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
一個人建一座山洞紅軍博物館,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四川一位花甲鄉村教師卻做到了。為了實現這個愿望,他嘔心瀝血20載,走了相當于四次長征的路程,前后投入十多萬元,負債數萬元。在罹患絕癥的情況下,他依然為建成全國最大的山洞紅軍博物館而奔走著,他說,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宣揚偉大的紅軍精神——
敬仰紅軍,鄉村教師決意自費修建山洞博物館
四川南江曾是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革命家當年創建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陳喜朝出生于四川南江縣雙流鄉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從小聽著紅軍的故事。他從父親那里了解到,1933年,紅四方面軍74師參謀長林守漢帶領400名紅軍來到此地,成立了雙流鄉蘇維埃政府。當時,紅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憑著鄭家洞易守難攻的優勢,林守漢參謀長帶領紅軍戰士白天出洞搞宣傳,殺敵人,晚上就睡在山洞里,與當地鄉親結下了很深的感情。
陳喜朝對那個被叫做鄭家洞的山洞很感興趣,他決定孤身探訪鄭家洞。1989年6月28日,陳喜朝在當地熟知地形的老鄉的指引下,在陡峭的半山坡找到了由兩塊人造石和一個自然巖殼組成的巨大洞穴,這就是在當地流傳甚廣的鄭家洞。
山洞里四處散落著紅軍當年用過的鍋、碗、碾等物品,當年紅軍在石壁上留下的標語仍讓陳喜朝心情激蕩起伏。那一刻,陳喜朝深受震撼,洞里的這些革命前輩留下的珍貴物品以及他們生活的足跡,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材??!整整一天,他一個人在洞里反復勘察、丈量、構思著,一個大膽的念頭隨之閃現出來:在這里建一個集實物、知識、觀賞、游覽于一體的紅軍博物館,面向社會各界開放。
“陳喜朝想修建鄭家洞博物館”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十里八村,幾乎所有的鄉親,包括他的妻子,都把這當作笑話來聽,他們不相信陳喜朝憑一己之力能把博物館建成。
發揚“愚公”精神,行程十萬里吃盡苦頭終償夙愿
做通妻子的工作后,按照他的計劃,修建博物館,首先要在外圍劈石開路,打通到山洞的路。
他在村里找到一個石匠、幾個村民請求幫忙,對方要求付工錢。他就讓妻子到石匠家干農活,用勞動力換回石匠的工錢,幾個老鄉的工錢年底他才能結清。
陳喜朝白天上課,晚上或雙休、節假日與民工一起勞動。在建設“紅軍先烈紀念碑”時,他主動承擔重活,不料,因碑板太沉陳喜朝支撐不住,一根石條滾了下來,砸傷了他的大腿。第二天,他還是堅持工作。陳喜朝白天勞作,晚上還要整理資料、沖洗照片。
盡管平時省吃儉用,每次發的工資幾乎都用在了博物館建設上,陳喜朝還是經常為錢的事情苦惱。1990年春節前,陳喜朝向幾位鄉親承諾的工錢無法支付,就賣了妻子辛苦喂養一年的兩頭大肥豬。而那個春節,陳家人幾乎沒沾葷腥。
硬件設施一步步完善,陳喜朝開始搜集當年紅軍散落在民間的史料和物品。陳喜朝走鄉串戶,查閱史料,遍訪紅軍老干部和當地老人、烈士家屬等,足跡踏遍了大巴山區。
陳喜朝當代愚公式的壯舉感動了社會上許多有識之士:巴州區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老館長杜中,對陳喜朝建立山洞紅軍博物館給予了切實的指導,還提供了一些文物復制品。原武漢軍區炮兵司令員何太陽,是當年從南江雙流鄉走上革命征途的“紅小鬼”。當陳喜朝向他談起自費建館的情況后,老將軍大加褒獎,捐贈出珍藏多年的布幣和文史資料,并題詞“一部大巴山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加以勉勵,還拿出幾十年來積攢的5萬元,用于建立雙流小學圖書館和山洞博物館。當年的兒童團長陳楚頂聞訊后,主動上門向陳喜朝提供史料,并捐贈了多枚銅幣和紅軍當年用的子彈。巴州區玉井鄉一位姓王的老太婆,她的丈夫就是從鄭家洞參加紅軍光榮犧牲的,她把珍藏了六十年的蘇區銅幣全部捐給了陳喜朝……
據不完全統計,陳喜朝為了搜集博物館藏品,二十年來行程十萬多里,相當于4次重走紅軍長征路,采訪知情人士一千多人,記錄了近百萬字,搜集圖片近兩百幅、文物三百多件,連罕見的當年根據地布幣、銅幣等等,也被他搜集到了。
歷經三個春秋,鄭家洞博物館一期工程于1991年7月1日前勝利竣工。建黨七十周年這天,一千多名各界人士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他們參觀了山洞博物館后,都感慨萬千。一位老紅軍的后代握著陳喜朝的手說:“陳老師,謝謝你,你為大家辦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艱苦奮斗的紅軍精神!”
身患絕癥奮斗不息, 誓建全國最大山洞紅軍博物館
為了修建山洞博物館,陳喜朝前后投入了十多萬元,還欠下幾萬元債務。而開館十多年來,無論經濟多么困難,他始終沒有收一分錢的門票。
一期工程完工后,陳喜朝一邊接待省內外前來參觀的游人,一邊又想方設法籌集資金進行二期開發。過度勞累使他的身體大不如前。2003年10月下旬,他突然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家人陪著他到成都華西醫院檢查,才知是患了腎癌。醫生讓陳喜朝在手術協議書上簽字時,還把“癌”的字樣擋著,陳喜朝坦然笑著說:“大夫,您的好意我領了,該做手術就做吧,沒啥大不了的!”
被推進手術室前,陳喜朝對兩個兒子交代了身后事:“為了建博物館,爸欠了別人3萬多元的債。俗話說,父債子還,爸一旦有啥閃失,這筆錢你們兄弟倆無論如何也得替爸還上!”兩個兒子強忍淚水,用力地點了點頭,陳喜朝這才放心地進了手術室。而做完手術第七天,他就堅持出了院。
在陳喜朝嘔心瀝血的努力下,立于大巴山鄭家洞的紅軍博物館如今已初具規模。陳喜朝在兩層石洞和天然巖殼上開辟了3個展廳,第一個展廳陳列有徐向前、李先念、秦基偉、傅崇碧等將軍們的題詞,以及二十多塊書法碑刻,紅軍標語325幅,上有“全民動員,參軍參戰”等內容。第二個展廳陳列著許多紅軍時代的武器、錢幣、醫藥等文物;第三個展廳則擺放著當年紅軍戰斗、學習、生活的泥塑、石雕各33尊;在洞外突兀的山崖上,陳喜朝還組織許多石匠建造了一座高達6.5米的石亭“望紅亭”……
陳喜朝是國內第一個創辦山洞紅軍博物館的人,他傾盡家財弘揚紅軍精神的義舉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博物館建成后,前來參觀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各界人士達十五萬余人次。1997年3月20日那天,參觀者達到了創記錄的四千多人。前來參觀的客人寫下了厚厚四本留言寄語。
陳喜朝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這位堅強的老人在與病魔頑堅強抗爭的同時,還創辦了良種仔豬繁殖基地,并承包了一個養魚塘。他打算將靠養豬、養魚掙來的錢全部用來搞博物館建設。陳喜朝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鄭家洞辦成全國規模最大的山洞紅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