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正 國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5)
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品質*
姜 正 國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5)
品質即事物內在的價值特質,是人類恒久追求、著意彰顯且擅長評說的一個概念,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的一個關鍵詞,自古至今概莫能外。古時的品質,主要是指人的行為和作風所顯示的思想、品性、認識,或者產品的固有特性、功能、特點和可信賴度等。當今的品質,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其中的科技內涵,有了種種判斷標準和測評系統。一種主張、觀念、思想或思潮,人們會去分析其理論品質,以揭示其淵源、現時適應性與未來走向。也就是說,它們具不具有理論底蘊,隸屬于哪一類型的理論框架,或者能否抽象出系統理論。這是人們分析其理論品質的緣由。實質上,這里的理論品質,與理論特征或理論意義無異,重點闡釋的是某一論點對事物或現象的本質探討抑或理性思考[1],抑或理論視域上的超越和創新、理論功能、理論立場等[2]。那么,就一種理論而言,自身品質意味著什么?有哪些基本內涵呢?
在當代認識域中,理論是人們關于事物的理解和論述。以體系劃分,理論主要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理論、邏輯學理論。系統化以后的理論應該是具有品質的,而且應該內在于其本身。一個系統結論、一個假設或命題、一種解釋、一個陳述等,都會因為其背景和分析過程的真實性、深刻度,特別是研究者的知識面和態度,而具有不同的價值特質和價值考量。否則,就不會有對理論的爭議、命題的質疑、觀念的重新審視。實際上,理論的與時俱進,就是理論品質的不斷提升過程。而且,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理論和邏輯學理論,具有等值性。也就是說,理論的品質高低不存在活動領域或類別的差異,僅僅是理論生成過程的要素組合所決定的。
循著這一思路,一種具體的實踐比如教育實踐將具有怎樣的品質?其品質是如何形成的?實踐是指人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實踐活動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一種行為、一項活動,因主體即實踐者的意識水平、目的之意義,以及過程本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特質和價值考量,這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教師教學是一項實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精神狀況、對各個要素的關注度、敏銳性與科學性,以及對課堂行為的反思,都會影響教師實踐的品質,從而使一個完整的教學實踐具有不同的價值特質。
理論與實踐是當今教育領域頗受關注與重視的兩個方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鼓勵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加強教育研究領域和教育創新實踐活動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增強實習實踐環節;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鼓勵教師和校長在實踐中大膽探索。這里的關鍵在于,如何考核評價理論創新的條件、基礎與過程,以及實踐經驗的背景與積累過程。
教育理論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斷或命題,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構成的關于教育問題的系統性論述。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和教育部考試中心在全國各類成人高考復習考試輔導教材——《教育理論》中認為,教育理論具有三個規定性:第一,教育理論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題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構成的;第二,教育理論是對教育現象或教育事實的抽象概括;第三,教育理論具有系統性。由此可見,教育概念、教育判斷或命題,抽象性,系統性或邏輯推理體系,共同構成教育理論的基本要素。
這些要素組合的整體效果和質量,也就形成了教育理論的品質。其涵蓋了三個方面:一是理論的系統構架特征與內在價值,即理論建構的對象、可能解決的主要問題、適切性或邊界線等。教育概念的結構性、教育命題的真偽、推理形式的邏輯性和契合度、系統的完整性與開放性,屬于這方面的內容。這是對上述三個規定性的深層次要求。實質上,一個理論或者自我界定為“理論”的一些結論、觀點、想法,只有具備了三個規定性,才具有理論品質的資質。二是理論形成過程的質量,即研究者的資質、成長背景、研究投入(包括時間的積累投入、經費投入、智力投入)、研究方法體系的合理性。三是理論影響及其所蘊藏的內在精神,包括理論對人類思維的影響、學科領域影響、行業影響等。三者共同支撐了教育理論的品質,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都會對整體造成虧損,使整個“理論”的品質打下折扣。三者的總合產生了教育理論本身的真實性、正確性、合理性、科學性和目的性。
實際上,這是教育科研成果的再研究領域,屬于元研究范疇,即對理論本身進行評價,與科學哲學和科學學的研究大致相同,同時也是真理評價與價值評價的統一,遵從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3]。
教育實踐是教育主體,包括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教育舉辦者、受教育者,在一定條件下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教育實踐的主體是人,而且也是以人為客體的,是培養人的活動,通過有意識地培養人以達致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目的。比如說,教育者直接針對受教育者發揮影響力,受教育者以教育者作為仿效模樣,都是以人為主客體的。當然,除了以人為客體之外,教育實踐還可以物為客體,如教育經費投入與支出、校產管理等,涉及教育的宏觀與微觀層面,有的是學校事物,有的屬教育事物[4]。
教育實踐也會有其規定性:第一,教育實踐是針對教育運行各要素的主體行為。不直接針對教育的社會活動,我們不能稱之為教育實踐。第二,教育實踐是教育主體的有意識的活動,顯著特征是主動性和探索性,特別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積累。第三,教育實踐以人的培養為宗旨,通過培養人才、整體提升民族素質和滿足人的求知需求,以改造與優化自然和社會。
不容置疑,教育實踐的品質內在于教育實踐主體的意識及其行為本身。就單個教育主體而言,弱意識的、缺乏探索的簡單的重復性活動,積累不了經驗,引發不了感受,其品質必定是低層級的。同樣,不以人的培養為目標,不關心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活動也是低品質的。就群體而言,組織目的與活動目標的確立、活動過程的協調、群體意識和創造力的激發,都會對教育實踐的品質產生較大影響。教育實踐的探索性和創造性是其品質的根源。從這一意義上講,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過程具有同一性。
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品質,在較大程度上受到教育實踐者(包括專職教育研究人員)所處現實環境的制約。新中國成立以來,教研制度形態發生了幾次變遷[5],形成教育理論與實踐品質的現實環境也隨之發生較大變化。當前,制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品質的現實環境主要是制度、條件建設和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
其一,制度特別是學術規范。一方面,學術評價制度是學術規范的前提,進而影響了教育理論的品質。另一方面,科研與行政的協同機制,左右了教育科研氛圍與內部管理制度的優化,進而影響了教育實踐的品質。目前,教育行政與教育科研的協同既有融合又有側重,需要進行路徑選擇和機制創新,需要一個制度化過程。近年來,湖南省部分教育科研機構與高校或其他科研機構均有共同研發業務,已經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品質提升的重要基礎。
其二,條件特別是財政支持體系和科研實施系統。以教育科研財政支持政策的制度化,建立健全教育科研支持系統和教育科研實施系統,是條件建設的核心問題。多形式、多途徑加速教育科研財政支持政策的制度化已經成為地方教育科研機構的一件大事。而且,高品質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還需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實施系統。包括教育科研主導部門、教育科研管理機構、教育科研主持團隊、教育科研基地。近年來,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已經建立了教育科研基地22個,并有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實驗學校132所,都是教研網絡系統建設的重要工作。只有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實施體系,才有可能在教育實踐探索和教育理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其三,隊伍素質,特別是教師和專職教育研究人員的科學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品質是直接建立在教育科研人員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整體素質基礎上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師的學歷水平和實際業務能力都有了較大提升,但相對而言,中央教育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的部屬院校,在人力、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地方教育科研、地方院校特別是中小學校在提煉教育理論、探索區域教育實踐方面,整體實力還存在較大差距。而且在服務意識上,地方教育科研為行政決策服務、為學校發展服務、為教育科學發展服務的理念也不強烈。
顯然,以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為主線,改善和創造教育條件,營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加速教師崗位教研的制度化進程,無疑已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品質提升的當務之急。
[1]王曉朝.論西方古代主流正義論的理論特征[J].江西社會科學,2010(10):44-50.
[2]唐正東.馬克思對人類學唯物主義的超越及其理論意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3):32-36.
[3]侯光文.教育評價概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64.
[4]田剛.學校服務——論教育的微觀基礎[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7.
[5]聶勁松.中國教研制度的形態演進[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28-132.
2011-01-12
姜正國(1955-),男,湖南邵陽人,湖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教育管理、教育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