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偉 ,陳靜穎
(1.廈門大學法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2.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福建廈門 361004)
中國應對WTO反規避談判的立場和策略分析
肖 偉1,陳靜穎2
(1.廈門大學法學院,福建廈門 361005;2.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福建廈門 361004)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然成為別國反規避措施最大受害國之一,特別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市場——美歐對我反規避愈加頻繁。通過分析WTO反規避談判的背景、進程和力量對比和我國利益之所在,認為制定反規避統一規則乃大勢所趨,也有利于結束美歐不受約束地利用其國內法制對我濫用反規避措施的現狀。中國應該聯合日、韓等出口國,力爭達成一個條件和程序比較嚴格的反規避統一規則。
WTO多哈回合談判;反規避;我國立場策略
自上個世紀 80年代以來,國際層面的反規避談判一直討論激烈,但至今懸而未決。二十多年來,中國逐漸成為別國反規避措施最大受害國之一。本文從分析WTO反規避談判的背景、發展歷程和談判力量對比入手,對中國進行利益分析,探討中國在WTO反規避談判中應采取的立場和策略。
1986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開始進行,時任關貿總協定總干事鄧克爾于 1991年 12月提出關于關貿總協定《反傾銷協定》的討論草案,其中包括反規避問題。由于美國與日本、新加坡等國在反規避主要條款上的分歧不可調和,烏拉圭回合最終通過的《反傾銷協定》中刪除了反規避的內容。
但是,在隨后的部長宣言中發布了“關于反規避問題的聲明”。①這一決定雖未制定或授權各國制定反規避條款,但也未明文禁止反規避措施,使反規避問題成了一個懸案。從一定意義上講,世貿組織的這一決定,給各國制定反規避條款留下了空間,美歐均將其作為制定和實施反規避條款的依據。[1]
1997年,世貿組織反傾銷措施委員會下設的“反規避非正式小組”(Informal Group on Anti-circumvention)正式成立。從1998年4月開始,反規避非正式小組開始定期組織各成員就“反規避”問題進行討論和磋商。該小組每年4月和10月召開兩次會議,會議內容、議題、結果報世貿組織反傾銷措施委員會。反規避非正式小組討論的主要議題為:一、何種行為構成對反傾銷措施的規避?二、各成員在處理規避行為時應該如何做?三、世貿組織現有規則能在何種程度上解決規避問題?哪些是世貿組織現有規則無法解決的,有無其他方法可以選擇?②在反規避非正式小組的組織下,12年來,各國圍繞三個議題分別提交文件,展開磋商。
1.支持方
美國和加拿大是在非正式小組討論中較早提交文件的國家。美國極力推動依照本國的反規避法進行統一立法。③美國的態度十分積極,以致于雖然上一個議題各國還不能達成共識,就倡導擱置爭議,帶領大家進入了下一個議題的討論。加拿大提出了構成規避的幾個考慮因素,④以及重新展開調查的程序選擇,⑤觀點與美國接近。歐共體和美國一樣,早早將自己國內法對規避方式的界定列出,并提出了區分規避和非規避行為的考慮要素。⑥但在2001年后就沒有提出新的觀點。澳大利亞在 2003年才首次提交文件表示贊同反規避,它的建議非常具體,支持對反規避措施適用比反傾銷措施更為寬松的調查程序,認為進行調查可以不需要利益方再次申請,對某些規避行為可以使用加速調查。⑦土耳其在其國內還沒有反規避立法的時候,已經贊同反規避措施存在的必要性。在實踐中它也是反規避措施的積極實施者。⑧墨西哥和秘魯均是2000年后才提交報告的,它們都依據本國實踐,舉例說明急需反規避立法,從而支持國際統一反規避立法。⑨
2.反對方
日本認為應該限制反傾銷的擴大使用,取消反規避這種單邊的同 WTO相違背的措施。⑩它認為將合法的根據經濟條件變化做出合理反應的商業活動與規避行為客觀的區分是幾乎不可能的,將某些行為視為規避只是企圖繞開反傾銷協定的要求而采取反傾銷措施。韓國的觀點和日本比較接近,認為不必要創設新的反規避規則,原來反傾銷規則已經可以解決問題,強調征收反傾銷稅需要重新調查。?中國香港可謂是最有力的反對者,成為發表文件最多的成員之一,主要質疑別國國內立法的程序正當性和反規避措施存在的必要性。?它認為只有海關欺詐的情況才是對《反傾銷協議》的規避,產品的輕微修改、組裝問題是可以通過海關分類和原產地規則來解決的。?埃及反對反規避統一立法,只同意海關欺詐的行為規避了反傾銷稅。此外,它主張各國認定“規避行為”都必須基于完全的調查,這樣才符合WTO規則。它尤其強調某些國家的單邊行為對發展中國家相當不利。?
3.其他國家
新西蘭倒戈。1998年,新西蘭提交的文件與日韓的觀點相同,認為原有規則已足夠解決問題,無需再制定反規避法。?2002年,它卻用同樣的案例說明自己認為原有規則不周延,需要制定專門的反規避立法。?2003年,它提交了一份文件,明確贊成統一立法,向非正式小組提出下一步應該解決的問題。它還提出了規避行為的消極清單,即它認為不構成規避的幾種情況。它希望在非正式小組討論中,各國先就消極清單達成共識。?以色列曖昧。只提交了一份文件,表明自己沒有反規避的實踐,對美國的調查程序進行了大量提問,文件措辭中立,態度曖昧不清。?中國沉默。中國在非正式小組的場合中不曾提交文件,但中國本身總是成為各國文件中反規避實踐的對象。
4.磋商所反映的問題
首先,從各國提交文件的數量來看,熱烈討論期從1997年持續到2002年?,與之相比,近幾年各國提交文件的趨勢已經放緩,2003年至2009年只有7個文件被提交。?反規避措施的最大使用者——歐共體,從 2001年后就再沒提交任何文件。究其原因,支持反規避的國家基本在國內法中都已制定反規避條款,沒有國際統一立法并不影響他們適用自成一體的反規避措施,這反而給它們帶來了更大的自由。
其次,支持派和反對派的力量對比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發達成員堅決支持反規避措施的適用和制定統一的反規避規則,而以日、韓、中國香港為代表的出口導向型成員認為完全沒有實施反規避措施的必要,此種分野與他們的貿易地位有關,無需贅述。但是到了21世紀,支持派的成員數量有所增加,其中包括了秘魯和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以及由反對派轉變為支持派的新西蘭。筆者認為,這意味著談判力量對比的格局悄然發生了變化,觀點逐漸傾向于贊成統一立法的一方。
2007年,在多哈發展議程的談判中,主席提交了《主席對反傾銷和補貼與反補貼協議的整合草案》(DRAFT CONSOLIDATED CHAIR TEXTS OF THE AD AND SCM AGREEMENTS,以下簡稱《主席案文草案》),?其中的9b條款專門規定了反規避的內容。此次提出《主席案文草案》的目的是為獲取談判參與方對相關問題更多的意見,此草案是繼烏拉圭回合將反規避內容列入《反傾銷協定》失敗后,制定統一反規避規則的又一次嘗試。目前,本輪談判還在繼續,各方意見也正陸續提出。
此草案仍舊規定得比較原則,但是可以看出比鄧克爾草案的一處明顯進步。它考慮了出口導向型國家的利益,注意防止反規避措施被濫用。比如規定,“規避行為的目的是為了規避反傾銷稅,而不是出于經濟和商業上的考慮”,將合理的商業行為排除在規避范圍之外。在出口國和第三國組裝的情況下,量化零部件或者半成品的價值占據成品價值的比例,防止反傾銷主管當局擁有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等。
1.中國對于《主席案文草案》的反應
2008年1月12日,中國一改以往在此問題上的沉默態度,聯合中國香港和巴基斯坦提交文件,表達了對《主席案文草案》反規避部分的看法。?這也是第一個此類公開發表的文件。?中國在該文件中表示了反對意見,反對該文本沒能給反規避一個清楚的定義,其實質是反對給予各國主管機構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中國此次之所以在反規避問題上表現得積極,筆者認為,這與中國在反規避調查中所受的嚴重損害有關。
2.對于《主席案文草案》的其他評論
由于各國代表正式提交的官方文件很少,通過整合新聞和機構評論可以看到觀點集中于:第一,存在硬傷。WTO規則中,決定是否征收反傾銷稅的關鍵在于是否造成了損害,如果反傾銷稅的范圍擴大到零件或者半成品,征稅之前卻沒有調查它們是否造成了損害,就違反了GATT1994第6條。?第二,更為精確量化。尤其是“取經”歐共體“25%-60%”規則,為構成規避的零部件價值占成品價值比例進行定量,并運用了大量腳注來解釋具體名詞。?,這是本草案的一大進步。第三,不同立場國家分歧仍然很大。有的代表團認為根本不需要把此草案列入議題,有的代表團強烈贊同列入議題。?一些評論認為草案不能讓人滿意,因為他們比某些國家的國內法更難以證明規避,但同時認為無論如何分歧,反規避規則會逐漸統一。?美國認為此草案為規避制造了安全港。臺灣地區和新加坡認為草案會被濫用,而且會影響全球產業鏈。?
筆者認為,作為反傾銷程序的補丁程序,反規避制度的發育同反傾銷制度有許多相似之處。此次《主席案文草案》出臺前,談判局勢又呈現出如同制訂反傾銷協定時的復雜局面。回顧《反傾銷協定》的發展,1967年和1979年兩個《反傾銷守則》因為爭議太大而沒有普遍效力,直到1994年烏拉圭回合談判,才通過一攬子協議的方式將《反傾銷協定》變成一個真正的各國共同遵守的國際協議。回到反規避規則的談判,1994年對鄧克爾草案的討論已是轟轟烈烈,2005年香港會議召開,對于反規避問題,各利益方又表現出巨大分歧,美國發出警告,如果有人阻止將反規避問題列入討論議題,他們將阻止其他動議的談判。另一方面,多數“反傾銷談判之友”?的成員尋求更嚴格的規則,不愿意目前的草案提及反規避問題,認為如果提及,就是美國和歐共體的勝利。?從《鄧克爾草案》到2007年《主席案文草案》,談判歷經13年,反規避同反傾銷一樣也經歷了兩次正式談判和改進。同樣的利益格局,同樣的談判體制(“一攬子協議”),加之多哈回合進程的不斷延續,所以,我們大膽判斷,反規避規則邁向制定統一規則的條件已經成熟,只等WTO成員在其他議題達成一致,WTO統一的反規避規則即將出爐。
此外,盡管在理解上存在爭議,但不得不承認,前述WTO部長宣言中發布的“關于反規避問題的聲明”在客觀上已經確認了制定反規避統一規則的必要性,且為成員方制定國內的反規避法律提供了依據。現在已有 30多個國家(包括我國在內)制定了反規避條款,而且有一些國家存在不受約束地濫用反規避措施的情況。一方面,WTO很多成員方需要反規避條款來保證其反傾銷措施的實施效果,另一方面,很多成員方呼吁通過統一規則限制一些成員方在反規避問題上自行其是。從WTO談判過程看,支持制定統一規則的越來越占了上風,完全反對制定統一規則的聲音越來越弱了。現在談判的重點已經轉移到該制定一個什么樣的統一規則上來。
從法理上分析,有論者提出了在反傾銷的合理性尚未得到理論上的充分證明的情況下,通過反規避來強化反傾銷措施是否合理的疑問。筆者認為,反傾銷原來宣稱的理論基礎確實不能讓人信服,然而,各國通過協商達成《反傾銷協定》本身已經證明在現實條件下,各國需要通過反傾銷措施來對國內產業提供一定的保護。既然各國存在現實需要且達成協議,就可以證明其存在的現實合理性。既然各國可以采取反傾銷措施,其就有通過反規避措施來禁止規避反傾銷的行為,以保證其反傾銷措施實施的預期效果。規避法律、嚴重削弱法律實施效果的行為,各國當然有權采取措施加以禁止。
1.反規避對我國的顯性影響
目前,中國是世界反規避調查的最大受害國。舉例來說,1979~2004年,歐共體對全球 12個國家(地區)發起反規避調查28起,針對中國大陸的占14起。此番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美國迅速對中國開展了大量的反規避調查,美國商務部2008年10月27日對產自中國的折疊金屬桌反規避案作出肯定性初裁,?2009年6月19日對華薄棉紙作出反規避終裁,?2009年8月12日對華定尺碳素鋼板作出反規避終裁。?2007年起,土耳其和墨西哥也開始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規避調查。尤其是土耳其,在2007年1月15日至2008年1月21日間,已經發起了4起針對中國產品的調查。越來越多的國家將反規避的利劍指向中國。
從國外對我國提起反規避調查的成功率來看,比率很高,遠遠高于提起反傾銷調查時的成功率。而且稅率一般按反傾銷裁定的最高稅率計算。從發展趨勢來看,隨著針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的增多,我國必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反規避調查。總之,反規避措施是影響我國出口的一道重要的屏障。
中國在屢屢遭受外國反規避調查的同時,也承受著別國對我國反傾銷措施的規避行為。例如,在新聞紙反傾銷案件中,2001年至今,韓國幾乎沒有對中國出口新聞紙,但是其在菲律賓的合資企業對華出口增長幅度較大,俄羅斯、日本、挪威、瑞典和芬蘭等第三國已經代替加拿大、美國在中國新聞紙的市場份額。[2]所以,要維護幾年來反傾銷工作的勝利果實,就必須防止和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規避行為,因此,我國也需要完善反規避的立法。
2.反規避對我國的隱性影響
反規避措施必會對中國吸收國際投資產生負面影響。由于各國在反規避領域“各自為政”的現狀,無論投資者向中國投資是出于人力和原材料成本的商業考慮,還是真正出于惡意規避的目的,都有可能被隨意啟動反規避調查。接受調查耗時耗力,最后還可能落得被加征反傾銷稅的后果,投資者很可能因此減少其在中國設立加工或組裝類工廠的投資,從而影響中國吸引外資的數量。反規避措施還會對我國正常合法的出口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中國原材料價格和人力成本低廉,某些跨國公司便會通過我國進行組裝規避反傾銷,一旦引起別國的反規避調查,勢必會影響中國其他同類產品廠商的正常出口。這些隱性影響無法被量化,但是其給中國帶來的傷害可能遠遠大于反規避調查的顯性影響。
從總體利益上講,我國主要是反規避措施的受害者而不是使用者,所以,我國應堅持 WTO制定一個條件、程序比較嚴格的反規避條款。
從反規避對我國影響來看,別國很容易就對我國啟動調查,而我國對于別國企業規避反傾銷措施的情況卻還處于幾乎無法可依的窘境。可見,反規避制度的存在還是必要的。全球反規避現狀對我國的負面影響主要在于反規避被別國所濫用,只有制定全球統一規則才能最終解決反規避濫用的問題。
筆者認為,推動反規避統一規則的制定是中國現階段的最優選擇,理由如下:
1.大勢所趨
正如前文分析,比照反傾銷制度,反規避制度進入 WTO法制勢在必行。從歐共體在 20世紀 80年代制定第一個反規避法開始,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兩次大的國際立法討論,眾多國家的國內立法,促成了反規避制度的改進和完善,為國際統一立法打下了殷實的基礎。
反規避制度進入 WTO的兩次嘗試確實都失敗了,而且還存在著難以彌合的分歧。但 WTO談判的性質是一攬子協定,某些議題被作為籌碼而換取其他議題的利益是談判的“潛規則”。反傾銷談判成功的歷史就是各國妥協的歷史,在反規避問題上再次實現妥協是很可能的。
當今世界,歐共體和美國在世界貿易領域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兩個成員的反規避立法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國際統一立法也主要是由這兩個成員推動的。而這兩個成員也憑借自身巨大的影響力,帶動越來越多的成員加入到支持統一反規避立法的行列中來,國際上反對統一反規避立法的聲音已經日顯單薄,讓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發達成員們放棄這種既得利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制定比較嚴格的反規避條款已成為出口導向型國家爭取的重點。
2.博弈需要
首先,中國應該進行合作博弈,不再作旁觀者,以推動最后共識的達成。合作博弈強調通過合作帶來對雙方或多方更加公平和更有效率的結果,它較諸彼此不合作的兩敗俱傷,一定是有更有效益的。反規避的國際局勢正是如此。如果各國在制定統一規則的問題上一直不合作,那么,因為沒有統一規則而濫用單邊規則的現狀將對中國造成更大傷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合作總是有效率的。[3]
其次,中國應該把握住這個合作博弈的機會,積極參與,在與其他成員的交流中傳達自己的觀點,并且順應局勢調整自己的立場,逐步完善自己的提案。好的提案才能使中國在最后制定統一規則的時候掌握話語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貿易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期待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做制定國際規則的建設者而不是旁觀者。中國應當審時度勢,發出自己的聲音。
3.優點突出
由于幾次談判的失敗,國際社會一直沒有一部反規避統一規則。一些國家通過制定單邊規則的形式來滿足貿易中反規避的需要。國際貿易中,單邊規則的缺點毋庸諱言,很容易導致透明度、可預見性和正當程序方面的問題。
中國是各國反規避單邊措施最大的受害者,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設定一些共同的規則,所以需要國際規則(團體理性)限制各國對反規避措施的濫用(個體理性)。
4.談判籌碼
首先,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手中握有很多談判籌碼。知識產權、農業補貼以及紡織品問題,都是中國和其他國家存在利益沖突的關鍵問題,我國如果能將反規避統一立法問題與其他議題的立場相結合,將在談判中取得更多的收獲。
其次,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對于反規避統一規則的制定一直都呈現一種曖昧態度。如果中國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條件地推動統一規則的制定,對于達成比較嚴格的統一規則會起到促進作用。
再次,中國可以聯合眾多“反傾銷之友”和發展中國家盟友的力量。多哈回合被確定為“發展回合”,因而,與以往的多邊貿易談判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相對得到了較多的考慮。在反規避問題上,與我國持有相同或相似立場的國家還有較強大的陣容,只要聯合的好,就會爭取到比較有利的結果。
1.強調給予“規避”更加嚴格、明確的定義
目前鄧克爾草案、多哈發展議程的《主席案文草案》均列舉了“規避”的方式,而沒能給出清楚的定義。“規避”的定義恰恰是劃分國際貿易中不同國家利益的關鍵,定義不清會給法律執行者留下過大的自由裁量空間,這樣的立法方式是不周延的,亦難為各國所接受。如果各國利用“規避”還未被清楚定義的機會,對進口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無異于在“規避”WTO《反傾銷協定》的要求。中國在關于多哈發展議程《主席案文草案》的討論中,提出了澄清“規避”定義的要求,這是正確的做法。
2.嚴格WTO反規避啟動機制,提高發起反規避的調查門檻
反傾銷和反規避的消極作用并非僅僅在于反傾銷稅的征收,調查程序啟動本身即可發揮阻礙外國產品進口的作用,大量繁瑣的問卷以及專業程度極高的訴訟準備,使得中小企業無力應付,最終常常不得不放棄應對調查而被施以反傾銷稅。而歐美各國的反規避立法,對于申請主體和申請審查的規定偏于寬泛,致使出口商很輕易就被卷入調查程序。應要求主管當局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審查反規避調查的申請方證據的準確性和充分性,證明調查程序的啟動是必要的,進而提高啟動調查的門檻,避免對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造成過多影響。
3.強調正當程序的重要性,主張反規避調查必須經過損害調查
《反傾銷協定》明確要求征收反傾銷稅必須經過損害調查。作為《反傾銷協定》的延伸,反規避統一立法也應當符合WTO已有規則,在采取反規避措施之前,都必須經過損害調查程序,避免某些國家可以輕易采取反規避措施,影響正常的國際貿易,也使得反傾銷法律制度保持整個法律體系的統一性。
4.條文盡量精確,避免模糊
歐美反規避法律制度受到批評最多的就是其實體上和程序上均存在一些模糊的規定,實踐中很難讓當事人預見結果。因此,未來WTO反規避立法應吸取這方面的教訓,爭取制定操作性強、透明度高的反規避法律條款。精確的法律無形中就會抬高反規避措施啟動的門檻,符合中國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的利益。《主席案文草案》中接受歐共體的關于構成組裝規避的比例規則,就是在法條的精確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5.統一規則適當借鑒既存國際法草案和成熟國內立法
統一規則應當以鄧克爾草案、多哈發展議程中的《主席案文草案》為主體,可以適當借鑒歐美反規避立法中的一些內容。總的來說,鄧克爾草案、多哈發展議程中的《主席案文草案》的反規避條款表現出相當的折衷性,較之美國、歐共體的反規避條款,它們實質上是嚴格了反規避措施的實施條件,縮小了反規避措施的實施范圍,限制了反規避的靈活性與處罰力度,說明它們較多考慮了大多數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因此,在上述兩個草案中的大部分內容應該說是進步的,合乎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實情的。再者,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歐美的反規避法律,經過了多年的實踐,并不斷被各國所質疑,經過了多次修改,內容比較成熟,也值得借鑒,但決不能作為立法藍本采用。
6.博弈手段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在促成共識的過程中,應該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財力,充分搜集分析信息,知己知彼,揚長避短,不應過分妥協。中國還應發揮自己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成員的影響力,帶動它們更多參與到討論當中來,壯大自己的力量,爭取主導討論進行的方向,爭取更多有利的談判結果。
其次,在博弈理論中有關于“先行優勢”的論述,先行為的博弈方可能利用先行之利獲得利益,后行者可能會吃虧。在反規避問題上,議案的提出者往往可以主導談判的進程和談判發展的方向,從而獲得利益。歐美一直把握主動權,積極提出自己的議案。中國也不能消極地坐等別國提出議案來討論,而應主動提出建設性議案,爭取討論圍繞中國提出議案展開,并最終盡可能多地進入最終通過的文本之中。
目前,我國的反規避法律僅體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中的一句話,即第55條:“商務部可以采取適當措施,防止規避反傾銷措施的行為。”因此形成了有法可依,無“法”執行的局面。因此,我國應當盡快制定自己完善的反規避立法,結束上述無“法”執行的困境。
而且,我國可以自己的完善法規作為制定國際統一規則的提案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談判,增加我國在WTO反規避規則多邊談判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并在此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體現我國的利益。完善我國反規避立法,不僅可以解決現實中我國反規避無法可依的操作困境,保護我國合法的貿易利益,而且有助于形成對等威懾,制約歐美、土耳其、墨西哥等國反規避措施對我國出口的濫用。
注釋:
①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W/404[Z]。原文如下,Ministers, Noting that while the problem of circumvention of anti-dumping duty measures formed part of the negotiations which preceded the Agreement on Implementation of Article VI of GATT 1994, negotiators were unable to agree on specific text, Mindful of the desirability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uniform rules in this area as soon as possible, Decide to refer this matter to the Committee on Anti-Dumping Practices established under that Agreement for resolution. “注意到反傾銷措施中的規避問題雖然是《關于實施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的協議》達成之前談判的一部分,但談判人員未能達成具體文字,注意到在該領域盡快適用統一規則的可取性,決定將此問題提交根據該協議設立的反傾銷措施委員會加以解決。”
②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W/404[Z]。
③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G/ADP/IGW/44[Z].WORLD TRADE ORGANIZATION,G/ADP/W/1,G/ADP/W/2[Z]。
④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3[Z]。
⑤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12[Z]。
⑥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1, G/ADP/IGW/6[Z]。
⑦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48[Z]。
⑧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5[Z]。
⑨ 參見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31, G/ADP/IGW/43[Z]。
⑩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4[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17[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18, G/ADP/IGW/24, G/ADP/IGW/28, G/ADP/IGW/37, G/ADP/IGW/38, G/ADP/IGW/39, G/ADP/IGW/46[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8[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21[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11S[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49[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52[Z]。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DP/IGW/27[Z]。
?1997年10月份一個月各國就提交了4個文件,1998年達到高峰12個,1999年4個,2000年9個,2001年10個,2002年各國提交了6個文件。
?2003年僅有3個文件被提交,2004年僅有1個,2005年和2006年都沒有文件提交,2007年1個,2008年只有2個文件被提交。
?參見Draft Consolidated Chair Texts of the AD and SCM Agreements . [EBOL].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ules neg_e/rules_chair_text_nov07_e.pdf,2009-03-29。
?參見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N/RL/W/213[Z]。
?中國、中國香港和巴基斯坦的提案認為:第一,反規避一直是爭議最大的問題。第二,考慮到問題的復雜性,在將反規避問題整合到反傾銷協議之前,反規避統一立法的草案仍需要進一步討論并且澄清。第三,鄧克爾草案正是因為對規避定義的巨大分歧而沒能通過,2007年《主席案文草案》的9b款也沒能給出一個精確清晰的“規避”定義。并因為缺乏定義,進一步的討論變得無根據并且無用。第四,還因為沒有精準定義“規避”,各國法官進行反傾銷調查和反傾銷措施的裁量權太大。他們可以輕易將調查范圍擴展到其他產品,擴展到非被傾銷調查產品的原產地國家,第三國也會受害。這樣不可避免的導致了濫用反傾銷協議,完全違背了多哈發展議程的目標。
?參見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Information and Cooperation. Summary of the Draft Consolidated Chair’s Texts on AD and SCM Agreements: an Obstacle to the “Horizontal ” Negotiations. [EBOL].http://www.acici.org/aitic/,2008-10-06.Draft text of anti-dumping rules proposed by Chairman of WTO negotiating group. [EBOL]. http://www.moulislegal.com/D-rafttextofanti-dumpingrules.html, 2008-10-08。
?參見Draft text of anti-dumping rules proposed by Chairman of WTO negotiating group.[EBOL]. http://www.moulislegal.com/Drafttextofanti-dumpingrules.html, 2008-10-08。
?參見Trade: Differences over anti-dumping issues in Rules Chair's text . [EBOL]. http://www.twnside.org.sg/title2/wto.info/twninfo20080202.htm, 2008-10-08。
?參見Canada: Recent changes proposed to WTO Anti-Dumping Agreement and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greement. [EBOL]. http://www.thecommonwealth.org/news/159354/175405/150208canadawto.htm, 2008-10-08。
?參見US, Other Countries Clash Over Anti-Dumping Rules In Chair’s?Text. [EBOL].http://ictsd.net/i/news/bridgesweekly/6605/,2008-10-08。
?指一些出口導向型國家在談判中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濫用反傾銷措施。
?參見Rules Chair Submits Draft Text To TNC, Divisions?Remain. [EBOL].http://ictsd.net/i/news/bridgesweekly/7360/,2008-10-08。
?參見劉亞.美商務部對中國輸美折疊金屬桌反規避案作出肯定性初裁[EB/OL].http://www.cacs.gov.cn/news/newshow.aspx?str1=2&articleId=46364,2008-11-05。
?參見張輝,美國對華薄棉紙作出反規避終裁[EB/OL]. http://www.cacs.gov.cn/news/newshow.aspx?str1=2&articleId=56235,2009-06-24。
?參見張輝,美國對華定尺碳素鋼板作出反規避終裁[EB/OL].http://www.cacs.gov.cn/news/newshow.aspx?str1=2&articleId-=58651,2009-08-19。
[1] 欒信杰.反規避條款最終刪除的原因[J].國際貿易問題,1996 (5):54-58.
[2] 尤宏兵,劉卓林.中國應對傾銷與反傾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39.
[3] 朱簡.規避與反規避——完全完美信息下的動態博弈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3(5):44-46.
F741.2
A
1674-8557(2011)01-0075-09
2011-01-04
肖偉(1965-),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法學博士,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陳靜穎(1983-),女,福建廈門人,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官。
張 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