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妹(黎族)
(瓊州學院外國語學院,三亞 海南 572022)
淺談制約海南民族地區英語基礎教育的主要因素
王海妹(黎族)
(瓊州學院外國語學院,三亞 海南 572022)
本文從歷史淵源,民族文化心理,學校教學質量等多層面探討制約和影響海南民族地區黎族英語基礎教育的主要成因。
語教育;海南民族地區;英語基礎教育;主要成因
目前我國部分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滯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人力資源開發滯后,這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一道瓶頸。因此,民族地區須優先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陳立浩,2008)本文將從歷史,現實生態環境,民族文化,家庭,學校五個方面來探討導致民族地區,黎族學生基礎英語學習被動的原因。
造成這局面,有其深層的社會歷史原因。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是受統治階級歧視的“弱勢群體”,即使在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其歧視烙印仍是種隱性的存在。如民間懷疑或認為少數民族會“巫術”或“蠱術”,這“迷信”背后,其實是歧視的凸顯,也是大漢族排外思想的隱性體現。這種隱性的存在參透在黎族學習方面影響表現為,社會或民間普遍認為少數民族生沒漢族生強,特別在學外語方面,母語與二語對三語的負遷移劣勢被強化。而這些長期以來的消極說法和偏見,無形中給少數民族生心理帶來陰影和自卑感,容易對他們的自我理念造成負面影響,進而削弱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意識。
在民族大融合文化沖擊下,使得民族雜居區的地域性較民族性更凸顯。(姚曉蘭2004)故,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異常活躍的今天,在探討該問題上應考慮民族文化在區域上的體現。在島上生存發展至今的黎族,已逐漸形成其獨特文化。島嶼特性是較封閉的,在該島上的村落間的交流相對頻繁,他們的生活節奏很慢,故容易懶散;優越的自然環境讓他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即生活相對安逸,易安于現狀,故缺乏生存競爭危機意識更談不上民族文化保護意識。其它負量因素如黎族酒文化,賭博文化在鄉村比較普遍,所以較容易導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時,染有此惡習的家長對小孩,缺乏了束縛力和說服力。而受到此影響的小孩也會因此浪費很多必需的學習時間。再,長期以來的偏見,加上現實的差距也容易導致黎族學生產生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進而形成一種近于封閉式的心理定勢。
民族地區家長教育觀念淡薄落后主要體現在家長教育觀念狹隘且功利性強。家庭是文化傳遞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個民族社會習俗教育的基礎;家庭是進行學前教育的重要場所和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部分,故教育不只限于學校,學校目標的確切實現,家庭教育舉足輕重。而民族區鄉鎮中小學的學生,特別是農村的女孩除了上課,一般就是忙家務活或與學習無關的事;男孩比較的空閑,但由于缺乏學習意識和能力,很難養成健康的學習環境。其實也是男尊女卑思想的凸顯。而家長的關注力非常有限,特別是幫助性的關注;即便渴望關心和支持,但由于在此環境中成長的父母,本身自己水平有限,能力有限,責任也有限。在無形中,小孩學習生態環境比較原始,不利于其學習的發展,特別是英語的學習。也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學習動機不強的“無所謂”現象。另外家長對孩子在期望值不高,對子女教育資源的渴望值也不高,其教育觀念基本停留在學校責任上,覺得給小孩讀書讓他們上學就完成任務了,學習是學校的事。容易導致家庭教育“無作為”的表現。再加上,近年來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工作難找,客觀上也給家長帶來些消極觀念,不愿花費更多的錢投資在收效慢的教育上。相比較,漢族的父母對孩子的文化教育行為是有意識的,他們按照現代社會的要求建立教育孩子的標準,經常把自己的觀念和標準灌輸給孩子。這與學校老師的教育觀念及方式是一致的,這就使家庭教育能與學校教育形成良性配合(陳慧2009)。漢族學生父母該做法體現了了九年義務教育中父母“強制”性的作法,是少數民族父母所缺失的。少數民族家長應改變教育態度和教養方式,以促進自己子女在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李衛英,張霜2005)
三語習得指的是除了學習者的母語和已經掌握的第二語言之外,目前正在學習的一種或多種語言。(Fouser,1995)本身海南少數民族基礎英語教育問題本質是三語習得問題,其涉及到文化適應等突出問題。語言學家科恩精辟的指出,語言學習者的成功取決于學習者本人,其自身因素和充分利用各種學習機會的能力。何自然根據自己的經驗也談到,外語是靠學會的。即,在不否認教的重要性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而黎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是學習動機弱,惰性強,學習自覺性低。另外,當下教育生態文化環境的缺失,造成社會可利用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比如,網絡,電視或手機的普及,讓自制力不強外加家庭管理力度效率低的學生,深受其害,特別是患了網絡或手機綜合癥,大大的削弱他們學習向心力。
城鄉差距大,貧富差距大,是客觀的現實差距。在學校方面,表現在城鎮集合了幾乎所有的優秀的教學資源。故在邊遠貧困的民族地區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源有限,工作條件差,故骨干教師常有流失,難形成支獨立精良的師資隊伍(“海南民族教育探究”課題組),再加上長期以來生源比較弱,造成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存在困難。為改善該情況,近年來,政府不斷的向島外引進大量的師資,為實現海南的人才戰略而努力。但也存在些問題。民族地區該特殊性對新來的教師的適應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新來的老師對海南的教育情況不大了解,甚至是無法理解,故對這些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無法認同進而無法或很難進入實質性的進展。再,教師是課改的關鍵,教師是帶著對自己,學生,學習和教育根深蒂固的看法走進教室的,從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過程。今年來工作不好找,很多新來的老師,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缺乏真正的為少數民族教育服務意識。
少數民族地區英語基礎教育相對滯后,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該問題的解決有利于了解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規律。筆者認為解決該教育問題關鍵在于加強和提高少數民族生生存競爭意識,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做到這點,我們得注意一下幾點:重視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切實提高家長的教育觀念,加強家長的責任意識;教學干的是良心活吃的是良心飯,故要求老師除了有很強的業務水平外還要有較高的服務意識;政府在招用老師的過程中,應積極發揮其善管人才作用:加強民族研究教學的交流和民族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深化整合教育資源,促并在穩定教師隊伍基礎上促進本地區后續教師資源的提升。
總之,民族地區教育任重而道遠,需要社會各界切實支持和共同努力!參考文獻:
[1]姚曉蘭.民族雜居區教育的民族性與地域性關系研究[J].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 .
[2]陳慧.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實證研究 [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8(4).
[3]瓊州大學“海南民族教育探究”課題組.海南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現狀及其發展思路 [J].瓊州大學,2004(2).
[4]陳立浩.夯實民族振新“基石”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海南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論析 [J].瓊州大學,2008(12).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discuses 5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Li elementary students in English achievement,that is,historical factor,social factor,cultural factor,education environment factor and family factor.
Key words:Trilingual education;Hainan Minority Area;Li Ethnic Elementary English Education;Major factors.
On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Li Ethnic Elementary English Education in Hainan Minority Area
Wang Hai-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ongzhou University,Sanya,Hainan 572022)
H139
A
1008—6772(2011)01—0075—02
2010-12-23
王海妹(1983-),女,黎族人,瓊州學院教師,研究英語教學法和英語修辭學
2009年度海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海南民族地區英語基礎教育現狀及其發展策略”。項目批號:Hjsk2009-98。