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繼翠 李蓓
(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貴州貴陽 550004)
驅蟲藥所致變態反應性腦病的臨床特征與護理
冷繼翠 李蓓
(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貴州貴陽 550004)
驅蟲藥 變態反應性腦病 臨床特征 護理
驅蟲藥(多為咪唑類)所致變態反應性腦病是一種以腦實質彌散性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免疫介導性藥物變態反應所致的脫髓鞘性腦病[1]。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大腦白質脫髓鞘,臨床特征以精神障礙和神經癥狀為主。我院2005年2月~2010年1月共收治驅蟲藥所致變態反應性腦病17例,現將其臨床特征與護理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5年2月~2010年1月我院神經科共收治驅蟲藥所致變態反應性腦病17例,診斷均符合1995年鄭榮遠提出的咪唑類驅蟲藥遲發性腦病的7條診斷標準[2]。其中,病前有服用驅蟲藥是確診的首要條件,并排除各種感染、預防接種及其他原因。17例均為住院患者,男7例,女10例,年齡3~61歲,平均年齡38歲。起病前2個月內曾服驅蟲藥,口服驅蟲藥的目的:16例為驅蟲,1例為誤服。其中,服用左旋咪唑14例,丙疏咪唑2例,甲苯咪唑1例。17例患者入院后均應用糖皮質激素沖擊療法,神經營養劑營養神經治療,對病情重或有明顯腦水腫、高顱壓患者采用脫水劑治療。總療程6~8周。
1.2 臨床表現
1.2.1 意識障礙 17例患者中,3例(17.65%)出現意識障礙,表現為嗜睡者2例,昏睡1例。
1.2.2 精神障礙 17例患者中有8例(47.06%)出現精神異常,表現為反應遲鈍、強哭強笑、情感淡漠、幻覺、言語減少、記憶力及計算力減退、行為異常等。
1.2.3 神經系統受損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及體征,其中,失語2例(11.77%),中樞性面癱、舌癱15例(88.24%),一側肢體偏癱10例(58.83%),共濟失調2例(11.77%),感覺障礙5例(29.42%),頭昏、頭痛12例(70.59%),局灶性癲癇患者2例(11.77%),視力減退2例(11.77%),一側視力喪失1例(5.89%)。
1.3 治療結果 12例治愈,4例好轉(其中3例有輕度肢體癱瘓,1例言語含混),1例無病情變化(經激素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此例患者病程長達半年,與療效差及病程長有關),無加重病例。
2.1 嚴密觀察患者神志、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變化,隨時記錄。
2.2 意識障礙護理 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各種刺激,并酌情加床欄或保護性約束。一般采取仰臥頭高腳低位,頭偏向一側,并取下假牙。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隨時保持呼吸道通暢。
2.3 肢體癱瘓護理 睡氣墊床,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平整,2 h翻身1次,按摩骨突處,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壓瘡的發生。同時應盡早進行肢體功能鍛煉,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肢體主動或被動運動,按摩癱瘓肢體,防止肌肉萎縮,并將肢體放置于功能位,防止關節畸形或足下垂發生。
2.4 癲癇護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發作時應及時清除口腔內分泌物,給予高流量吸氧,置牙墊,防止舌咬傷,用舌鉗將舌向外牽拉,防止舌后墜。抽搐時切勿強行按壓病人肢體,防止骨折,同時應用床欄防止墜床。
2.5 精神異常護理 患者常出現錯覺和幻覺,應防止發生越窗墜樓、自傷、傷人、走失或其它危險行為。專人陪護,必要時應采取約束措施進行保護。
2.6 共濟失調護理 保持地面平整、無障礙,避免地面濕滑,防止病人滑倒、跌倒,行走時應有人攙扶,防止意外傷害。
2.7 對癥處理 對高熱者積極給予物理降溫,并立即請醫生處理,必要時給予藥物降溫;持續高熱者要注意水電解質平衡。
2.8 藥物治療護理 采用20%甘露醇進行脫水治療時,應保證快速滴注,250 ml必須在30 min內滴完,同時注意防止藥液外滲,引起局部壞死。糖皮質激素治療期間,嚴密觀察不良反應,警惕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低鉀血癥,并監測血壓、血糖,警惕藥物性高血壓、高血糖。
驅蟲藥(多為咪唑類)所致變態反應性腦病是一種以腦實質、尤其是白質彌散性損害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免疫介導性藥物變態反應所致的脫髓鞘性腦病。流行病學認為,咪唑類藥物直接引起變態反應性腦病,可能是因為該類藥物是一種免疫刺激劑,刺激機體產生Ⅱ、Ⅲ、Ⅳ型變態反應,以Ⅳ變態反應為主[3]。急性或亞急性起病,臨床表現為彌漫性腦損害癥狀:意識障礙及精神障礙;神經癥狀及體征。治療主要以糖皮質激素為主,其他有神經營養劑治療、脫水治療、抗癲癇、針灸、康復等治療。一般多數預后良好,激素治療時應遵循足劑量、足療程、緩慢減量的原則,否則易導致病情反復,影響預后。
腸道寄生蟲病是一種常見病,常發生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農村偏遠地區。小孩多見,成人也有發病。主要表現為上腹痛或臍周痛、納差、嘔吐、腹瀉、營養不良、磨牙、夜驚等,嚴重者有便蟲。由于鄉村醫療設施簡陋,部分鄉村醫生對有上述癥狀者予服用驅蟲藥進行驅蟲治療,甚至有些成人無目的地給小孩或自己服驅蟲藥預防腸道蛔蟲,導致驅蟲藥物的泛用、濫用,但對該藥物的副作用,尤其是變態反應性腦病卻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使部分病人出現腦病癥狀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留下后遺癥。因此,作為臨床醫護工作者要嚴格掌握驅蟲藥物的適應證,不主張預防用藥。對不明原因的腦病患者應詳細詢問病史,追查是否服用過驅蟲藥,以明確診斷、積極治療。
[1]薛紅.驅蟲藥所致變態反應性腦病事例報告[J].貴陽醫學院學報,2008,33(1):107-108,110.
[2]鄭榮遠.咪唑類驅蟲藥致遲發性腦病與散發性腦炎的鑒別[J].中華內科雜志,1995,34(7):468-471.
[3]張旭,鄭榮遠.左旋咪唑遲發性腦病免疫功能的研究[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6,9(1):21-24.
Anthelmintic Allergic encephalopathy Clinical observation Nursing
R473.74,R472
B
1002-6975(2011)11-1022-02
冷繼翠(1974-),女,本科,主管護師,從事神經內科護理工作
2011-02-16)
·小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