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雨
讓中國經典文化伴隨孩子的成長
● 于 雨
為了讓經典文化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就必須從一個人的孩提時期進行教育。這個時期是孩子記憶力超強和性格形成期,在這個時期記住的東西,只要在后來稍加鞏固,便可陪伴自己的一生。
早在南北朝時期,我國的教育家顏之推就提出了胎教的主張,《教子第二》篇目中指出:“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現代的教育科學研究也極為推崇胎教之法。認為這個時期的母親如能保持愉快的心境,避開急躁和暴怒,對胎兒的正常發育和良好性情的形成會有很大的好處。一般來講,懷孕期間的婦女心境平和,其后代的性情也會比較溫和,懷孕期間的婦女時常爭吵,其后代的性情往往比較暴躁,容易沖動。因此,有關專家強調,要想使后代一生都生活在幸福、樂觀、微笑和歌聲中,那么,懷孕期間,婦女必須首先做到這一點;其次,要讓經典輕音樂作為胎教的內容,這樣還可培養胎兒的音樂感受性。這里說的經典音樂首選的是我國古代的《高山流水》、《空山鳥語》及《二泉映月》等,由于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音樂較少。因此還可從世界音樂寶庫中擷取諸如貝多芬、莫扎特等世界級大師的作品,作為熏陶胎兒的內容,并讓這些輕音樂伴隨到孩子的學前期。如此,就基本奠定了孩子對高雅音樂欣賞能力的基礎。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音樂是不分國界的。
從孩子的嬰兒時期一直到學前期——也就是五歲,這時的孩子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是生理方面的感受性快速形成,根據這一特點,可對兒童進行具體形象識記的教導;其二是思維方面的空白,這時兒童的大腦中如一張白紙,可由人們任意書寫,而思維的基礎是語言和保存在記憶里的知識。這一時期還是培養記憶力的最佳時期,我們常說某人過目不忘,除了遺傳特質外,更重要的則是與嬰兒時期的訓練有關。以上所說的道理既是幾千年來人類的心得,也是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所證明了的,相信讀者不會懷疑是我的杜撰。
既然人們是用語言進行思維的,那么,如何對兒童進行語言識記的教育就顯得極為重要了。而要選擇語言識記的內容及方法又離不開結合兒童的記憶和思維特點。記憶力好是特點,思維空白也是特點。既然這時的兒童對什么都不懂,在記憶內容上顯然我們要選擇一些將來對孩子有用的東西讓他 (她)記住。那么,哪些東西是對孩子將來有用的?現舉二例,請看官自辯:
一、三十年前的一首兒歌:“天上星,亮晶晶,站在大橋望北京,望到北京天安門,毛主席是我們的大救星。”
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顯然,這兩段話的字數相差無幾,對于兒童來說,這兩段話的意思他們都不可能理解。但家長在教導兒童念過五十遍之后,他們便會銘刻在心,終生不忘。不同的是,第一段話除了鍛煉兒童的發音之外,長大后便再也用不到了,但第二段話卻是幾千年來道德教育的內容,直到今天仍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它對兒童長大后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和著述行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既可以啟迪智慧,還可以提高道德素養,內化為品質,外化為行為規范。寥寥數語,便將敬父母、友兄弟、謹慎做事,誠信待人,珍愛人類,惠及萬物,學習文化知識的社會道德要求表達出來了。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們記住了《論語》的內容,就相當于至圣先師孔子將會陪伴他的一生,記住了《道德經》,就相當于老子將會陪伴他的一生,又何必讓家長為孩子們操心呢?至于第一段話中的 “晶晶”、“北京”、“天安門”、“毛主席”、“大救星”,這些在大人們眼里看似極為簡單的內容,對從剛學說話到七歲以內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仍如同《論語》,他們根本建立不起這些概念。請閱官自思,是不是這樣呢?
近期從央視少兒電視臺了解到,我國已有近千萬家長,為了開發兒童的智力,開始對孩子進行讀經教育。其中一位七歲的兒童在背完老子的《道德經》之后,主持人問他懂不懂其中的意思,該兒童的回答頗是耐人尋味,“現在還不懂,只要記住了,將來遇到了此情此景,自然就會明白了。”一個七歲的兒童能說出這樣的話來,明白這樣的道理,不能說不是讀經的結果,且足以令大人們拍案叫絕。
所以,就我國來說,對孩子早期教育的內容,毫無疑問應該是四書五經。至于經書中諸子百家相左的觀點,又恰好為孩子們將來激疑提供了素材,成為培養他們批判性思維的內容。當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祖國文化這個本錢之后,再去吸收西方文化,才能達到中西方文化的合璧。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文化做基礎,你就談不上吸收,而只能全盤西化,最終的結果必將是:泱泱大國,連一套自己的民族服裝都沒有!
我國近現代史上涌現出的一大批杰出的世界級人物: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錢三強、詹天佑,美籍華人楊振寧、李正道以及胡適、魯迅、齊白石、劉海粟、聶耳、劉步蟾這些人從政治家到科學家,從文學家到藝術家,從軍事家到佛學大師,無不是在經典文化中孕育起來的,這便是極好的例證。
(責任編輯:陳培瑞)
于 雨/青島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