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燕
(阜陽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安徽 阜陽236000)
論就業歧視的法律規制
鄭春燕
(阜陽師范學院 政法學院,安徽 阜陽236000)
最近幾年來,我國的就業歧視現象愈演愈烈,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行為嚴重侵害了廣大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用法律來規制就業中的歧視行為是最根本的途徑。本文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法律規制的原則,探討了就業歧視法律規制的具體措施,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
就業歧視;法律規制;措施
就業歧視是一個有世界性的問題。就業歧視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而且也違背了我國《憲法》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精神。在當前就業歧視現象愈演愈烈的情形下,禁止就業歧視已迫在眉睫。然而消除就業歧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需要用人單位和公民個人的共同努力來實現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更需要國家通過加強立法規制就業歧視,這能徹底消除就業歧視,讓勞動者的就業平等權落到實處。
在現實的生活中,那些殘疾人、患有受歧視的疾病者以及廣大的農民工是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因而他們往往也是人們最歧視的群體。公民首先必須要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因為這是他們實現就業權的基礎,然而一個不健康的身體再加上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的歧視就必然會直接危及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對于對這類弱勢群體,應當由政府對他們進行組織培訓,幫助他們介紹安排就業或者為他們提供相關法律援助,保障他們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從而有效地維護社會的公平與公正。
就業歧視在社會中具有普遍性,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存在著就業歧視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通過不斷的加強關于就業歧視這方面的立法工作以及建立專門的反就業歧視機構來保障勞動者就業平等權的實現。在我國,關于就業歧視的訴訟很少。這不僅和公民的法律維權意識有關,法律制度的空乏也是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歧視問題,我國也應該依法加強在就業歧視領域內的法律規制,補缺法律制度在這方面的空乏,并且設立專門機構來保障就業平等權的實現。
在當前就業歧視現象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有些地方的政府卻在帶頭搞歧視,這極大破壞了政府在公民心中的形象。我們的政府應當是對公民負責任、保障公民實現其權利的政府。而且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將促進勞動者實現順利就業規定為政府的責任與義務。因此,政府應當在保障勞動者實現其平等就業權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履行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我國各類的社會保障機構有能力而且也應當積極配合政府去解決勞動者的就業歧視問題。
我們認為對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行為,應當采用“雙罰制”。首先,由主管部門對是否屬于就業歧視現象進行鑒定并依此作出是否進行處罰的決定;其次,可以由被歧視者提出損害賠償的方法,此類賠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勞動者因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而受到的財產損害賠償,二是因勞動者的人身權受到侵害的精神損害賠償。這樣,我們就可以打破用人單位在就業歧視領域中的“零成本”,懲罰了用人單位的歧視行為。這既有利于凈化社會的就業環境、提高用人單位在招聘勞動者中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也有利于構建穩定、和諧的勞動法律關系。
立法的健全和完善是反對就業歧視的前提和基礎,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來加強對就業歧視立法的健全與完善。
這也是解決就業歧視之根本方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廢除相關法律中的不合理規定。有些地方政府注重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而忽視了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出臺了許多影響勞動者能夠平等就業的歧視性法規、規章和決定。我們的法制部門應當嚴格把關,不允許含有不合理的就業歧視規章制度通過。對于已有的、與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精神相違背的就業歧視性規定,一定要有條不紊、毫不保留的消除這些不合理的規定。另外,我國《勞動法》中的關于禁止就業歧視的條款是沒有具體列舉出來的,建議對其應當從原來的封閉式列舉改為開放式列舉,增加法律的透明度,從而讓受害者對法條能夠一目了然,明確自己的權益,從而更加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
第二,加強執法以及司法力度,使法律更具有現實的可適用性。應對專門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以及弱勢群體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不斷完善,使這些法律法規更加透明化、具體化。同時行政機關要加強行政執法力度,司法機關在對于就業歧視案件中要嚴格司法,公正司法,對于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行為不僅要加大處罰力度,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實處,讓用人單位或者雇主會因他們的就業歧視行為而給受害者帶來的損害付出更多的成本。
第三,制定一部特別法,用以專門規制就業歧視,從而使就業歧視得到更加充分的規制。我國的立法機關應當以我國《憲法》之公民基本權利之保障為原則,以現行的我國《勞動法》為參考,以社會之常見就業歧視之現象為背景,同時吸收國外關于禁止就業歧視的成功經驗,并結合當前我國的具體實情,盡快制定出一部能夠專門保障勞動者實現其平等就業的禁止就業歧視的法律,從而讓勞動者在反對就業歧視的過程中有了一個更加可靠而準確的法律武器。
第四,擴大反就業歧視法的適用范圍,我們可以將用人單位提出的那些與職業自身需求無關的要求視為就業歧視行為。比如說,我們可以把用人單位在戶籍、身份、性別、年齡、容貌、身高等方面的對勞動者提出的要求可以看成是就業歧視,并把它納入到法律的調整范圍內,以概括或者列舉的方式進行填補。當然,我們也允許有關用人單位有其自身的例外規定。但是對于這種例外規定,我們必須要求它符合現階段我國的具體國情,而不能讓用人單位憑借其主觀隨意捏造這種例外規定。概括地說,對人單位關于就業歧視的例外規定必須有其合理性。具體來講:首先,這種例外規定必須是合理的,必須根據其職業本身之具體要求;其次,例外規定必須是客觀的,無法回避的,而不是用人單位主觀臆造的;第三,例外規定必須為實現一個合法性法益。對于用人單位基于以上合理理由的例外規定,是可以接受的,不在就業歧視適用范圍之內。
現階段,我國是通過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來實現勞動者的就業管理。雖然它們在職責分工上具體明確,但是單單依靠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來完成,各項工作將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落到實處,整個環節缺乏法律的維護與救濟。因此,為了使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有法律這個強大的后盾作為保障,我們建議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勞動者的各類就業歧視問題的投訴。具體表現為:首先,規定那些在就業中受到歧視的勞動者應當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投訴,向他們申請,請求他們進行處理。其次,當勞動者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在一定期限內再向法院提起訴訟。等到我國有關就業歧視之相關法律成熟以后,再在政府中建立一個專門的規制就業歧視之機構,專門解決就業歧視的認定和解決問題,實現司法資源的優化,也有利于更加及時、有效地保障勞動者特別是普通勞動者的勞動權,解決我國當前的就業問題。
政府在很多時候作為法律的補充,當法律不夠健全時,政府就必須充分的履行其職責,盡可能的對法律之漏洞進行補充。首先,政府必須加強執法力度,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做好禁止就業歧視的宣傳工作,提高勞動者的法律意識。其次,政府應該在不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情形下制定符合本地區的行政法規和規章,讓用人單位意識到他們就業歧視行為應當付出的代價,積極地創造一個有利于平等就業的社會環境。最后,當勞動者在受到就業歧視后,政府應當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救濟措施。依當前的就業形勢來看,政府應當發揮好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和職責:
第一,制定相關的特殊規定,用以特別保護社會上的弱勢勞動者群體。制定這些政策和措施,是為了讓弱勢群體在社會中所提供的機遇都能夠得到有效地參與。政府應該加大投入,規范弱勢群體培訓制度,使他們學到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
第二,積極開展相關普法活動,加強普法宣傳,特別是在相關勞動群體之中宣傳有關就業歧視之法規,提高普通勞動者的法律維權意識。政府應該通過這些途徑進行宣傳和教育,使勞動者了解就業歧視中的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認識到就業歧視所嚴重侵害了他們的合法權利以及國家禁止就業歧視的相關規定,從而提高那些受到歧視勞動者的法律維權意識。
用人單位基于某些特定的工作崗位對勞動者有特別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勞動者進行差別對待,這也是法律賦予用人單位一定用人自主權的體現。但是,用人單位用人自主權的行使,不應該侵害公民的勞動權和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為了明確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法律應該對用人自主權作出確定的規定。在此,我們必須要求用人單位所設立的那些對于勞動者資格的限制必須要與工作的特性有必要的關聯性。用人單位可以根據工作的特性、需求以及勞動者的實際工作能力等相關因素對應聘者進行篩選和評價,這些都在用人自主權的范圍之內。否則,便是構成就業歧視。用人單位有就業歧視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因而他們就必須為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必須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要為其就業歧視的行為負法律責任。只要用人單位一旦具備了就業歧視的構成要件,就必須對其給予制裁與懲罰,打破用人單位在就業歧視領域中的“零成本”,對被歧視者的損失進行相應的賠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就業歧視行為,樹立良好的用人風氣。
筆者認為我國應該通過勞動仲裁委員會受理有關勞動者的就業歧視之糾紛,這就需要建立有關禁止就業歧視的仲裁制度,為解決就業歧視之問題提供明確的指引。那么,究竟該制定怎樣的司法仲裁制度和程序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具體設制,首先,我們必須從立法上明確就業歧視可以而且應當按照勞動爭議之程序提起仲裁或訴訟,由勞動仲裁委員會受理和解決勞動者的就業歧視之問題。同時,由于普通勞動者在應聘時,與用人單位相比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為了更加充分的保護勞動者之權益,應該實行舉證責任倒置,通過舉證責任的倒置,平衡雙方的權利義務,實現對勞動者的保護。其次,在立法中規定建立專門的消除就業歧視的救濟機構和監督機構,使其成為法定的訴訟外的救濟機構,這同時也是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解決就業歧視問題的效率,從而更好的保障勞動者平等就業權的實現。
[1]吳宏玲.就業歧視的成因及法律規制研究[J].北方經濟,2010,(7).
[2]胡擁軍.論大學生就業歧視的法律規制[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鄭春燕(1977-),女,碩士,阜陽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經濟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