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林
輸血是臨床各科搶救和治療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輸血科則是提供血液,保障用血的重要部門。輸血科工作人員在與各類患者血液密切接觸的過程中,各種病原微生物是導致輸血科生物安全的最大隱患。國家先后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1-2],對輸血科生物安全管理納入法制階段。認識和了解輸血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其重要性,加大對輸血科生物安全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醫務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是當務之急。
大多數三級醫院輸血科設立時間不長,絕大部分二級醫院或部分三級醫院由于歷史原因,未獨立設置輸血科,仍由血庫代之,并由檢驗科代管;按照衛生部“醫療機槍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的要求,大多輸血科都不能滿足二級實驗室要求。具體表現:
大多數輸血科科室用房面積過小,功能分區不清。符有暢等報導海南16家二級和三級醫院輸血科和血庫,用房面積不能滿足輸血科標準要求,功能分區不合理,合理分區率僅為6.3%;具備獨立工作區的醫院僅為12.5%[3]。吳爭勝等報導浙江30所二甲以上醫院輸血科中,由于科室用房面積過小,67.3%的科室難以劃分清潔區、緩沖區、半污染、污染區[4]。
輸血科生物安全防護裝備和設施不到位。符有暢等報導海南16家二級和三級醫院輸血科和血庫,沒能按照要求配備生物安全柜,個別實驗室僅以超凈工作臺代替。紫外線消毒燈配備率為100%。有兩家輸血科配備有帶防護罩的離心機。防蚊、防蠅等裝備率為87.5%。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都能按要求處理,但醫療垃圾在處理之前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3]。吳爭勝等報導浙江50家醫院輸血科生物安全柜配備率為6.7%,帶防護罩的離心機配備率為10%;防蚊防蠅等設備配備率為50%[4]。
個人防護裝備方面,絕大部分實驗室都能配備防護衣、眼罩、口罩、帽子,但洗眼裝置配備不完備。個人防護措施方面,大多數實驗室口罩、手套配置均>90.0%,工作人員操作時能做到戴手套(93.8%),戴口罩為(81.3%),但極少有戴眼罩(0%)和帽子(6.3%),普遍使用良好[3-4]。
大多數輸血科生物安全管理起步較晚,在生物安全管理內容和具體實施的各環節存在著許多問題。管理者和工作人員對生物安全的認識水平不夠高,輸血科內預防和控制醫源性感染的規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具體的生物安全的技術操作規范,管理力度不夠。
由于輸血科是新建科室,工作人員素質不高,對消毒隔離的知識學習不夠,如消毒劑的性質、配制方法、應用范圍,醫院感染原因、途徑、方式,如何預防醫院感染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工作中不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接觸標本時不戴手套、口罩、帽子及防護眼鏡等[5],自我保護意識差。
過去幾年,對輸血的督查較多的偏重對科室文件及記錄的查看,對現場及生物安全制度的執行力度督查不夠;繼續教育多集中于醫療技術、技能的提高,忽略或輕視對隔離、消毒滅活設備的投入和對生物安全知識的系統培訓,對于醫務人員的自我保護問題重視不夠,致使輸血科工作人員自我保護意識淡漠。
應在院科兩級建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機構,醫院生物院感管理機構應定期對科室院感管理小組工作進行指導和督查;科室生物安全管理小組應制定科室的生物安全手冊和生物安全應急預案,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和對生物安全應急的演練。實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的規范化管理,完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
輸血科領導應積極組織學習有關輸血的規章制度,如《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消毒技術規范》、《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務人員職業風險與標準預案》等,建立健全相應的輸血技術操作規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應對發生職業暴露的應急預案,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全科人員認真學習這些文件和規章制度,提高對醫院感染的認識[6]。
2.3.1 合理布局、加強防護 各級醫療機構應加強對輸血科實驗室所用房屋、設施、設備和器材的投入和管理,嚴格按照各省、市、自治區制定的臨床輸血科配置標準,對實驗室進行合理布局。床位數在小于200的醫療機構,輸血科用房面積不低于50平米,床位數大于200的醫療機構,應根據不同級別進行相應的配備,并且應嚴格區分清潔區(貯血室)、污染區(配血室)和半污染區(辦公定),各區之間應設立緩沖區并標識清楚;同時應具備確保其人員和周圍環境的安全設施,如生物安全柜、洗眼裝置、個人防護設備(隔離服、眼罩、呼吸防護裝置等);在實驗室入口的明顯處、盛有傳染性物質的容器表面及放置臨床標本的冰箱表面,都應張帖明顯的生物危害標志,并按所在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的級別標明相同的級別。
2.3.2 加強環境消毒 實驗室應設置實施各種消毒方法的設施,如高壓鍋和有效的消毒劑、生理鹽水并易于取用;在有人和無人的情況下,分別使用分別不同的消毒方法;對輸血科設施定期進行維護、檢修和消毒,并認真填寫《實驗室空氣消毒記錄》、《儲血冰箱消毒記錄》、《實驗臺面消毒記錄》等消毒記錄以備查;并定期對工作人員的手、物體表面、空氣進行微生物監測,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多年來,輸血科的各項消毒效果的檢查都是由單位或血庫所在科室微生物實驗室進行,這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的做法,助長了一些實驗室不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以致弄虛作假,應付檢查;對輸血科工作人員的生物安全防護是不利的。各級管理部門在督查時,既要注重文件和記錄,也要注重現場,必要時對各種消毒效果進行抽查,以達到保障輸血科工作人員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目的。
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輸血科生物安全制度的督查,定期組織培訓考核,并將考試成績記錄在案,提高輸血科工作人員對生物安全的防范意識,減少或降低輸血科生物安全危害。
工作人員應加強和提高自我保護和防范的能力,按照衛生部“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管理辦法”的要求,嚴格執行各項操作技術和操作規程,有效防止因操作過程中的不規范而導致的實驗室內感染,每年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
輸血科人員是院內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們應認識到:由于主觀或客觀原因,輸血科生物安全還有很多不規范、不到位的地方,如何改善輸血科生物安全硬件、軟件方面條件,還需要各級管理部門和輸血科工作人員共同努力,我們必須做到質量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兩手抓,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防護措施,增強防范意識,最大限度地控制輸血科實驗室內的醫源性感染,保障輸血科人員的安全和身體健康。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S].200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技術規范(試行)[S].2000.
[3]符有暢.海南省輸血科生物安全建設調查[J].海南醫學,2008,10(19):146-147.
[4]吳爭勝.醫院輸血科生物安全管理現狀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6(21):1180-1182.
[5]吳爭勝.輸血科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規范化管理探討[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1,2(21):511-514.
[6]計艷平.輸血科管理與輸血糾紛防范的探討[J].當代醫學,2010,16(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