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麟 盛建仁 王忠
肱骨髁間骨折是一種嚴重的肘部創傷,肱骨髁間骨折多為粉碎性骨折,由于它是關節內骨折和非凡的解剖形態,若處理不當,易發生移位,造成肘關節活動障礙,使得臨床上的治療難度較大。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對36例肱骨髁間骨折患者行肱骨髁間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本組36例肱骨髁間骨折患者中,男27例,女9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為49歲。致傷原因分別為:16例為跌傷,20例為車禍傷;其中,3例為開放性骨折,2例為合并尺神經損傷。根據Riseborough等骨折分類方法[1]:I度4例,II度10例,III度12例,IV度10例。損傷后24h手術3例,其余均為3~10天。
36例患者均采用仰臥位,患肢胸前位,12例行全身麻醉,24例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入路:5例走肱三頭肌舌瓣徑路,26例行尺骨鷹嘴截骨,5例行內外側聯合切口。在肘后面位于正中間行縱形切口,使游離尺神經暴露出來,并給予保護。行肱骨髁間骨折復位,其中5例行Y型鈦板,12例行AO重建鋼板,19例行一側重建鋼板、一側1/3管型鋼板。術中用C臂機,透視肘關節正側位片。
本組36例患者,術后經過6~18個月隨訪,平均隨訪12個月。按改良Gassebaum評分標準[1]:評定肘關節術后療效:優11例,良20例,差5例,優良率為86%。術后2周開始功能鍛煉,無切口感染,2例神經損傷6個月后亦恢復。
骨折粉碎及移位的程度,是影響肱骨髁間骨折預后的重要因素。肱骨髁間骨折患者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選用尺骨鷹嘴截骨入路,術中解剖復位并牢固固定,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是提高手術療效的關鍵。
肱骨髁間骨折,大多為粉碎性骨折,容易發生移位。肘關節由于軟組織較少,極易腫脹,發生張力性水泡,從而給手術帶來困難,所以,肱骨髁間骨折的患者,要及早進行手術治療。
肱三頭肌舌瓣入路的弊端為:肱三頭肌舌瓣因血運差,愈合慢,易產生粘連,不利于肘關節早期功能鍛煉;內外側聯合入路,自肌間隙進入,伸肘裝置不會遭到破壞,但對肱骨髁間的顯露較差,使得骨折復位較為困難;尺骨鷹嘴截骨入路,避免了肱三頭肌損傷,顯露滿意。尺骨鷹嘴截骨入路顯露良好,操作簡單,為手術入路的首選。而且尺骨鷹嘴截骨后,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內固定屬于堅強內固定,患者可以早期活動,使肘關節早期功能得到鍛煉。
肱骨髁間皮質薄,解剖復雜,肱骨滑車上方前有灌狀窩、后有尺骨鷹嘴窩,使得固定較為困難,Y型鋼板由于塑形差,不能同肱骨皮質固定;AO重建鋼板能精確塑形緊貼骨皮質尺側,用1/3管型鋼板置于肱骨內髁嵴上,與重建鋼板成垂直的方位,使得內固定更堅強,而且肘關節能早期功能鍛煉,是一種理想的內固定材料。
骨折復位理想標準為:(1)恢復肱骨遠端三角形結構完整性、關節軟骨面平整;(2)恢復鷹嘴窩、冠狀窩和橈骨窩的解剖形狀;(3)恢復肱骨遠端前傾角。肱骨髁間粉碎性骨折,由于常伴有骨質缺損,應該植入人工骨,或者髕骨,否則會影響關節功能。尺神經位于尺神經溝內,肱骨髁間骨折骨折分離,常致尺神經移位,故術中宜仔細游離尺神經,妥為保護。術中宜盡可能減少尺神經牽拉,尺神經溝后螺絲釘宜埋入骨皮質內,防止對尺神經擠壓和刺激。
肱骨髁間骨折的常見并發癥,就是肘關節強直,術后患者及時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是手術療效的保證。早期關節的活動,可防止關節的僵硬和纖維化。患者應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循序漸進的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會增加關節四周出血,導致伸肘裝置的纖維化,不利于關節功能的恢復;功能練習的強度,應根據患者骨折的類型、手術入路,以及內固定的可靠程度,綜合確定,在理療師的指導下進行,有利于患者的盡早康復。
[1]Jupiter JB,Neffu,Holiach p,et al.IifercondyLar fracfures of the humerus an operative approach[J].J Bone Joint Surg(am),1985,67:226.
[2]潘文譽.肱骨髁間骨折治療體會[J].當代醫學,2006,11:98.
[3]Muller ME.骨科內固定[M].榮國威,瞿桂華,劉忻,等,譯.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09-313.
[4]陶玉平,王靜成,馮新氏,等.三種入路治療成人肱骨髁間骨折療效比較[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4,19: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