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霞,李德峰
(1.寧安市水政水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黑龍江寧安157400;2.寧安市渤海灌區中心水利站,黑龍江寧安157400)
河濱植被帶是陸地和水體系統之間的界面或生態群落交錯帶,是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河濱植被帶的生態作用越來越引起生態水利和生態保護工作者的重視,對其生態功能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達成了共識。
黑龍江省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50 km2以上的河流有1 918條,5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27條,1萬km2以上的河流有18條。目前全省河流的河濱植被帶普遍被嚴重地破壞,存在著嚴重缺失的現象,尤其是平原區的河流,河濱植被帶缺失的現象更加嚴重。同時,不論是大的河流,如松花江、嫩江等,還是中小河流,如呼蘭河、阿什河、螞蟻河等,均嚴重地存在著河岸植被帶缺失的狀況,主要表現在固岸保護林殘缺不全、缺少管理林帶和河漫灘草地帶,致使流域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受到破壞,導致河流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流域生態功能退化。
1.2.1 破壞河岸的穩定,導致汛期坍岸發生和土地資源的損失
河濱植被帶具有十分重要的穩固河岸的作用,河岸植物的根系,如柳樹及其它喜水植物盤根錯節,與河岸的土體形成一體,恰似一道天然的河堤,具備較強的抗沖刷能力,保證河岸的穩定與安全。由于河岸植被帶的缺失,部分河流的河岸及其不穩定,特別是一些平原河流,河岸和農田直接接壤,在河水的沖刷下,河岸坍塌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遇到汛期洪水時,塌岸現象更加難以控制,形成了不穩定的、參差不齊的陡立河岸,也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損失。
1.2.2 河岸帶攔截地表被沖刷物質的能力降低,河道成為了垃圾輸送通道
流域的地表徑流通過兩岸的坡地向河道匯集,徑流在經過河岸植被帶的過程中,茂密的植被帶可以過濾地表徑流中的懸浮物質,尤其是在洪水期地表徑流往往夾帶著大量的枯枝落葉和地表垃圾,河岸植被帶可以有效地攔截這些物質,保持徑流的清潔。黑龍江省河濱植被帶嚴重缺失的現實,造成了地表徑流未經任何過濾,大量泥沙和地表雜物或垃圾直接注入河流,部分地區的沿岸居民隨意向河岸傾倒垃圾,汛期洪水很容易將其沖進河道,河流變成了垃圾輸送的通道。
1.2.3 引起河流泥沙與懸浮物質增加,造成河流的污染
夾帶大量泥沙和地表物質,包括地表垃圾的徑流直接導致了河水中泥沙和懸浮物的增加,導致洪水期河水渾濁不堪,這是黑龍江省河流普遍存在著一個現象,個別河流甚至出現汛期河流漂浮物堵塞取水口的情況,致使供水癱瘓。同時,進入河流的泥沙和懸浮物是河流面源污染的來源,泥沙顆粒和懸浮物質表面吸附了大量的污染物質,加劇了河流污染的程度。
1.2.4 生物多樣性減少
河岸植被帶是流域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和條件,研究表明,由于河岸植被帶的存在,為植物和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營養供給和生存空間,河岸植被帶孕育了很多特有的植物和動物物種,造就了流域內獨有的生物多樣性條帶。現有的河濱植被帶的嚴重缺失已經造成了河流沿岸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尤其是動物的生存空間變小和食物來源的減少,流域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物量不斷下降。
造成河濱植被帶破壞的主要驅動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1)缺乏對河濱植被帶生態功能的認識,維護與保護河濱植被帶的意識淡薄,導致河濱植被帶逐漸被蠶食。河濱植被帶的生態功能是逐漸被環境和生態保護人士所認識的,因此,在關注河濱植被帶生態功能之前的漫長歷史進程中,維持和保護河濱植被帶不僅沒有成為生活在河流周圍居民的主動行為,而且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求肆意砍伐和破壞河濱植被帶。其主要原因是對河濱植被帶的功能和保護的意義缺乏認識造成的。
2)農業開發和耕地開墾,擠占了河濱植被帶。黑龍江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商品糧生產的重要基地,在“以糧為綱”的政策引導下,大量開墾農田,大面積的河灘地不斷地被蠶食,最終形成了現有的不合理局面。現在原本應該是河濱植被帶的區域基本變成了農田,是片面追求農業生產的錯誤觀念驅使河濱植被帶逐漸減少,以至于幾乎消失。
3)城市化過程對河流植被帶的破壞。自古以來人類依河而居,河流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沿河兩岸的植被帶不斷地被縮小,城市河段兩側逐漸被硬化的堤防所取代,不少城市的發展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因此城市化過程是河濱植被帶破壞的驅動因素之一。
4)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證。河濱植被帶的保護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的保證,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對河濱植被帶的保護均有相關的內容,明確了河濱植被帶的法律地位和保護要求,而我國的法律、法規卻沒有相關的內容,也就保證不了河濱植被帶受到法律的保護,也是形成不斷被破壞的原因之一。
5)管理空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證,目前河濱植被帶的管理處于空位狀態,沒有相應的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河濱植被帶的管理和保護,使河濱植被帶處于即沒有法律地位也,沒有具體部門管理的狀態。
[1] 魏曉華,孫閣.流域生態系統過程與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哲仁,孫東亞.生態水利工程原理與技術[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