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勇 王 升 葉仁宏 李園暢 陳春英
(江蘇省鹽城農墾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射陽 224314)
在氮磷等營養元素滿足的條件下,開展鉀肥單因子試驗。進一步明確大麥經濟最佳經濟施鉀量,最高產量施鉀量,確定新洋農場大麥鉀肥臨界值,同時明確鉀肥對大麥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為大麥科學施用肥提供依據。
本次試驗的大麥品種為新洋農場主體品種之一,單二,土壤為壤性潮鹽土,有機質含量為19.7 g/kg,全氮含量為1.33 g/kg,堿解氮含量為114 mg/kg,速效磷含量為17.5 mg/kg,速效鉀含量為 95 mg/kg,緩效鉀 720 mg/kg,有效硫72.2 mg/kg,pH8.0。
試驗氮肥為尿素 (含N為46%);磷肥為過磷酸鈣 (含P2O5為12%);鉀肥為硫酸鉀 (含K2O為50%)。試驗過程中,不施用有機肥。
氮肥運籌為:基肥∶蘗肥∶穗肥比例為6.5∶1.5∶3。磷肥(P2O5)5 kg/667 m2作基肥一次施用。
試驗共設6個處理,見表1。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凈面積333.4 m2,試驗重復和小區間挖排水溝,溝寬30 cm,按區稱肥,基肥人工翻入耕層,追肥在雨前施入。人工拉線、按行稱種,行距25 cm,基本苗平均17.0萬/667 m2左右。

表1 大麥不同鉀肥用量試驗處理 kg/667 m2
試驗前用GPS定位儀測定試驗點的經緯度,并采集基礎土樣供室內化驗。收獲前各小區進行測產和考種,采集植株樣品室內風干。小區除去邊行效應,整區收獲脫粒,曬干揚凈并計產。植株樣品處理方法為:60℃烘干,粉碎過1 mm篩孔,用H2SO4-H2O2消化,蒸餾法測定全氮含量,釩鉬黃比色法測定全磷含量,火焰光度法測定全鉀含量。
水稻茬口,大麥播種時墑情好,平均氣溫較2009年、往年偏低約1℃,播后40 d無降雨,大麥出苗較慢,出苗情況不理想,基本苗預計18萬/667 m2,實際出苗17萬/667 m2左右,長勢較好。越冬期氣溫較2009年、往年低,光照充足,雨水少,大麥生長發育相對遲緩。2月初天氣回暖,在2月10~15日的倒春寒對大麥造成較大的危害,各處理的均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葉片凍死。返青拔節期氣溫較往年低、雨水較往年少,光照充足,拔節抽穗期推遲。抽穗成熟期溫度較往年高,雨水少旱情重,光照充足,干旱影響大麥抽穗、揚花,成穗數有所減少,植株高度下降,對生物產量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5月11日的強降雨對旱情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整個生育期光照充足,大麥根系發育良好,吸肥吸水能力相對較強,所以,2011年大麥產量比2010年偏高。
從2011年試驗區產量結果看來 (表2),增施不同用量的鉀肥有一定的增產效果,增施鉀肥5.0 kg/667 m2K2O(K2處理)以下產量逐步提高,比對照增產為4.4%和4.8%;當增施鉀肥超過肥5.0 kg/667 m2K2O(K2處理)時,增產量逐步減小,分別為2.2%、0.8%和0.1%;當增施鉀肥超過10 kg/667 m2K2O(K4處理)基本無增產效果,大麥鉀肥增施后增產幅度相對較小。經方差分析各施肥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區組間差異顯著,見表3。

表2 試驗各處理產量表現

表3 各處理產量方差分析
4.2.1 鉀肥系數的確定。鉀肥全部作為基肥施用,施后深翻入土,在施肥后10 d取耕層土樣測定土壤速效鉀含量,根據土壤速效鉀含量每增加1 mg/kg需要增施鉀肥 (K2O)公斤數,求得大麥鉀肥系數 (見表4)平均為0.255 1。

表4 土壤鉀肥系數
4.2.2 數學模型的建立。根據各處理產量與增施不同用量鉀肥后土壤速效鉀含量之間的關系,應用二次回歸方程擬合,建立如下二元二次方程:

其中y代表大麥產量,x代表鉀土壤速效鉀含量。最高產量土壤速效鉀含量為115 mg/kg,產量為446.0 kg/667 m2。大麥鉀肥臨界值為115 mg/kg,根據鉀肥系數求得最高產量的施鉀量為:5.1 kg/667 m2。見圖1。
根據效益與鉀肥施用量之間的關系,應用二次回歸方程擬合,建立如下二元二次方程:

其中y代表只去掉肥料成本的效益,x代表鉀肥用量。求得最佳經濟施鉀量為2.3 kg/667 m2,產量為441.9 kg/667 m2,效益為 859.6元/667 m2(其中2011年大麥按2.2元/kg計算,N按4.6元/kg計算,P2O5按5.3元/kg計算,K2O按5.6元/kg計算)。見圖2。
有效穗、千粒重均隨著鉀肥用量的增加出現先增后減的現象;高峰苗和分蘗率隨著鉀肥用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趨勢,鉀肥對大麥的其他性狀的影響不明顯(表5、表6)。

圖1 大麥鉀肥增產效應函數曲線圖

圖2 大麥鉀肥增效效應函數曲線圖

表5 各處理農藝性狀及產量結構

表6 各處理莖蘗動態及理論產量

表7 大麥養分含量測定結果及百公斤大麥需肥量
根據麥稈和籽粒N、P、K含量及大麥秸稈與籽粒的重量比測定結果,計算出各處理的百公斤大麥需 (吸)肥量列于表7。從表7可以看出,各處理籽粒對N、P的吸收均高于秸稈,而對K的吸收秸稈均高于籽粒。一定量的鉀肥的增加,促進氮、磷的吸收,使百公斤大麥吸氮量和吸磷量相對上升;但過量的鉀肥的施入反而影響氮、磷的吸收,使百公斤大麥吸氮量和吸磷量相對下降。
合理增施鉀肥,不同程度地促進大麥對氮、磷的吸收,促進氮的吸收,同時也帶來大麥籽粒蛋白質含量上升的現象,但蛋白質含量上升幅度很小,對大麥品質影響不是很大,本試驗六個處理(CK、K1、K2、K3、K4、K5)的籽粒蛋白質含量分別為:13.2、13.6、13.8、13.8、13.8、13.6%。
在生產管理條件一致和氮磷等肥料滿足條件下,在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9.7 g/kg,全氮含量為1.33 g/kg,堿解氮含量為114 mg/kg,速效磷含量為17.5 mg/kg,速效鉀含量為95 mg/kg(在本地區基本屬于中等肥力缺鉀田塊)的田塊,求得大麥最高產量施鉀量為5.1 kg/667 m2,產量為446.0 kg/667 m2。最佳經濟施鉀量為2.3 kg/667 m2,產量為441.9 kg/667 m2。同時求得大麥鉀肥系數為0.2551,大麥鉀肥臨界值為115 mg/kg。
根據以上參數可求得不同速效鉀含量的田塊適宜的鉀肥施用量,鉀肥用量(K2O kg/667 m2)=(115-田塊速效含量)×鉀肥系數。根據當時鉀肥價格的高低及保證大麥蛋白質含量在13%以下,適宜調低鉀肥用量 (下調30% ~50%)作為當季大麥的鉀肥適宜施用量。
另外,過量的鉀肥的施用,造成啤麥產量不同程度的下降,雖然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但也有這樣的趨勢,可能是過量鉀肥對作物其他營養元素的吸收有一定的影響,這一點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