設,促進訂單農業發展,促進優質、優價政策落實,從而加快小麥產業化進程步伐,推動小麥產業穩步發展。
[1]余松烈主編.中國小麥栽培理論與實踐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2]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現代小麥生產技術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徐兆飛.山西小麥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