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小勇
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
晉小勇
目的探討中風后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通過對41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情況進行總結。結果在臨床工作中每遇中風后頑固性呃逆患者,及時運用三聯治療方案,每獲良效。結論中風后頑固性呃逆患者,及時運用三聯治療方案,能夠很好地得到控制,防止中風病情的加重。
中西醫結合;中風;頑固性呃逆
呃逆在生活中、臨床上經常遇見,是由于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響亮的特別聲音。如果頻繁呃逆超過48h未停止者,稱頑固性膈肌痙攣,也叫頑固性呃逆[1]。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許多中風患者發病后常出現呃逆現象,且多數為頑固性呃逆,病程遷延難愈,影響進食、言語、睡眠,常規使用山莨菪堿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久之,患者情緒不寧,痛苦不堪,甚至加重中風病情,治療起來十分棘手。筆者通過近10a的工作總結,現將中風后頑固性呃逆治療心得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總結資料完整者41例,均系中風后并發頑固性呃逆患者,其中住院34例,門診7例,男28例,女13例,年齡在39~74歲,平均年齡54.6歲。出血性中風16例(丘腦出血7例,殼核出血3例,外囊出血4例,小腦出血2例)缺血性中風25例(腦干梗塞9例,基底節區梗塞13例,小腦梗塞3例)。病程最短者2d,最長者26d。合并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者4例,腹部脹滿者12例,便秘者9例,電解質紊亂者6例(低鉀血癥6例,低鉀并低鈉血癥4例)。
1.2 臨床表現 呃逆聲音低沉者23例,呃逆聲音響亮者18例。能夠入睡者29例,不能入睡者12例。入睡后呃逆消失者24例,入睡后呃逆不消失者5例。
常規排除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腹脹、便秘等因素,呃逆仍不止者給予下述三聯治療方案。
2.1 穴位注射
雙下肢足三里穴位注射溴米那普魯卡因針,定位:雙側犢鼻穴下3cm,常規消毒,取5ml注射器抽取溴米那普魯卡因針2ml,垂直穴位刺入,每穴注入1ml,每日1次,連續注射3d。
2.2 口服自擬中藥方劑
“代赭降逆湯”,藥物組成:代赭石10g打碎、益智仁10g打碎、厚樸10g、枳實10g、丁香6g、沙參10g,日1劑,連服3劑,有效者續服3劑,無效停服。
2.3 氟哌啶醇片:2mg,日3次,口服,連服7d。
3.1 療效標準
治愈:呃逆癥狀完全消失,2周未再復發;好轉:呃逆癥狀明顯減輕或發作次數減少;無效:呃逆癥狀及發作次數無明顯變化。
3.2 治療結果
41例患者中第1d治愈未復發者13例,好轉者21例,占82.92%。治療7d后評價治愈者29例,好轉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12%。其中9例患者穴位注射藥物后呃逆癥狀當即停止或減輕。
引起頑固性呃逆的病理因素有很多,多因胃氣上逆動膈而致。中風后頑固性呃逆是中風病較常見的一個并發癥,多發生在中風后7~10d之內。由于腦部病變(特別是丘腦、腦干病變)導致內臟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或繼發應激性胃粘膜缺血、缺氧等因素刺激膈神經引起。臨床上治療方法有很多,如肌注或口服山莨菪堿制劑、大口飲水、閉氣、按壓眶上神經等等。而臨床上經常采用的是肌注山莨菪堿針治療。通過觀察總結部分患者有效,但容易復發,總體治療效果不理想,且患者容易出現口燥咽干、腹脹便秘、小便不利等副作用,病程遷延難愈,嚴重影響中風病人的進食、睡眠和情緒,極易導致中風病情的進展加重,給患者帶來痛苦,給治療帶來困難。
治療上必須首先排除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尤其是丘腦出血、腦干病變患者)、電解質紊亂(主要是低鉀患者)、腹脹、便秘等因素所致。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及時給予制酸、止血、保護胃黏膜治療;電解質紊亂要及時給予補充糾正;腹脹、便秘者給予通腹除脹;當以上因素排除后仍呃逆不止,再實施頑固性呃逆三聯治療方案。穴位注射溴米那普魯卡因針時,要在刺入穴位1~1.5cm時提插得氣后(穴位酸、沉、脹感)回抽無血注射藥液,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刺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減少對膈肌的刺激,同時可促進腦細胞機能的恢復[2]。溴米那普魯卡因針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過量興奮,直接抑制平滑肌,解除平滑肌痙攣?!按鹘的鏈眲t理氣健脾,平肝降逆止呃。氟哌啶醇片降低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抑制呃逆中樞。在臨床工作中每遇中風后頑固性呃逆患者,及時運用三聯治療方案,每獲良效。
[1] 宮潤蓮.耳穴貼壓治療頑固性呃逆30例[J].當代醫學,2009,15(28):159.
[2] 杜金輝,郭金棟.綜合療法治療頑固性呃逆20例[J].河南中醫,2003,23(5):43.
10.3969/j.issn.1009-4393.2011.24.104
454171 焦作市馬村區文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晉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