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垂明,顏約軍
(屯昌縣人民醫院骨科,海南 屯昌 571600)
掌指骨骨折是手外科常見損傷疾病之一,以往治療常需輔助外固定,時間較長,影響功能鍛煉,易造成傷肢功能恢復不全。2007-2010年我科應用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掌、指骨骨折58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58例掌、指骨骨折患者(76處根掌、指骨骨折),男42例、女16例,年齡14~60歲,平均39歲。左手37例,右手21例。損傷性質:壓砸傷32例,擠壓傷18例,切割傷17例(同一患者有單發或多發傷);開放性損傷35例,閉合性損傷23例;斜行骨折30例,粉碎性骨折18例,橫行骨折10例。骨折均有明顯移位,12例伴有肌腱損傷。
1.2 方法 術前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患者取平臥位,采取臂叢麻醉,患肢呈外展位,止血帶壓迫以保持術野清晰。根據骨折部位,掌骨閉合性骨折行縱行偏尺側或橈側切口,指骨行背側“S”形切口,顯露骨折端;開放性骨折的患者先予徹底清創,然后根據傷口情況應用不同的手術入路。清除骨折端血塊及嵌入的軟組織后,將骨折復位,根據骨折不同類型、骨折的部位及掌骨的粗細選擇不同的鋼板(蘇州欣密博爾特醫療器械公司生產的微型鋼板)。橫行骨折采用4孔微型鋼板,斜形骨折常需用5孔或6孔板進行固定。對于伴肌鍵損傷的病例均予一期修復。術中操作需盡可能地減少骨膜損傷,對所有骨膜僅有限剝離,保護伸指肌腱及其周圍組織,減少剝離粉碎性骨碎片。當手術固定牢靠時,術后無需輔助固定,術后2~3 d可進行主動伸屈指功能鍛煉;合并肌腱、神經損傷者,術后石膏固定3周,可早期進行適當的被動功能鍛煉。
1.3 功能評價與隨訪 參照手指主動活動總和評級標準(TAM)[1],優:200°~260°;良:130°~200°;中:100°~130°;差:<100°。隨訪采用電話或門診復診的方式進行,主要記錄骨折愈合時間以及功能恢復情況。
58例患者(共76處)均順利完成手術,TAM評分獲優38例(44處),良16例(25處),中2例(4處),差2例(3處),優良率為90.8%(69/76)。隨訪3~24個月,58例(共76處)患者骨折術后骨性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時間為8~10周,平均8.1周;無骨不連、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及關節僵硬等并發癥。根據術后X光片復查結果,于術后6~12個月后取出內固定鋼板。
因掌、指骨短小及其關節、肌肉和肌腱附著點多等因素,掌、指骨骨折對治療的要求較高,治療方法包括克氏針固定、微型外固定器固定和微型解剖鋼板內固定等。楊蘭斌等[2]比較了克氏針內固定與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97例掌骨骨折患者的療效,結果發現,采用微型鋼板治療掌骨骨折在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良率為89.71%)、骨折愈合時間(平均8.8周)、并發癥發生率(骨延遲愈合、骨不連的發生率為1.47%,感染發生率為14.71%)等指標均明顯優于交叉克氏針固定,是掌骨骨折較為理想的治療手段。蘭彬等[3]報道32例指骨骨折(包括近節、中節指骨骨折)采用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結果顯示,按照手指總主動屈曲度(TAM)評分,功能評價獲優21例,良6例,差5例,優良率為84.4%。隨訪7~16個月,平均10個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無感染及內固定斷裂。李墨等[4]研究認為,微型鋼板在抗扭轉、折曲以及強度上均優于克氏針內固定物,固定效果優,而克氏針固定不牢靠且骨折端易發生成角、短縮及旋轉等畸形愈合。本研究對我院近幾年收治的采用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的58例掌、指骨折患者資料及隨訪情況做一回顧分析,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滿意,并發癥低,按照TAM標準功能評價的優良率為90.8%,與報道[2-5]的結果相一致。因此,采用微型鋼板內固定治療掌、指骨折是目前較好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云鵬,劉 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08.
[2]楊蘭斌,李金良,孫慶治.2種內固定方式治療掌骨干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0,18(5):61-62.
[3]蘭 彬,先雄斌.微型鋼板在指骨骨折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07,18(12):27-28.
[4]李 墨,趙 虹.微型鋼板治療掌骨骨折的臨床應用[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64-65.
[5]王彥川,潘 明.克氏針與微型鋼板治療掌骨骨折的療效分析[J].四川醫學,2001,22(3):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