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遠
(黑龍江龍煤集團雙鴨山分公司雙陽煤礦, 黑龍江雙鴨山市 155137)
松軟巖層中光爆錨噴支護的應用研究
張志遠
(黑龍江龍煤集團雙鴨山分公司雙陽煤礦, 黑龍江雙鴨山市 155137)
通過對松軟巖層中光爆錨噴支護作用機理的分析,提出采用光爆錨噴支護技術對軟巖巷道進行支護,控制了巷道的變形和底膨,解決了巷道支護的難題。
松軟巖層;光爆錨噴;巷道支護
光面爆破的巷道穩定性和不規則的普通炮掘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松軟巖層中實施光面爆破能夠積極保護圍巖的強度和整體性,提高圍巖的穩定性。雙陽煤礦的實踐證明,軟巖中光爆,二圈眼也要輪尺定位并預留光面層,以提高光面爆破的效果。
為抵抗圍巖的變形壓力,發揮圍巖承載作用和錨噴支護的抗壓能力,雙陽礦開挖巷道實踐表明,由于側壓較大,直墻半圓拱、直墻和噴層將受到彎曲作用,在拉應力作用下墻部首先移動,而后起拱線和肩窩部位受剪切破壞后導致拱頂開裂,因此松軟巖層特別是側壓大、底鼓嚴重的巷道,斷面形狀應采用圓形、橢圓形及馬蹄形斷面為好。
松軟巖層錨噴支護應以錨為主,以噴為輔,而且要求做到先臨噴(封閉)后錨(加固)后復噴,并錨噴緊跟迎頭的作業方式,將錨噴結合成一支護整體。
(1)在松軟巖體中,不但圍巖對支架產生較大的變形壓力,且當巷道高度大于寬度時,往往兩幫的變形壓力表現的更突出。因此,錨桿不僅要錨護頂板,更不可忽視兩幫及基腳。在軟弱圍巖中,為了提高錨桿的錨固力,只靠端頭錨固是不夠的,應配注砂漿,注滿注實,提高圍巖的自身強度,以有效的控制松散區的擴散。從雙陽礦實踐來看,錨桿長度應取1.8~2.2 m 為宜,一般巷道斷面差異不大,可近似取巷寬的1/2。在特殊工程條件和大峒室交岔點,應適當加長錨桿(3.0~5.0 m),其間排距應盡量縮小,一般為500~700 cm。錨桿的角度在軟巖中尤為重要,不僅從巖面上能保證與巖石盡量垂直,且錨桿安裝在巖體里的角度也要一樣垂直,解決上述幾個問題錨桿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
(2)根據變形壓力與支護剛度間的關系,為使軟弱巖體中的錨噴支護具有一定柔性,噴混凝土應分次進行,不宜一次噴夠全厚。第一次初噴30~50 mm,使噴上的混凝土薄殼結構具有一定的柔性,以適應圍巖一定位移;第二次噴射經驗為間隔10~15 d,其厚度均為100~150 mm,松軟膨脹,構造帶巖體不宜噴素混凝土,應采用盤網與噴混凝土錨索聯合支護。
由于松軟膨脹性巖層具有吸水膨脹、風化、松解、降低強度等特點,因此在施工中如何保持巖面的自然含水率和自然強度是很重要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巷道掘進后立即支護。
松軟圍巖巖體的內聚力很小,巷道允許短時間臨空的長度是極其有限的。從掘進到臨時支架,到拆除、立模、扎筋、澆灌,再到壁后充填需幾天才能完成,巖石揭露受風化、潮解等因素影響,常因支護遲緩影響而發生巖石松動或塌落,而掘進后立即進行錨噴支護能抑制圍巖的松動變形,改變圍巖的應力狀態。這可以從摩爾圓理論來說明,噴混凝土封閉圍巖,充填裂隙與圍巖緊密結合,在圍巖應力還末重新分布的條件下,即提高了巖體的黏聚力與內摩擦角,使全路線上移同時噴混凝土對圍巖產生徑向抗力,且在錨桿作用下逐漸增大,使摩爾圓右移,這就保證了圍巖的穩定,也是優于其它支護的特點。
徑向抗力的增大充分體現了錨噴支護提高圍巖的自承能力,無數工程實踐證明了錨噴支護的及時性是很重要的。雙陽風井相鄰平行兩巷施工,一條巷道錨噴及時,支護巷道良好,掘進速度快,而另一條巷道只錨拱頂部分錨桿,兩肩以下只噴薄層混凝土,時間拖長,造成兩側來壓、疏動、幫部脫落、頂板下沉以至冒落,冒落高達5 m造成很大損失。
松軟圍巖具有很大的膨脹變形作用,盡管采取了不同參數不同形式的聯合支護,但如果對底板不加任何約束,任其自由膨脹,同樣會引起錨噴支護的嚴重問題。從雙陽三采區車場過F5斷層一段,采用了長短錨桿、噴、錨、網聯合支護,噴層厚度達150~200 mm。當時檢查和觀測這巷道是合標準的,但由于未對底板做任何處理,臨時水溝水排不出去,故2月后顯現底鼓、兩幫位移,最大達150~300 mm,由底向上噴層開裂日益加劇,局部脫落,教訓很深刻。
由此可見,對于具有明顯底鼓膨脹性的巖體必須采取封閉結構,處理底鼓方法要與錨噴支護結構結合起來,一是澆注鋼筋混凝土底拱,但此鋼筋必須與墻部鋼筋聯結成一整體;二是打地錨,噴10~20 mm混凝土封閉。
松軟巖層錨噴支護除底板要及時處理外,也要及時排出工作面積水。
在施工過程和施工后,采用不同的儀器、元件對圍巖支護結構的狀況進行觀測和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包括巷道位移、圍巖對各種支護的壓力顯現,噴層受力、應變,錨桿受力等,從而掌握松軟巖層在不同地質和生產技術條件下,巷道礦山壓力顯現的基本規律,根據這些規律,選定巷道位置和合理的支護形式,以減少設計和施工的盲目性。
[1] 柏建彪,王襄禹,賈明魁,等.深部軟巖巷道支護原理及應用[J].巖土工程學報,2008,30(5):632 -635.
[2] 李永友,李樹清.深部軟巖巷道錨注聯合支護圍巖承載機理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8,23(1):10 -14.
[3] 許松超,于泰鵬.煤礦巖巷錨噴支護技術改進[J].中州煤炭,2010,(1).
[4] 徐永圻.煤礦采礦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5] 鄭永學.礦山巖體力學[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8.
[6] 馬安禧,于綬章,周康年,等.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 張 農.巷道滯后注漿圍巖控制理論與實踐[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2010-12-16)
張志遠(1975-),男,黑龍江雙鴨山人,工程師,一直從事采礦工程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