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 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自2009年三季度開始復蘇以來,歐盟經濟已連續8個季度實現正增長。但受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擴散及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影響,歐盟經濟從今年二季度開始增長速度大幅放緩,三季度仍毫無起色。近期公布的《歐盟秋季經濟預測報告》大幅下調歐元區和歐盟經濟增長前景,將主權債務危機帶來的持續不確定性視作未來2年內歐盟經濟所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
自2009年12月希臘爆發債務危機以來,歐洲始終籠罩在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之中。2010年末和今年5月,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先后向愛爾蘭和葡萄牙提供聯合金融救援,并于今年10月底推出向希臘提供第二輪資金救助的方案,力圖撲滅歐債危機的火焰。但由于希臘緊縮方案及歐盟救助的各項細節遲遲得不到落實,市場擔憂情緒不斷上升,波動加劇,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反復惡化并迅速蔓延到區內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11月初,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連續走高,超過7%的可持續分界線,創歐元區成立以來新高。為避免危機擴散,歐洲央行8月中旬重啟飽受爭議的債券市場購買計劃(SMP),至今成為救助意大利等“大到不能倒”經濟體唯一的機構。但即便如此,意大利當前債務問題仍處崩潰邊緣。面對復雜難纏的危機,歐盟和歐元區核心國家意見分歧、辦法不多,前景令人憂慮。
2011年一季度,歐盟經濟環比增長0.8%,增速快于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同時內部消費呈現復蘇勢頭。但進入二季度,隨著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再度惡化,以及美國經濟增長失速導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歐盟經濟增速出現較大滑坡,二、三季度環比均微增0.2%,創本輪復蘇最低水平。據歐委會預測,今年四季度歐盟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減慢,環比增長預計為零。
一是各項主要指標全面下滑。二季度家庭消費開支環比下降0.1%,總固定資本形成環比增長0.3%,對外出口環比增長0.6%,均比一季度大幅放緩(三項指標分別環比增長0、1.1%和2.2%)。二是8月份數據顯示經濟收縮態勢進一步加劇。其中,工業生產指數環比減少1.3%,零售環比減少0.3%,出口環比減少5.2%。三是核心成員增長乏力。今年前三季度,德國經濟分別環比增長1.3%、0.1%和0.5%,法國分別增長0.9%、-0.1%和0.4%,而英國則分別增長0.4%、0.1%和0.5%。
2011年以來,歐盟對外出口總體上雖仍保持較快增長,但增速前高后低,貿易逆差規模進一步擴大,形勢不樂觀。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今年1-9月,歐盟出口11266億歐元、進口12584億歐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4%,增速繼續減緩;貿易逆差1318億歐元,同比增長8.6%。
受全球整體需求減弱影響,二、三季度,歐盟出口增速明顯降低,且波動較大,4月、6月、8月和9月均出現環比負增長。尤其歐盟兩大主要經濟引擎——德國和法國出口增長疲軟,直接導致歐盟對外出口不振。
咨詢機構Markit經濟公司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主要先行指標進一步走低,顯示歐盟經濟下行風險逐步增大。10月歐元區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降至47.3,自8月以來連續3個月跌破50的分界線,創2009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預示著歐元區制造業自2009年10月以來加速擴張的進程可能已經終結。
此外,歐元區10月服務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降至47.2,連續2個月跌破50,為2009年7月以來最低水平;經濟信心指數降至94.8,連續8個月下跌,為2010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9月投資者信心指數為-15.4,創2009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由于經濟活動大幅放緩,市場對歐洲經濟可能二次衰退的擔憂情緒正在上升。
由于實行經濟刺激政策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全球經濟復蘇導致需求上升、中東北非局勢動蕩等因素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去年11月以來,歐盟通貨膨脹持續走高。今年9月,歐元區和歐盟通脹率均創下新高,分別達到3.0%和3.3%;歐盟委員會預測歐元區2011年全年通脹率將達3%,遠高于歐洲央行制定的“接近但低于2%”的通脹控制目標。
另一方面,據歐盟統計局統計,今年9月歐元區和歐盟失業率分別升至10.2%和9.7%,雙雙達到歷史高點。在歐盟27個成員國中,13個成員國的失業率出現上升,其中深受主權債務危機困擾的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四國失業率仍然高企,分別為17.6%、14.2%、12.5%和22.6%。其中西班牙和希臘青年人分別高達48.0%和43.5%。多數國家為削減赤字和公共債務而實行財政緊縮政策,直接導致各國公共部門失業率上升,在此大背景下,歐盟失業問題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
受內外部多種不利因素影響,歐盟經濟增長面臨較大難度。近期主要國際機構紛紛下調歐盟經濟增長預期。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1年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測從2.0%下調至1.6%、2012年預測從1.7%下調至1.1%;歐盟委員會將歐元區2011年和2012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1.5%和0.5%,而此前預期分別為增長1.6%和1.8%。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經合組織均認為,歐盟經濟短期內難有大的起色,經濟雖不致陷入二次衰退,但動力明顯減弱,其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
一是歐債危機繼續惡化的風險。由于在經濟治理的體制和機制方面存在結構性缺陷,以及核心國家間存在意見分歧,歐盟至今未能拿出解決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辦法,從而導致危機持續發酵。近來因希臘公投導致歐元區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間的隔閡進一步加深,留給歐盟痛下決心、應對危機的時間越來越少。另一方面,歐債危機給歐洲銀行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逐漸浮出水面,債務危機與銀行業風險已經交織在一起。盡管本身資產仍處在去杠桿化的進程中,但以歐洲央行為首的歐洲銀行體系承擔了救助歐債危機所需的大部分資金。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截至2010年底,歐洲銀行體系持有的債務危機國家債券共達2.2萬億美元;而據德意志銀行推算,今明兩年希臘、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到期債務將高達11800億歐元。如此龐大的資金需求,不僅現有規模的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無法承受,脆弱的歐洲銀行體系同樣無法承受。不久前召開的歐盟峰會決定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杠桿比率,并要求歐洲銀行業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是否能有效應對歐債危機最壞局面,仍有待觀察。
二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歐盟經濟在過去8個季度持續復蘇的主要動力在于出口。但二季度以來,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出現增長放緩跡象,外部需求下降將削弱出口對歐盟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從當前全球主要經濟體情況看,美國經濟同樣問題纏身,增長疲軟,今年1、2季度年增長率分別為0.4%和1.0%,未能達到市場預期。日本受大地震及次生災害沖擊,經濟已連續3個季度負增長,陷入二次衰退。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通脹壓力沉重,經濟硬著陸可能性增大,去年表現搶眼的韓國、印度、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均已主動下調本國2011年增長預期目標。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數據,今年二季度全球主要經濟體進口需求大幅減緩。其中,七大工業國和金磚五國進口環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0.1%減至二季度的1.1%,美國進口環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1.1%減至二季度的3%,中國進口環比增速從一季度的11.1%減至二季度的0.7%。
三是嚴厲緊縮政策帶來的風險。主權債務危機的迅速蔓延,使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法國在內的國家被迫進一步加快落實財政緊縮政策。尤其意大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接連推出兩份財政緊縮方案,計劃在未來2年內削減支出455億歐元。2012年將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降至1.4%,2013年實現財政平衡。當前歐盟國家特別是重債國實施更為嚴厲緊縮政策的風險在于:首先,導致社會不穩定。自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來,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民眾強烈反對政府削減公共開支的緊縮政策,不斷舉行大規模示威和罷工,給相關國家施政帶來較大政治阻力,導致希臘和意大利政府先后更迭。其次,威脅經濟增長。意、西、法三國,再加上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亟待降低債務比重的六國經濟規模占歐元區經濟總量的比重接近55%,而根據計劃,未來兩年六國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都需要較大幅度地降低,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上述比重每降低1個百分點,兩年內各國GDP將降低0.5個百分點。第三,導致資金短缺。歐洲銀行系統是歐盟實體經濟進行融資的主要來源,企業60%的融資需求通過銀行系統完成。債務危機的不利影響使歐洲銀行業惜貸如金,給本已因財政緊縮而困難重重的實體經濟帶來更多困難。
面對主權債務危機持續惡化及經濟增長放緩的嚴峻形勢,歐盟及核心成員國認識到,只有深入推進體制機制等深層次改革,解決歐盟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失衡等結構性問題,才能鞏固和加快歐盟經濟復蘇,提升經濟增長潛力。為此,債務危機爆發后,歐盟即通過密集會商,確定了結構性改革的關鍵要素,包括:促進統一市場在服務貿易領域、能源領域以及知識產權領域的建設;促進稅收和福利制度更加有利于就業增長;改革勞動力市場和養老體系;投資知識和創新;簡化企業監管環境、鼓勵創業。對此,歐盟的主要措施和計劃包括:
一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歐盟吸取“里斯本戰略”失敗的教訓,確定了未來10年的增長框架——“歐洲2020戰略”:把智能經濟、可持續及包容性經濟增長作為未來發展方向,建立基于知識、低碳經濟和高就業水平的新經濟模式,以進一步提升歐盟整體競爭力,實現成員國經濟的同步發展。2009年12月1日生效的《里斯本條約》以法律形式確定歐盟為單一實體,完善了歐盟決策機制,著力加強歐盟層面的政策執行力,有利于“歐洲2020戰略”各項目標的落實;與此同時,主權債務危機使成員國和公眾對歐盟經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有利于從政治的高度推動歐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
二是在經濟治理方面,歐盟有關強化財政紀律、加強經濟政策協調和建立危機應對長效機制的經濟治理三大支柱正逐步得到落實。各成員國達成的主要共識包括:一是建立“學期制度”,允許歐盟對成員國的財政預算和經濟結構改革進行監督和指導,防止成員國預算超標和經濟發展失衡。二是確立平衡預算黃金原則,強化對違反財政紀律成員國的處罰,對財政赤字超標成員采取實質性處罰措施。9月剛剛通過加強經濟治理的六項原則。三是建立永久性的金融穩定救助基金并授權在二級市場購買債券,以進一步應對可能發生的債務危機。四是繼續加強金融監管框架,確保金融體系穩定。
三是在貿易政策方面,歐盟委員會公布未來5年貿易政策,力爭為歐洲帶來“強勁的增長、更多的就業和更低的消費成本”三大利益。其具體措施包括:對內,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協調,包括制定統一的投資政策;通過貿易保持歐盟在創新、高附加值產品、創造長期及高薪職位等領域的競爭力;減少碳排放,支持綠色增長,深化漁業和農業等領域的改革。對外,積極推動多哈回合談判于2011年內完成;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使之覆蓋約50%的歐盟域外貿易;推動貿易伙伴尤其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進一步消除貿易投資壁壘,為歐盟企業創造更多商業機會和更好的貿易投資環境,尤其要重點關注與美國、中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六大戰略伙伴的貿易關系。
歐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且從今年7月以來,我已連續兩個月超過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歐債危機持續惡化造成的沖擊,給中歐經貿合作帶來復雜影響,其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有關動向應高度關注:
今年以來歐盟內需增長乏力,對我國商品的需求呈現放緩跡象,我對歐盟出口增長速度顯著下降。據海關統計,2011年1-9月,我對歐盟出口增幅為17.4%,比同期全國出口整體增幅低5.3個百分點,與金融危機后較長時期我對歐盟出口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形成鮮明對照。對歐盟出口占我對外出口總額的比重出現下降,1-9月為19.1%,較上年同期減少0.8個百分點。從國別情況看,1-9月,我對在歐盟的前六大出口市場——德國、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出口額合計占同期對歐盟出口總額的74.1%,較2010年同期下降0.7個百分點。
從不久前落下帷幕的2011年秋季廣交會的數據也可以看到歐盟對我需求增長減速及企業謹慎對待后市的苗頭。與今年春交會相比,整個秋交會期間,歐洲到會客商人數雖上升17.2%,但成交卻大幅下跌19.0%,僅次于對美國成交降幅(下降24.0%)。同時,企業出于對后市不確定性等因素的擔心,普遍不敢接長單,成交的訂單絕大多數是6個月以內的中短單。
債務危機使歐盟內部保護主義傾向抬頭。歐盟以“開放貿易”、“公平貿易”為名,實施新的貿易戰略,一是擴大出口,二是限制進口,力圖使經濟盡快擺脫債務危機、實現復蘇,繼續保持其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中國成為其新貿易戰略首當其沖的目標之一。基于中國市場對歐盟經濟的重要性,歐盟一方面將中國視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全力要求中國開放市場,以實現歐盟企業在中國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對中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的限制,希望迫使中國解決其對華貿易中的關切問題,包括要求對等開放政府采購市場,對中國產品實施更加頻繁的貿易救濟措施等。
2010年,歐盟對我國產品發起11起貿易救濟調查,比2009年增加57.1%,是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措施最多的世貿組織成員。歐盟不僅拒絕承認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且為應對我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有關非市場經濟地位條款的即將到期,將對華貿易救濟從反傾銷延伸到反補貼。2011年5月,歐盟首次對我國產品(銅版紙)征收反補貼稅,預示著我對歐出口將面臨新的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中歐目前均加強了通過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解決雙方貿易糾紛的嘗試,顯示雙邊經貿關系更加成熟。日前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發布裁決報告,裁定我起訴歐盟對華碳鋼緊固件反傾銷措施案取得勝利,特別是認定歐盟《反傾銷基本條例》第9(5)條關于單獨稅率的法律規定違反世貿規則,具有重要意義。
為應對債務危機挑戰,歐盟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力圖在未來5年內使與自貿伙伴的貿易額覆蓋其50%的域外貿易額。為此,歐盟積極推進與我周邊經濟體的自貿區建設,先后啟動與印度、東盟、新加坡等的自貿協定談判,最近又同此前一直回避的日本開展相關磋商。今年7月1日,歐盟同韓國自貿協定正式生效。這是迄今歐盟對外建成的最具意義的自由貿易區,歐盟貿易委員德古特稱這必將成為歐盟與亞洲貿易關系中扭轉乾坤的重要因素。由于短期內中歐建成自貿區的可能性不大,而我在出口產品方面與上述經濟體存在直接競爭關系,如不妥善應對,將有可能形成貿易轉移效應,對我國的對歐出口造成不利影響。
第一,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很多歐盟國家和企業資金短缺,對我投資持歡迎態度,為我企業擴大對歐“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我企業對歐投資出現熱潮,包括吉利汽車收購沃爾沃,三一重工在德國建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等項目均實現良好效益,對企業自身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多數中國企業還不具備在歐盟這一成熟市場開展大規模投資合作的能力,勉強進入,最終可能大敗而歸。今年曾一度沸沸揚揚的波蘭高速公路項目成為中國對歐“走出去”失敗的一個典型,其教訓需深刻總結。
第三,中國企業集中大量進入歐洲,特別是個別企業不計成本收購歐方高端技術的行為,引起歐方的警覺,歐盟政客和輿論針對我國的投資保護主義言論時有出現。因此,歐盟經濟一旦好轉,我對歐“走出去”的環境存在逆轉的可能性,當前的機遇也許轉瞬即逝。
注 釋:
①19月7日意大利參議院通過最新的緊縮計劃,節省開支和增加稅收的總規模將達到50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