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祥 蔡光澤 陳叢順
(四川省西昌學院,四川 西昌 615013)
西大麥2號系西昌學院大麥育種課題組通過雜交選育而成的飼料大麥新品種,經品系鑒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均表現出早熟、分蘗力強、優質、高產、抗病和抗倒伏力強,綜合性狀好的特點。該品種2009年通過四川省非主要作物品種審定,審定編號為川審麥2009013,適宜于涼山大麥種植區種植。
由于大麥產量高,生育期比小麥短15 d左右,是烤煙良好前作。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畜牧業的發展,涼山烤煙面積增加到7萬hm2,同時由于小麥品質差,抗病性弱,抗逆性不強,大麥逐漸取代小麥,對大麥的需求越來越大,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然而生產上大麥品種少,混雜退化現象嚴重,單產較低,抗逆性差,抗病力降低,尚不能滿足當地生產和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因而進行大麥新品種選育,對提高大麥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以及發展畜牧業,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尤其是涼山州的兩煙戰略的順利實施都具有重要意義。
親本鹽源大麥和馬龍紫芒麥系涼山州當地地方品種,川農90-18系冕寧縣推廣品種。西大麥2號是西昌學院通過以(鹽源大麥×馬龍紫芒麥)×川農90-18雜交培育出了大麥新品種西大麥2號。并根據育種目標采用系譜法,進行連續穗選,對抗性,產量、熟期等目標性狀進行穗選,穩定成系。2006年進行品系比較。2007至2008年參加在涼山飼料大麥不同生態區域試驗,2008年同時參加了涼山州生產試驗。
西大麥2號在2007至2008年涼山州大麥新品種區域試驗中產量變幅為9 098~9 248 kg/hm2,平均產量結果為9 180 kg/hm2,對照種川農90-18產量7 620 kg/hm2,比對照川農90-18增產20.5%,增產達極顯著水平,在5個試點上,均居第二位,增產點次100%。2008至2009年涼山州大麥新品種區域試驗中平均9 411 kg/hm2,比對照川農90-18增產20.6%,增產達極顯著水平,5個試點平均產量居第2位,增產點次100%。該品種在以上兩年區試中共計10個試驗點全部增產,增產點率達100%,平均產量9 285 kg/hm2,比對照川農 90-18產量 7 712 kg/hm2,平均增產573 kg/hm2,增幅20.4%。
2008至2009年涼山州大麥新品種生產試驗中,西大麥2號在五個參試點的產量變幅為8 832~9 201 kg/hm2,平均產量為 8 991 kg/hm2,較對照川農90-18的平均產量7 527 kg/hm2,增產1 464 kg/hm2,平均增幅19.4%。2009至2010年涼山州大麥新品種生產試驗中,西大麥2號在五個參試點的產量變幅為8 640~9 420 kg/hm2,平均產量為8 836 kg/hm2,較對照川農90-18的平均產量 7 638 kg/hm2,增產 1 198 kg/hm2,平均增幅15.7%。
西大麥2是春性中熟六棱大麥,全生育期149~165 d,比對照川農90-18早熟2 d。幼苗直立、葉色濃綠,葉乳白色,分蘗力強,成穗率高。植株緊湊,平均株高85 cm,莖綠色,彈性強,臘粉多。穗層整齊,落黃轉色好。穗圓柱形,長芒紫色,平均穗長6.6 cm,穗粒數63粒左右。穎殼白殼,穗頸半彎,護穎較寬。籽粒白色,卵園形,飽滿度好,平均千粒重36 g??谷~銹和條紋病能力較強。
蛋白質含量14.1%,比對照低11.9%;淀粉含量52.5%,比對照低0.19%;水分含量10.2%,比對照低1.92%。
1)適宜地區:適宜于涼山大麥種植區種植。
2)合理密植,開廂均勻撒播,根據土壤肥力和農家肥用量,適施底肥,看苗分期追肥。于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播種,播種量120~180 kg/hm2,主要采用撒播,基本苗210萬~255萬株/hm2。
3)施肥量:施足底肥和分蘗肥后期要控制施用量,以防倒伏。一般底肥施用有機肥15 t/hm2,用復合肥 600 kg/hm2(N∶P2O5∶K2O 為 10∶10∶10),苗肥尿素 225 kg/hm2,過磷酸鈣 375 kg/hm2,氯化鉀150 kg/hm2。
4)適時灌水:為了防止干旱,?;久纾瑸楹笃谏L發育打下良好基礎,灌漿期防止高溫逼熟;長勢旺的田塊拔節期適當控水,防止后期群體過大發生倒伏,影響產量和品質。應分別于播種后一周內,分蘗期、孕穗期和灌漿期澆灌4次。大水灌入,淹近墑面,全田潮濕,速灌速排,忌積水久淹。
5)適時防治病蟲害,并進行中耕除草。
6)適時收獲。在晴好天氣進行收獲,做到八成黃十成收,防止過早或過晚,籽粒曬至含水量在13%以下,防雨淋,保證安全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