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國有產權交易60問(之一)
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產權包括物權、股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是包含財產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經營權、收益權以及處置權的一組權利。
在市場經濟中,產權的基本屬性主要有:
(1)排他性。“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是產權排他性的典型詮譯。產權的排他性包含著兩方面內容:首先是要明確所有者主體,即明確資產歸誰所有、歸誰使用等問題;其次是要明確所有者客體,即明確歸某個所有者占有、使用和支配的是哪些產權和哪些權利。
(2)獨立性。只要產權關系一確立,產權主體就可以在合法的范圍內自主地行使對產權的各項權利,謀求資產收益最大化,而不受同一產權上其他產權主體的隨意干擾。
(3)可交易性。產權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的轉手和讓渡。 “四權”(即占有、使用、收益與處分)既可以整體交易,其中的任何一項或任意幾項的組合也可以交易。產權交易性促使資源從低生產力所有者向高生產力所有者轉移,為提高產權效率創造了條件。
(4)可分性。在市場經濟中,單一的財產所有權可收分離開來,并且可以落戶在不同的產權主體手中。比如說某單位建有一個寫字樓,這個樓的所有權是他的,但是他可以在保留所有權的前提下,將這個樓的使用權出讓給承租人。
(5)收益性。產權的收益性是指產權所有者憑自己對財產的所有、使用而獲取收益的權利,是產權所有者謀取自身利益,實現資產增值的主要手段。失去了收益性,所有權就沒有了任何經濟意義。
(6)法律性。產權的確定必須以國家法律為前提,產權主體行使其職能,產權客體發揮作用,都必須在國家有關法律的監督和保護下進行。可以說,如果沒有法律的保障,產權的其他特性也將不復存在。
(7)價格不確定性。由于不同的投資人有著不同的投資偏好,有著各自不同的實際情況,他們對同一份產權有著不同的預期,因此同一份產權對于不同的投資人來說有著不同的價值判斷。
產權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基本功能:
(1)界區功能。財產所有權一經確立就包含所有者對自己和對社會的義務,從而也就界定了它參與商品生產和交換的能力。
(2)激勵功能。產權主體運用產權來追求自身利益時,產權的持久性會使產權主體更多地追求長遠利益,同時也導致整個社會的利益最大化。
(3)約束功能。產權的約束功能要求產權主體接受公司制度約束、股東約束、法律約束、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約束、經營者人才市場約束,促使他們竭盡全力搞好經營,自覺維護企業和股東的利益,正當行使自己的權利。
(4)配置功能。流動是產權本質的需求。產權的配置功能使原始產權主體和派生產權主體增加了更大的相互選擇的自由,有利于優化配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社會經濟效率。產權主要法律特征有哪些?
產權制度是關于產權界定、運營、保護等體制安排和法律規定的總稱。現代產權制度則是與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權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1)歸屬清晰。各類財產權的具體所有者明確并為相關法律法規所認定;
(2)權責明確。產權具體實現過程中各相關主體權利到位、責任落實;
(3)保護嚴格。保護產權的法律制度系統、完備,各種性質、各種形式的產權一律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
(4)流轉順暢。各類產權以謀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依法在市場上自由流動、有效運營。
簡單的說,產權交易是指產權所有者將其擁有的產權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及相關權利作為商品進行買賣的經濟活動。
舉一個案例,可以形象地說清交易的四重概念。某人出資興辦了一家企業,他就有了這家企業的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及相關權利(如商標權、專利權)。如果他把整個企業賣了,這就是賣了這家企業的所有權;如果他把這個企業有償轉讓給別人經營了,這就是賣了這家企業的經營權;如果他把這個企業收益權有償轉讓給別人,這就是賣了這家企業的收益權;如果他把這個商標權或專利權賣了,這就是賣了這家企業的相關權利。但實際上,企業組織形式并不都是這樣簡單,所以產權交易也不會像我們闡述的這樣簡單。
西方國家的所謂企業并購其實就是我國的產權交易。產權交易最早產生于19世紀末,僅美國1899年就有1028個企業被并購,交易金額達22.4億美元。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后,跨國并購逐漸出現并迅速增加,并購浪潮接連不斷。21世紀以來,全球合并紀錄更是不斷刷新, 2000年全球合并交易金額達1.14萬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68%,其中美國合并交易金額達5780億美元,上升64%,最著名的是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公司的合并,交易金額達1600億美元;歐洲,2000年合并交易額為3414億美元,合并數目為3714宗,比1999年增長45%。規模較大的合并案有德意志銀行以290億美元收購德累斯頓銀行。2005年全球并購交易金額上升到2.9萬億元。2006年全球并購交易金額高達3.6萬億元。
產權交易機構,是指以從事產權交易活動為主要內容,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法人機構。在組織形式上,產權交易機構有采用事業法人制,也有采用公司制。
狹義的產權交易市場是指各類產權交易的場所。廣義的產權交易市場是指交換產權的場所、領域和交換關系的總和。產權市場不但包括產權交易機構本身,還包括了圍繞產權交易機構建立起來的市場服務平臺、交易服務網絡、中介服務體系以及與之相關的交換關系和法規體系。
產權市場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資本市場的投資、資源配置和定價三大功能。同時,產權市場又具有信息積聚與輻射功能,價格發掘功能、制度規范功能、中介服務功能。具體是:
(1)信息積聚與輻射功能。信息積聚和輻射是產權市場最基本的功能。產權交易機構將產權轉讓或收購的信息在積聚起來,又通過現代網絡技術輻射到全國乃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使市場突破有形邊界,大大提高交易配對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2)價格發現功能。產權市場在充分發現投資人的基礎上,積極引入了拍賣、招投標和網絡競價等競價交易方式,使產權在有效競價中充分發現價格。
(3)制度規范功能。產權市場建立了規范的交易程序和服務規則,嚴格履行產權審核登記、掛牌公告、成交簽約、資金結算、鑒證交割、檔案管理等法定程序,規范產權交易行為,杜絕暗箱操作和商業賄賂,依法維護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使各類產權在健全的制度下有序流轉。
(4)中介服務功能。產權市場中包括審計機構、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產權經紀機構、拍賣機構、招投標機構等一大批專業化的中介服務機構,對產權轉讓提供咨詢、策劃、審計、評估、交易撮合等全程服務,幫助交易雙方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中有序交易。
我國產權市場的交易品種主要包括:
(1)經營性國有集體企業物權、股權、債權、知識產權;
(2)行政事業單位物權、股權、債權、知識產權;
(3)金融類企業物權、股權、債權、知識產權;
(4)其他各類性質企業物權、股權、債權、知識產權;
(5)政府特許經營權、采礦權等政府共公資源;
(6)林業產權;
(7)環境產權;
(8)文化產權;
(9)不良資產;
(10)農村土地經營權等。
關于企業國有產權,《企業國有資產法》表述為“國家對企業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頒發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表述為“國家對企業以各種形式投入形成的權益、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各種投資所形成的應享有的權益,以及依法認定為國家所有的其他權益。”財政部《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表述為“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授權投資主體對金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
企業國有產權包括非上市企業國有產權和上市企業國有產權。
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是指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主體在履行相關決策和批準程序后,通過省級以上國資監管機構選擇確定的產權交易機構發布產權轉讓信息,廣泛征集受讓方,實現企業國有產權公開轉讓的制度。
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最早是2002年1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會提出的:“2002年,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實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招標拍賣、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產權交易進入市場等四項制度。”2003年至2009年,歷屆中紀委全會一直要求貫徹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
2004年2月1日開始實施的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3號令)以及以后出臺的配套文件,形成了比較健全的內部決策、行為批準、評估定價、公開掛牌、公平征集意向受讓人、科學選擇交易方式、場內簽約、資金結算、交易機構簽發交易憑證以及對違規交易檢查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制度。
企業國有產權為什么要進場交易?這是因為,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往往會涉及到企業債務處理、職工安置以及轉讓價格確定等諸多問題,在目前國有企業事實上的多級委托代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又尚未真正形成的情況下,存在少數經營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權力,通過暗箱操作,侵害國家、職工以及債權人的利益的情況。因此,必須通過市場公開轉讓信息,按照規范化、程序化的制度,進行公開交易、陽光交易。我國推行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權資源有效配置、從源頭上治理腐敗、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選擇。
進場交易要進的是哪個“場”?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者隸屬關系的限制。”《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規定,“非上市企業國有產權的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省級以上(含省級,)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者隸屬關系的限制。”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規定,國有產權進場交易,要進的是省級(計劃單列市)以上國資監管部門選擇確定的產權交易機構這個“場”進行交易。具體說來:
(1)中央企業國有產權必須進入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選擇確定的產權交易機構交易;
(2)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企業國有產權必須進入省級國資監管部門選擇確定交易機構交易;
根據國家和有關部委的規定,進場交易的國有產權,包括四大類:
第一類是《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經營性企業國有產權;
第二類是《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規定的金融類企業國有產權;
第三類是《中央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中央級事業單位出售、出讓、轉讓的國有資產。地方各級事業單位出售、出讓、轉讓的國有資產;
第四類是財政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修訂)》規定的國務院批準的債轉股項目股權資產及評估價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其他非上市公司股權資產。
一些省市還規定,國有企業涉訟資產,國有企業債權、國有企業知識產權、國有企業實物資產、國有企業增資擴股、國有企業待核銷的不良資產、國有礦業資產、國有林業資產、、集體企業資產,也要進入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