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云 王沅江 黃飛毅 黃安平 覃事永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長沙·410125)
武陵山區綿延于湘、鄂、渝、黔四省市,包括47個縣,面積約10萬km2,其中近20個縣將茶葉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紅綠茶和名優茶出口基地[1]。武陵山區茶葉主產區位于北緯30°左右,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海拔在200~1200m,年均日照時數1240~1670h,年均氣溫15℃~18℃,年均活動積溫4500℃~5000℃,年均降水量1200~1500mm,相對濕度達到80%左右[2~3],土壤母質主要為砂巖、石灰巖,還包括古老的板巖、千枚巖、石英砂巖及砂頁巖[4]。而使武陵山區走上優質、高效、有武陵特色高新技術的茶葉產業化道路,必須有適合本土的病蟲害防控體系作為技術支撐,為此,作者在武陵山區做了一些先行的調查與防控探索。
調查地點選擇在湖北鶴峰、宣恩、恩施、五峰、宜都、赤壁、英山,湖南石門、保靖、桃源及澧縣等地。
2009~2010年夏、秋兩季,采用普查與重點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普查:調查害蟲發生種類、為害程度、分布區域,并查閱當地有關害蟲發生的文獻資料,以確定優勢種群和危害范圍,并了解相應的防控策略及其成效;重點調查:在晨露干后,采取5點取樣,茶行下鋪墊0.5m2大小的塑料布,采用振落法調查假眼小綠葉蟬、茶尺蠖等害蟲與蜘蛛等天敵的發生動態,并帶回室內,定期觀察害蟲的生活習性和發生規律。
采用“Z”字形5點取樣法,每點查5枝(每枝取芽下前5片葉),通過觀察記載各種病害的癥狀、發病率、嚴重度。
對于各類顯癥的病葉,樣品取回,按常規方法分離病原菌,即在病葉的病健交界處取2~3mm2組織塊,每病斑3~5塊置于培養皿中用70%的酒精消毒30~60s,然后用無菌水洗凈3~4次,經無菌吸水紙吸去多余水分,置于孟加拉紅瓊脂培養基上25℃培養,2d后檢查分離情況,并進一步純化,并取樣鏡檢病原形態、測孢子大小(每種菌測50個孢子),最后根據癥狀特征、病原形態,參照有關文獻,確定病害種類。
經調查,武陵山區茶樹主要病害有茶白星病、茶輪斑病(發生地:各調查點)2種,另外局部發生嚴重病害有茶藻斑?。òl生地:五峰、保靖等地)、茶云紋葉枯病(發生地:赤壁、保靖)、茶網餅?。òl生地:保靖)、茶枝梢黑點病(發生地:各調查點)、茶餅?。òl生地:恩施)、茶炭疽?。òl生地:石門、宜都)和茶圓赤星?。òl生地:桃源);武陵山區發生較多的茶樹害蟲有9種,按為害面積大小和為害程度的重輕排列,依次為假眼小綠葉蟬、茶尺蠖、黑刺粉虱、茶橙癭螨、茶蚜、茶小卷葉蛾(發生地:各調查點)、茶毛蟲(發生地:五峰)、茶蓑蛾(發生地:宣恩)、黑毒蛾(發生地:恩施)、眼紋廣翅蠟蟬、柿廣翅蠟蟬(發生地:保靖)。
調查結果顯示以下三條規律,一是高山茶白星病主要發生在400m海拔以上的山區,一旦發生,則嫩葉、老葉上都是斑點,不管高山還是平地茶園,修剪茶園都易感染云紋葉枯病,老齡茶園則普遍發生茶樹膏藥病,而枝梢黑點病在各地幾乎都有發生。二是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在武陵山區發生面積最廣,為害最大,但以平地居多,而幼齡茶園,蝽蟓發生種類多,為害明顯。三是黑毒蛾爆發地區有20%~30%的寄生菌存在,茶蓑蛾寄生蜂寄生率高達50%~80%。蟲害種類多的茶園,其天敵數量相對也較多,而且一般武陵山區害蟲發生高峰期在6月、9月,而天敵往往是在7月、10月達到發生高峰期。
5月、9月是該病的發生高峰期,在湖北西部、石門東山峰該病年年發生,而且發生普遍,發病率38%~92.33%,病害程度3~5級。
2009年9~10月在湖北西部大面積發生,發病率12%左右,有些茶園發病率達100%,病害程度達3~4級。一般在9~10月發病較重,是當地茶樹的主要病害,在高溫高濕、茶葉有傷口和管理不善的茶園發病偏重。
假眼小綠葉蟬在武陵茶區一年中的消長表現為典型的雙峰型,第1峰自6月上旬起至7月下旬止,蟲量以6月份最為集中,40~80頭/m2;第2峰出現在8月上、中旬至10月中旬,30~60頭/m2,蟲量以9月份較多。
茶尺蠖在武陵山區茶園一年發生6~7代,發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和9月,40~60頭/m2,發生嚴重時,可達 500~600 頭/m2,清晨、黃昏取食最盛,受驚動后可吐絲下垂。一般陰雨連綿的氣候對該蟲發生有利,相對濕度在80%~90%時有利卵的孵化。
茶樹病蟲害的防控方法有4種:一是減少病蟲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天敵的種類和數量;二是改變環境條件,使其不利于病蟲、而有利于天敵的生長發育和繁殖;三是提高茶樹對病蟲害的抗性;四是直接殺死病蟲。如譚濟才[5]從以上四點出發,把病蟲害與茶樹、茶園環境視為一個整體,于1988~1991年對東山峰茶場病蟲害進行病蟲害綜合治理,從而使得東山峰茶葉被審定為“綠色食品”,本文通過對武陵山區茶園自然條件、茶樹生長狀況、病蟲害發生特點進行綜合調查,并結合植保管理的有效措施,提出以下4點防控策略的建議。
在武陵山區的茶園面積日益增多的趨勢下,引種需嚴格執行植物檢疫制度,并對引入的苗木進行追蹤觀察,以防引進新的茶園病蟲害。
茶樹品種間抗病、抗蟲性差異較大,據研究報道,茶多酚含量高,葉片厚且硬的品種如桃源大葉、櫧葉齊等對茶白星病、茶炭疽病有較強的抗性,而大葉種以及葉片厚、柔軟多汁易感染茶餅病如福鼎大白茶,則不宜在高山茶區大范圍推廣。
茶園中施用有機肥,腐熟的農家肥、菜籽餅等有機肥,并適當補充磷、鉀肥,改善茶樹營養條件,提高茶樹抗病蟲能力,并加速茶樹生長而避開某些病蟲的為害,同時施基肥破壞了土層中如茶尺蠖、茶刺蛾蟲蛹的生存環境,降低來年發生的基數。
武陵山區采用深耕可使病蟲受到機械損傷或暴曬致死,而勤除雜草除掉了一些害蟲如假眼小綠葉蟬的遷徙之處,以減輕對茶樹的為害,對山區茶園防控小綠葉蟬非常有效。
在采茶季節要及時分批多次采摘,對有蟲芽葉要注意重采、強采,減輕蚜蟲、小綠葉蟬、茶細蛾、茶跗線螨、茶橙癭螨、茶麗紋象甲等的危害,在鄂西鶴峰茶區常年采制綠茶,不僅減少病蟲的食物源,其營養條件也被惡化,因而病蟲調查危害相對較輕。
通過輕修剪、重修剪等,不僅可以恢復和增強樹勢,還可剪去一些茶樹上不同程度的病蟲,在表層采摘面上的茶白星病、茶餅病、茶輪斑病、茶圓赤星病、蚜蟲、假眼小綠葉蟬等,在中、下層的成熟葉片上的茶長白蚧、茶藻斑病、茶云紋葉枯病等。同時也能改變茶園小氣候,尤其是對黑刺粉虱和煙煤病的防控很有效。如2010年湖南少數縣茶園夏季茶毛蟲爆發,長沙縣采取茶毛蟲第二代高發時期茶園深修剪,控制了茶園中茶毛蟲的發生基數。而每年茶白星病發生嚴重的石門白云山茶園于2009年5月進行深修剪處理,2010年10月調查發現:處理區茶樹茶白星病病癥顯示為零。
茶園天敵資源非常豐富,是維護茶園生態平衡的一種強有力的長久控制力量。武陵山區天敵資源豐富,蜘蛛、寄生蜂、草蛉、螳螂等,天敵發生往往滯后于害蟲發生高峰之后15天左右,因此,需嚴格控制天敵發生高峰農藥的噴施,并通過夏、冬季在茶樹行間鋪草,給天敵創造良好的棲息、繁殖場所;其次人工摘除的害蟲卵塊、蟲苞、護囊等均有不少天敵寄生,宜分別放入寄生蜂保護器內或堆放在適當地方,待寄生蜂、寄生蠅類天敵羽化飛回茶園后再集中處理,對于茶園修剪、臺刈下來的茶樹枝葉中的天敵,待其飛回茶園后再處理茶葉枯枝;引進一些適宜的天敵:如寄生蜂、瓢蟲等捕殺天牛幼蟲、蚜蟲,還可選擇在茶園害蟲高發期放雞入園。
利用害蟲的趨化性或趨光性,誘殺成蟲,如使用假眼小綠葉蟬信息素及茶毛蟲與茶尺蠖性誘劑、殺蟲燈及人工摘卵、捕殺幼蟲、摘除病葉等,目前,色板在茶園中應用普遍,在湖北、湘西保靖、古丈等地也正被逐步推廣,成效明顯。
設置茶樹病蟲害測報點,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加強測報,為茶園科學用藥提供依據。在應用農藥防控時,提倡使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選擇性強的農藥,如Bt、印楝素、苦參堿和吡蟲啉、二氯苯醚菊酯等,同時改進施藥方法,嚴格控制用藥次數和用量,應用0.7mm孔徑噴嘴的噴霧器減少農藥殘留,并嚴格掌握安全間隔期。
1 彭福元.武陵山區宜茶的農業地質背景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06,(3):55~56.
2 陳曉陽.北緯30°優質茶葉產區帶[J].國土資源導刊,2005,2(3):56~57.
3 熊嘉,彭繼光.發展武陵山區大茶業的思考[J].茶葉通訊,2005,32(2):1~18.
4 童潛明,張建新.湖南農業地質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5 譚濟才,鄧欣,覃遵領等.國營東山峰農場無公害茶園配套生產技術研究[J].湖南農學院學報,1991(17):60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